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礼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礼六

  君臣服章制度

  (袍附 黄帝 唐 虞 夏 殷 周 秦 后汉 魏 晋 宋 齐 梁 陈 后周 隋 大唐)

  上古穴处衣毛,未有制度,后代以麻易之。先知为上以制其衣,后知为下复制其裳,衣裳始备。

  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故衣玄而裳黄。旁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始为文章以表贵贱,而天下理。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备十二章。(玄衣绣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上画下绣。)

  夏殷之代,相袭无变。

  周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大裘以祀天,(大裘,羔裘,祀天示质也。以其祀天,故以大言之。)衮冕服享先王,(升日月於旌旗。服备九章: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四曰火,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絺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鷩冕服享先公,(鷩,画鷩翟,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毳冕服祀四望山川,(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蜼音维癸反。)絺冕服祭社稷五祀,(絺,刺粉米无画,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玄冕服祭群小祀。(其衣无文,裳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凡兵事韦弁服,(以韎韦为弁,又以为衣裳。春秋传曰,晋郤至衣"韎韦之跗注"是。)朝则皮弁服,(视外内朝之事。其服十五升,白布衣,积素以为裳。王受诸侯朝觐於庙,则衮冕。)凡甸,冠弁服。(甸,田猎也。冠弁,委貌。其服缁布衣,亦积素以为裳。)司裘仲秋献良裘,(良,善也。仲秋鸟兽毛毨,因其良时而用之。仲秋所献善裘者,为八月誓狝田所用,故献之。郑司农云:"良裘王所服。")季秋献功裘。(功裘,人功微粗,谓狐青麛裘之属也。)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絺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斋服有玄端素端。(自公之衮冕,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诸侯非二王后,其馀皆玄冕而祭於己。杂记曰:"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己;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己。"大夫爵弁自祭家庙,唯孤耳。其馀皆玄冠,与士同。玄冠自祭其庙者,其服朝服玄端。)

  秦制,水德,服尚袀玄。(袀音均。)

  后汉光武践祚,始修郊祀。天子冕服,从欧阳氏说。三公、九卿、特进侯、朝侯、侍祠侯,从夏侯氏说。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皆玄上纁下,一服而已。明帝永平中,议乘舆备文,日月十二章,刺绣文。(东观书曰:"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春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礼阙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接尊事神,絜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旂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服,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袴袜,示其赤心奉神也。其五郊迎气,衣帻葱袜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者,各服长冠袀玄以从。大射礼於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郑玄曰:"端者取其正也。"郑众曰:"衣襦裳者为端。")执事者冠布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若冠通天冠,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梁刘昭曰:"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孔子衣逢掖之衣。'逢掖其袖,合而逢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践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魏氏多因汉法,其所损益之制,无闻。(按后汉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诏从欧阳、夏侯二家所说,制冕服。乘舆刺绣文,公卿以下织成文。"据晋志云:"魏明帝以公卿衮冕之饰,拟於至尊,多所减损,始制服刺绣,公卿织成。"未详孰是。)

  晋因不改。大祭祀,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日月星辰凡十二章。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中衣以绛缘领袖。赤皮为韨,绛葱袜,赤舄。未加元服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葱袜,黑舄。又朝服,通天冠,绛纱袍,皂缘中衣。拜陵则黑介帻,单衣。杂服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纱袍。其武弁,素服单衣。公卿助祭郊庙,王公山龙以下九章,卿华虫以下七章。其缁布冠,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领袖。葱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代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无定色,冠黑帽,缀黑标,标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革。中官紫标,外官绛标。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标,行留文武悉同。

  宋因之,制平天冕服,不易旧法。更名韨曰蔽膝。其未加元服、释奠先圣、视朝、拜陵等服,及杂色纱裙、武冠素服,并沿旧不改。王公助祭郊庙,章服降杀亦如之。其冠委貌者,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领袖。玄冠、韦弁、绛韦戎衣,复依汉法。葱褶因晋不易,腰有络带以代鞶革。中官紫标,外官绛标。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标,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唯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帝元嘉中,巡幸、蒐狩、救庙水火皆如之。

  明帝泰始四年,诏曰:"车服之饰,象数是遵。故盛皇留范,列圣垂制。朕近改定,今修成六服,沿时变礼,所施之事,各有条叙,便可载之典章。朕以大冕纯玉缫,玄衣黄裳,祀天宗明堂。又以法冕,玄衣绛裳,祀太庙,元正大会朝诸侯。又以饰冕,紫衣红裳,小会宴飨,送诸侯,临轩会王公。又以绣冕,朱衣裳,征伐、讲武、校猎。又以纮冕,青衣裳,耕稼、飨国子。又以通天冠,朱纱袍,为听政之服。"

