卷四十三

  归西京一朝平乱 惧东邺三将归元

  话说邙山之战,泰大败而遁,奉帝急走弘农。其时弘农守将闻大军败绩,已弃城而走。城中无主,所虏降卒在内结党 聚乱,闻泰至,相与闭门拒守。

  泰进拔之,诛其魁首数百人,城中始定。时诸将在后者皆未至,泰惊不能寝。

  及夜,蔡祐至。泰曰:“承先来,吾无忧矣。”枕其股,寝始安。盖祐每从泰战,常为士卒先,不避矢石,战还,诸将皆争功,祐终无一言。泰每叹曰:“承先口不言勋,我当代其论叙。”故泰倚之如左右手。次日兵将稍集,泰留长孙子彦守金墉,王思政镇弘农,自引大军奉帝入关。

  先是泰既东伐,关中留守兵甚少,前后所虏东魏士卒散在民间,闻东征兵败,共谋作乱。李虎等至长安,见贼势猖獗,计无所出,不得已,与太尉王盟、仆射周惠达奉太子钦出屯渭北。百姓互相剽掠,关中大扰。降将赵青雀与雍州于伏德聚众万余,进据长安子城。咸陽太守慕容思庆亦起兵从逆。

  各招降卒,以拒还兵。长安士民不从者,相率以拒青雀,日数十战。亏得侯莫陈崇进击破之,贼始畏惧不出。王罴镇河东,见人心惶惑,大开城门,悉召军士,谓曰:“今闻大军失利,青雀作乱,诸人莫有固志。罴受委于此,以死报国。有能同心者,可共固守;不能者,任自出城。”众感其言,皆无异志。泰闻变,留帝驾于閺乡,以士马疲弊不可速进,且谓:“青雀等皆乌合之众,我至长安以轻骑临之,必皆面缚乞降,不足为患。”散骑常侍陆通谏曰:“贼逆谋久定,必无迁善之心。蜂虿有毒,安可轻也?且贼诈言东寇将至,今若以轻骑临之,百姓谓为信然,益当惊扰。今军虽疲弊,精锐尚多。以明公之威,总大军以临之,何忧不克?”泰悟,乃引兵西入。父老士女见泰至,莫不悲喜相贺。又华州刺史宇文导知贼据咸陽,起兵袭之,杀慕容思庆及于伏德,然后南渡渭水,与泰合军,兵势益壮,进攻青雀,杀之。乃奉太子入朝,抚安百姓。九月朔,帝入长安,丞相泰还镇华州,内外始定。

  且说高王闻敖曹之死,如丧肝胆。又闻众将败北,自晋陽发七千骑至孟津,未济,得侯景捷报,言泰已烧营而遁。西师悉退。斩获甲士、收得资粮不可计数。王大喜,遂济河。诸将相继来会,皆言高永乐不救敖曹之罪。王大怒,立召永乐,即于帐前杖之二百,罢其职,发回晋陽。赠敖曹太师、大司马、太尉,谥曰忠武公。众以永乐不杀,治罪犹轻也。后人有诗讥之曰:

  地下敖曹目未瞑,头行千里血犹腥。

  军前不斩河陽将,献武当年尚失刑。

  时金墉犹未下,王进兵攻之,长孙子彦不能守,焚城中屋宇俱尽,弃城而走。

  王入洛,见人民荡析,楼堞无存,乃毁之而还。先是东魏迁邺,主客郎中裴让之留洛陽。及独孤信败归,其弟诹之相随入关。泰赐以官爵,为大行台、仓曹郎中。王怒其外畔,囚让之兄弟五人。让之谓王曰:“昔孔明兄弟分事吴、蜀,各尽其心。况让之老母在此,不忠不孝必不为也。明公推诚待物,物亦归心。若用猜忌,去霸业远矣。”王皆释之。