  泰始六年正月,有司奏:"被敕皇太子正冬朝贺,合著衮冕九章不?"仪曹郎丘仲起议:"按周礼,公自衮冕以下。郑注:'衮冕以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伏寻古之上公,尚得服之,皇太子以倅副之尊,率土瞻仰,愚谓宜式遵盛典,服衮九章以朝贺。"诏可。

  齐因制平天冠服,不易旧法,郊庙临朝所服也。旧衮服用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太重,乃采画为之,加金饰银薄,时亦谓为天衣。通天冠服,绛纱袍,皂缘中衣,乘舆临朝所服,臣下皆同。拜陵则黑介帻,服无定色。举哀临丧,白帢单衣,亦谓之素服。王公助祭,平冕服,山龙以下九章,卿七章,皆画皂绛缯为之。葱褶相因不改。

  梁因制平天冠服,衣画而裳绣,十二章。素带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更名赤皮韨为韠。(或云韠之名,其来已久。)馀同旧法。又有通天冠服,绛纱袍,皂缘中衣,黑舄,是为朝服,元正贺毕,还储更衣,出所服也。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葱袜,黑舄。拜陵则笺布单衣。又有白帢单衣,以代古之疑縗。

  天监三年,何佟之议:"公卿以下祭服,里有中衣,即今中单也。后汉从夏侯氏说,祭服绛缘领袖为中衣,绛葱袜,示其赤心奉神也。今中衣绛缘,足有所明,无俟於葱。既非圣法,谓不可施。"遂依议除之。

  七年,周舍议:"按礼:'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郑玄云,皇是画凤皇羽也。又按礼'如衮冕',则衮是衣。有虞氏言皇,皇亦是衣,非冕。今衮服宜画凤皇,以示差降。"又王僧崇云:"寻冕服无凤,应改为翟。又裳有圆花,於礼无碍,是画饰加葩花耳。(花音於美反。)藻米黼黻,并乖古制,今请改正,并去圆花。"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摄三物也。山龙华虫,又以一山摄三物也。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摄三物也。是为九章。今衮服画龙,则宜画凤。孔安国云'华者,花也',则为花非疑。若一向画翟,差降之文,复将安寄?"帝又曰:"礼:'王祀昊天,服大裘而冕。'大裘不存,其於质敬,恐未有尽。"五经博士陆玮等并云:"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诸臣礼不得同。自魏以来,皆用衮服。今请依古,更制大裘。"诏可。玮等又按:"郑玄注司服云,'大裘,羔裘也',既无所出,未为可据。按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今宜以缯为之,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无文绣。"诏可。又制黑帻单衣,宴会服之。

  九年,司马筠等议云:"按玉藻:'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杂记又云:'大夫冕而祭於公,弁於祭而己。'今之尚书,上异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无冕服。既从斋祭,不容同於在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诸斋官例,著皂衣,绛撚,中单,竹叶冠。"

  陈因之。永定元年,武帝即位,徐陵白:"乘舆御服,皆采梁制。"帝曰:"今天下初定,务从节俭。应用绣、织成者,并可采画。"至文帝天嘉初,悉改易之。其皇太子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带,大小会、祠庙,朔望、五日还朝,皆朝服,常还上宫则朱服。若释奠,玄朝服,绛缘中单,绛葱袜,玄舄。侍祀,衮衣九章,白纱绛缘中单,绛缯韠,赤舄,绛袜。皇太子旧有五时朝服,自梁天监之后则朱服。诸王朝服,朱衣,绛纱袍,皂缘中衣,素带,黑舄。若加馀官,则服其加官之服。开国公侯伯子男,并朝服,纱朱衣。若助祭郊庙,皆衮,玄上纁下,山龙以下九章,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馀文官朝服。武贲中郎将、羽林监,绛纱縠单衣。州刺史绛朝服。直阁将军、诸殿主帅,朱服,正直绛衫,从则裲裆衫。太子卫率、率更令丞,皂朝服。殿中将军、员外将军、州郡都尉司马、中书通事舍人、太子通事等,并朱服。玄衣,赤帻,葱褶,太子二傅骑吏所服。武冠,绛褠,殿前威仪、武贲威仪、散给使、閤将、鼓吹士帅副、太子卤簿戟吏所服。