  斯时旧境悉复,边土皆安,乃加赏有功将士。进侯景为河南大将军、大行台,将兵十万,镇守河南,而身归晋陽。东魏元象二年,静帝以王功大莫赏,封其子高浚为永安郡公、高淹为平安郡公、高浟为长乐郡公、高演为常山郡公、高涣为平原郡公、高清为章武郡公、高湛为长广郡公,虽在孩提者并赐金章紫绶。欢于是入朝谢恩,兼察朝政得失,百官贤否。世子告王曰:“吏部尚书一缺掌天下铨选,关人才进退。得人则治,不得人则乱。昔闻崔亮为吏部时,不能评论人才,作停年之格,以州、县、郡官年深者擢之上位,以故真才流落,士气不伸。次后选用以此为例,非用人之道也。孝庄即位,李仲隽为吏部,专引新进少年,朝廷乏经国之才。至尔朱世隆摄选,官以幸进,政以贿成,贤才屏迹,宵小满朝,纪纲大坏,天下騷然。后崔孝芬为之,亦华而不实,徒有斯文之称,究无安世之道。今迁邺以来,三换其人,皆无可取,何以励人心而敦世道?”王曰:“汝能任此职乎?”世子曰:“儿才亦恐不胜。”王曰:“汝能留心人才,无徇己私,便可不负此职。吾今言于帝,命汝摄之便了。”于是世子摄选,百官皆贺。王于都堂召会文武,大宴三日,见座无敖曹,深加叹息,谓群臣曰:“吾欲遣使西魏,求还敖曹首级,恐伤国体,为黑獭所笑。弃之则于心不忍。诸君能为吾计乎?”陈元康曰:“易耳。若令侯景求之,首必可得。黑獭自邙山大败以来,畏景如虎,必不吾逆也。”王归晋陽,遂以命景。景乃遣人扬言于西魏曰:“送还敖曹之首,则兵不动,不然将长驱入关,以报河陽之辱。”泰闻之,笑曰:“安有为死人首而动大兵者?不过景欲得敖曹之首耳。我方兵疲力乏,且欲闭关息民,不可激其怒。”因归高敖曹、窦泰、莫多娄贷文三人之首于景。景送至晋陽,王抚首大哭,悉加厚葬。

  再说世子自摄选以来,迁擢贤良,黜逐不肖。凡清要之职,皆妙选人物以充之。其余量才授位,无不惬当。有未受职者,皆引置门下,讲论赋诗,以相娱乐。又好蔡氏八分书法,暇即习 之。制金玉笔管,会集古今人文。府中书吏常有百人,给赐甚厚。士大夫以此称之。时南北通好,使命相继,务以俊乂相夸。每遣使至梁,必极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梁使至邺,邺下为之倾动,贵游子弟盛服聚观,馆门如市。宴会之日,世子使左右密往视之,一言制胜,为之抚掌。邺使至建康亦然。一日,世子入朝,见帝于内殿。帝曰:“朕有一事,欲与卿言。”世子问:“何事?”帝命召来,只听得屏后玉珮之声 ,走出一位女子,端严秀质,美丽绝人,向世子低头下拜。

  世子答拜,问帝:“此位何人?”帝曰:“此东光县主,名静仪,乃是朕姑,高陽王元斌之妹,侍郎崔恬之妇也。因有家难,乞怜于朕。朕不能主,故令求赦于卿耳。”世子敛容再拜,曰:“臣掌者,陛下之法。未识县主求赦者何事?”帝曰:“恬弟崔悛去年在洛,被宇文泰逼之西去,今臣于西。若正其外叛之罪,累及一门,恬亦当诛。卿父执法难违,欲卿曲宥耳。”世子曰:“帝命不敢不遵,父意恐难回转,此非臣所得主也。”静仪见世子不允,流泪不止,重向世子拜恳。世子见静仪面如梨花着雨,愈觉可人,不忍绝之,向帝曰:“陛下既有宽赦之情,小臣岂无哀怜之意?自当竭力援手。”遂再拜而退。静仪见世子允了,亦谢恩而出。世子归语公主曰:“卿知高陽王有妹静仪乎?”公主曰:“此奴之姑也,幼时亦曾见之。”世子曰:“可惜绝色佳人,未识将来性命若何耳。”公主问:“何故?”世子备述其事:“顷在帝前相见,屡次拜求,若父王不允,岂非灭门在即?”公主曰:“大王立法如山,未必肯宽恕也。”此时世子心中辗转寻思:“不赦静仪,则美色可爱;赦之,则惧父见责。”倒觉进退两难。一日,接得晋陽密札,果为崔悛一案。内云:“崔悛身投伪国,理合全家正法。但崔氏世代名门,民望所属,汝宜细细斟量,方可行诛。”世子览之大喜,曰:“父王既有此言,欲宽崔氏之罪不难矣。”遂奏帝,凡崔氏连坐者皆赦之。以书复高王曰:崔悛被掳入关,从逆非其本心。崔恬尽职邺中,为国尚无异志。诛及无辜,易招物议。免其连坐,可慰舆情。况恬妻东光县主,高陽之妹,今上之姑,帝本有意曲全,儿已特行宽宥矣。

  高王见书,遂置不问。此时不唯崔恬夫妇感激,帝亦大悦。

  一日,宴世子于内宫,后亦在座。静仪适来谢恩,帝召入,赐坐后侧,命静仪敬酒三爵,以酬世子之劳。世子亦回敬之,谓静仪曰:“县主与吾妇是至亲,少时常聚,至今每怀想念。异日当令来见也。”静仪曰:“妾于次日本拟登堂拜谢,敢劳公主下降。”世子佯称不敢,而心实暗喜。宴罢各退。世子归,知东光县主次日必来,暗嘱门吏:“县主若到,勿报公主,引其步舆,打从平乐堂直入绛陽轩中。”绛陽轩乃世子密室也。次日,静仪到府,门吏挽其步舆,直至密室深处,从人悉屏在外。静仪坐在车中,但见曲曲花街,两旁都是翠柏屏风,不像后宫模样。及至停车,回顾侍儿,不见一人。

  有一宫女走来开幔,道:“公主在内轩相等,请县主入见。”宫女引路,静仪只得移步相随。及至内轩,不见公主。宫女又曰:“在暖阁中。”及入,却见世子走来施礼,心上大疑,因问:“公主何在?”世子曰:“少停相见。因有密事相告,先屈县主到此一叙。”宫娥摆宴上来,静仪辞退,世子曰:“昨在帝前承赐三爵,今日少尽下情,县主莫辞。”静仪无奈,兢兢坐下,世子殷勤奉劝,宫女连送金樽。天色渐暮,侍女皆退。静仪欲回,世子笑谓之曰:“昨夜梦与卿遇,今日相逢,乃天缘也。卿其怜之。”静仪曰:“全家之德,没齿不忘。若欲污我,断难受辱。”说罢便走。门已紧闭,世子即上前拥逼,衣服皆裂。静仪力不能拒,遂成私合。是夜同宿阁中,侍女皆厚赏之,嘱令勿泄。在外从人疑为公主留住,初不料有他故。三日后,静仪坚意辞去,世子不得已送之回府。静仪归,对其夫流涕,微言世子无礼。崔恬不敢细问,仍善遇其妻,盖惧见怒于世子,祸生不测也。然世子日夜想念,欲图再会,苦于计无所出。乃召其奴张保财谋之,保财曰:“易耳。世子超授崔恬爵命,出使在外,则可以潜游其家矣。”世子乃奏恬为散骑常侍,出使远去。夜间,屏去侍从,潜至崔家,与静仪相会。连宿数夜,形迹大彰。高陽王闻之大怒,奏于帝,请赐静仪死,以免狂童之侮。帝曰:“此事实伤国体,但非静仪之罪,乃高世子之过也。高王功在社稷,大权在握,世子为所宠 爱,朝事悉以相委。国家安危,系彼喜怒。若赐死静仪,澄必怀怨。何可以一女子而起大衅?”高陽见帝不允,默然而退。其后世子亦恐人觉,晏去早归,微服来往。时高岳、孙腾、子如、隆之四人闻知,皆担忧恐,相与议曰:“王令吾等在此者,为辅世子也。今世子以万金之躯,夜出潜行,倘有小人从而图之,祸生不测,吾等死不足赎。今若谏之,彼必不听,反遭其怨。不若密启大王,使行禁止。”四人议定,遂将世子私通静仪之事禀知高王。王大怒,私语娄妃曰:“子惠不克负荷,行将废之。”妃惊问,王悉告之。妃亦怒其荒婬,曰:“此儿终不善死。”王于是立召之归。正是:朝中不究贪婬罪,堂上犹施挞责威。

  未识高王召归世子若何处治,且听下文分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