  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则苍衣;五方上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祇用黄衣;夕月用素衣;神州、社稷用玄衣;享先皇、加元服、纳后、朝诸侯则象衣:十二章。享诸先帝、食三老五更、耕籍等,自龙以下,九章。祀星辰、视朔、大射、飨群臣等,八章。群祀、临太学、入道法门、燕射、养庶老、適诸侯家,七章。其九章以下,衣重;衮、山、鷩,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通以升龙为领褾。巡兵即戎,则韎韦为衣裳。田猎则皮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诸公之服九章,服之章数,随冕而降其一。其八章以下,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俱九等,皆以山为领褾。诸侯服八章,而下俱八等,皆以华虫为领褾。诸伯服七章,而下俱七等,以火为领褾。诸子服六章,俱六等,皆以宗彝为领褾。诸男服五章,皆以藻为领褾。三公之服有九,章有六,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俱为九等,皆以宗彝为领褾。三孤之服有八,章有五,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为八等。公卿服有七,章有四,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七等。皆以粉米为领褾。大夫之服有六,章有三,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六等。中大夫之服有五,章有三,衣重粉米,为五等。下大夫服有四,章有三,衣重粉米,为四等。士则祀弁、爵弁、玄冠服,皆玄衣;其裳,上士以玄,中士以黄,下士杂裳。(谓前玄后黄。)庶士玄冠服,其在官府史之属,服缁衣裳。

  隋文帝即位,将改后周制度,乃下诏曰:"宣尼制法,损益可知。朕受天命,赤雀来仪,五德相生,并宜火色。其郊丘庙社,可依衮冕之仪,朝会衣裳,宜尽用赤。昔丹乌木运,姬有大白之旂;黄星土德,曹乘黑首之马。在祀与戎,其尚恒异。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宜集通儒,更可详议。"太子庶子、摄太常少卿裴政奏:"后周制冕,并非典故。今采东齐之法。"

  乘舆衮冕,玄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衣重宗彝,裳重黼黻,为十二等。衣褾领织成升龙,白纱内单,黼领,青褾、撚、裾。革带,玉钩〈角枼〉;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韨随裳色,山龙火三章。辘轳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礻昔〉、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则服之。 通天冠服,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撚、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剑、佩、绶、舄,与上同。黑介帻,白纱单衣,乌皮履,拜陵则服之。 白纱帽,白练裙襦,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皆服之。 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举哀则服之。

  皇太子衮服,玄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织成为之。白纱内单,黼领,青褾、撚、裾。革带,金钩〈角枼〉;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韨随裳色,火、山二章。玉具剑,火珠镖首。瑜玉双佩,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以金饰。待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远游冠服,绛纱袍,白纱内单,皂领、褾、撚、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袜,舄。其革带、剑、佩、绶,与上同。谒庙、还宫、元日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远游冠公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方心。纷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其绶。金缕鞶囊,袜,履。五日常朝,则服之。

  衮冕服,九章,同皇太子。王、公、开国公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则服之。三公助祭者亦服之。 鷩冕服,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侯、伯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则服之。 毳冕服,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子、男初受册,执贽,入朝,祭祀,亲迎,则服之。 絺冕服,三章。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助祭则服之。自王公以下服章,皆绣为之。祭服冕,皆簪导、青纊充耳。玄衣纁裳,白纱内单,黼领,(絺冕以下,内单青领。)青褾、撚、裾。革带,钩〈角枼〉,大带,(王、三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带,不朱里,皆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素带,纰其垂,外以玄,内以黄。纽约皆用青组。)朱韨,(凡韨皆随裳色。衮、鷩、毳,火、山二章;絺,山一章。)剑,佩,绶,袜,赤舄。 爵弁服,从九品以上,助祭则服之。其制服,玄衣纁裳无章,白绢内单,青领、褾、撚、裾,革带,大带,(练带纰其垂,内外以缁。纽约用青组。)爵韠,袜,赤履。 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上下通服之。 委貌冠,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皆深衣,青领,乌皮履。国子太学四门生服之。 朝服,(亦名具服。)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皂领、袖,皂撚,革带,钩〈角枼〉,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绶,剑,佩。从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则服之。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去剑、佩、绶,馀并同。 自馀公事,皆从公服。(亦名从省服。)绛纱单衣,革带,钩〈角枼〉,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从五品以上服之。 绛褠衣公服,(褠衣即单衣不垂胡者也。袖狭,形直如褠内。馀同从省也。)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服之。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大将军,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葱褶。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将军、领左右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内等率、左右监门郎将及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葱。直閤将军、直寝、直斋、太子直閤,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绛衫,大口葱褶。

  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贞观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至五年七月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显庆元年,修礼官臣无忌、志宁、敬宗等言:"准武德初撰衣服令,乘舆祀天地,服大裘冕,无旒。臣勘前件令,是武德初撰,虽凭周礼,理极未安。谨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而此二礼,俱说周郊,衮与大裘,事乃有异。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明以御寒,理非当暑。若启蛰祈穀,冬至报天,行事服裘,义归通允。至於季夏迎气,龙见而雩,炎炽方盛,如何可服?谨寻历代,唯服衮章,与郊特牲义旨相协。周迁舆服志云:'汉明帝永平二年,诏采周官、礼记,始制祀天地服,唯天子备十二章。'沈约宋书志云:'魏晋郊天,亦皆服衮。'宋、魏、周、齐、隋礼令,祭服悉同。斯则百王通典,炎凉无妨,复与礼经,事无乖舛。今请宪章故实,郊祭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请停,仍改礼令。又检新礼,皇帝祭社稷绣冕,四旒,衣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无章。谨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三公亚献,皆服衮衣,孤卿助祭,服毳及鷩,斯乃乘舆章数,同於大夫,君少臣多,殊为不可。据周礼云:'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诸小祀则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衮冕以下,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礼义宗,遂有二释。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又云悉与王同。求其折衷,俱未通允。但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天子以十二为节,义在法天,岂有四旒三章,翻为御服?若诸臣助祭,冕与王同,便是贵贱无分,君臣不别。如其降王一等,则王著玄冕之时,群臣次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贬公卿。周礼此文,久不施用。是故汉魏以降,相承旧事,皆服衮冕。今新礼亲祭日月,乃服五品之服,唯临事施行,极不稳便。请遵历代故实,诸祭并用衮冕。"制可之。

  无忌等又奏曰:"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依礼著素服。今令乃云白帢,礼令乖舛,须归一途。且白帢出自近代,事非稽古,虽著令文,不可行用。请改素服,以会礼文。"从之。

  龙朔二年九月,孙茂道奏:"准旧令,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著碧,朝参之处,并依此服;非朝参处,听兼服黄。"从之。(前令九品以上,朝参及视事,听服黄。以洛阳县尉柳诞服黄夜行,为部人所殴,高宗闻之,以章服错乱,故此昭申明之,朝参行列一切不得著黄。)

  武太后延载元年五月,内出绣袍,以赐文武三品以上官。(其袍文,仍各有炯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武,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又铭其襟背,各为八字回文,其词曰"忠正贞直,崇庆荣职"。"文昌翊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

  神龙二年九月,敕停京六品以下著绯葱褶令,各依本品为定。

  开元四年二月制,军将在阵,赏借绯紫,本是从戎;胯之服,一得之后,遂别造长袍,递相仿傚。又入蕃使,别敕借绯紫者,使回合停。自今以后,衙内宜专定殿中侍御史纠察。

  十一年六月,敕诸卫大将军、中军中郎、郎将袍文:千牛卫瑞牛文,左右卫瑞马文,骁卫大虫文,武卫鹰文,威卫豹文,领军卫白泽文,金吾卫辟邪文,监门卫师子文。每正冬陈设,朝日著甲,会日著袍。

  二十六年,肃宗为皇太子,受册,太常所撰仪注,有服绛纱袍之文。太子以为与皇帝所称同,上表辞不敢当,请有以易之。上令百官详议。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太子太师萧嵩等奏曰:"谨按衣服令,皇太子具服,有远游冠,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撚,白裙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革带,剑,佩,绶等,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其绛纱袍,则是冠衣之内一物之数,与裙襦、剑、佩等无别。至於贵贱之差,尊卑之异,则冠为首饰,名制有殊,并珠旒及裳采章之数,多少有别,自外不可事事差异。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礼重则具服,礼轻则从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不敢,衣服不可减省,谓须更变名。望所撰仪注,不以绛纱袍为称,但称为具服,则尊卑有差,谦光成德。"议奏上,手敕改为朱明服,下所司行用焉。

  其三品以上服,准武德四年敕大科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流外庶人服、绫、絁、布,其色通用黄白,饰用铜铁。

  贞元七年十一月,令常参官复衣绫袍,金玉带。至八年十月,赐文武常参官大绫袍。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