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礼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礼十八

  五宗

  (孔颖达曰:"别子之后,族人众多,继高祖者与三从兄弟为宗,继曾祖者与再从兄弟为宗,继祖者与同堂兄弟为宗,继祢者与亲兄弟为宗。族人一身事四小宗,并大宗为五也。"周 晋)

  周制,"别子为祖,(诸侯庶子别为后代始祖者也。别子者,公子不得祢先君也。孔颖达曰:"诸侯嫡子之弟别於正嫡,故称别子也。为祖者,别子子孙为卿大夫,立此别子为始祖。诸侯嫡孙代代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故云别子也,并为其后代之始祖,故云为祖也。")继别为宗,(别子之代代长子,为其族人之宗,所谓百代不迁之宗者也。孔颖达曰:"别子之代代长子,恒继别子,与族人为百代不迁之大宗。")继祢者为小宗"。(别子庶子之长子也,为其昆弟为宗也,以五代则迁之,故谓之小宗。孔颖达曰:"谓别子之庶子之长子,继此庶子,与兄弟为五代则迁之宗。")大传曰:"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代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代则迁者也。(孔颖达曰:"别子之所自出者为别子,或由君而出,或由他国而来,后代子孙恒继此别子,故云继别子之所自出。其继高祖至子五代,继曾祖至孙五代,继祖至曾孙五代,继祢至玄孙五代,不复与四从兄弟为宗,故云五代则迁。"郑玄曰:"迁犹变易也。继高祖者,亦小宗也。先言继祢者,据别子子弟之子也。以高祖与祢皆有继者,则曾祖及祖亦有也。有则小宗四,与大宗五也。")是故祖迁於上,宗易於下。(孔颖达曰:"四代之时,尚事高祖;至五代之时,谓高祖之父,无服,是祖迁於上也。四代之时,仍宗三从族人;至五代,不复宗四从族人,各自随近为宗,是宗易於下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则尊祖之义也。"(宗者,祖祢之正体。)

  白虎通曰:"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毛苌曰:"宗将有事,族人皆侍。所以必有宗者,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统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代不迁之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代而迁也,故曰'祖迁於上,宗易於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别子各为其子孙祖。继别者各自为宗,所谓小宗有四,大宗一,凡五,宗人之亲备矣。"

  薛综述郑氏礼五宗图曰:"天子之子称王子,王子封诸侯,若鲁、卫是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还自仕,食采於其国,为卿大夫,若鲁公子季友者是也。则子孙自立此公子之庙,谓之别子为祖,则嫡嫡相承作大宗,百代不绝。大宗之庶子,则皆为小宗。小宗有四,五代而迁。己身庶也,宗祢宗;己父庶也,宗祖宗;己祖庶也,宗曾祖宗;己曾祖庶也,宗高祖宗。己高祖庶也,则迁,而惟宗大宗耳。"

  晋杜元凯宗谱曰:"别子者,君之嫡妻之子,长子之母弟也。君命为祖,其子则为大宗。常有一主,审昭穆之序,辨亲疏之别,是故百代不迁。若无子,则支子为后。虽七十,无无主妇。若殇死,则縗绖加一等,以兄弟之列代之,殇无为父道,兄弟昭穆同故也。死皆为之齐縗,其月数各随亲疏为限;虽尊、虽出嫁,犹不敢降也。属绝,则为之齐縗三月。若始封君相传,则自祖始封君。其支子孙皆宗大宗。然则继体君为宗中之尊,支庶莫敢宗之,是以命别子为宗主,一宗奉之。故曰祖者高祖也,言属逮於君则就君,属绝於君则適宗子家也。而说者或云'君代代得立大宗',或云'别子之母弟亦得为祖',或云'命妾子为别子,其嫡妻子则迁宗於君',皆非也。别子之弟,子孙无贵贱,皆宜宗别子之子孙。小宗一家之长也,同族则宗之。其服随亲疏为比,姊妹出嫁,不敢降之。五属断服,则不宗之矣。"

  贺循宗义曰:"古者诸侯之别子,及起於是邦为大夫者,皆有百代祀之,谓之太祖。太祖之代,则为大宗,宗之本统故也。其支子旁亲,非太祖之统,谓之小宗。小宗之道,五代则迁。当其为宗,宗中奉之,加於常礼。平居则每事谘告,死亡则服之齐縗,以义加也。"又丧服要记曰:"公子之二宗,皆一代而已。庶兄弟既亡之后,各为一宗之祖也。(谢徽注曰:"母弟於妾子则贵,於嗣子则贱,与妾子同为庶故也。既死之后,皆成一宗之始祖,即上所谓别子为祖也。")嫡继其正统者,各自为大宗,乃成百代不迁之宗也。"(谢徽注曰:"贺公答庾元规云:'虽非诸侯别子,始起是邦而为大夫者,其后继之,亦成百代不迁之宗。'郑玄亦曰:'太祖谓别子始爵者也,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愚谓是起是邦始受爵者。又问:'别子有十人,一族之中可有十大宗乎?''然。'贺答傅纯云:'别子为祖,不限前后,此谓每公之子皆别也。'")

  傅纯问贺曰:"要记云:'庶兄弟既死之后,各自为一宗之祖,其嫡继之,各为大宗,此是大传所谓别子为祖者也。'然则别子有十,便为十祖宗也。而母弟之后,独无大宗,母弟本重而后轻,庶弟本轻而后重,其义何乎?又王氏以别子为祖,诸侯母弟则不尽为祖矣。杜氏以为始封之君,别子一人为祖。二家不同,愿闻其说。"答曰:"君之母弟,与群庶兄弟俱为别子之后,俱为大宗。而难云'母弟之后,独无大宗',不审此义,何所承乎?以仆所定,母弟为宗,不应有疑,则本轻后重之难,无所施也。又按礼,别子为祖,不限前后,此为每公之子皆别子也。则鲁之三桓,郑之七族,尽其人矣。王杜二义不同者,二儒通识,不应有误,傥所言者,自有所施,不见其文。浅学所见,谓如上义。"

  傅又问曰:"大传云:'其士大夫之嫡,公子之宗道也。'请解之。"答曰:"士大夫者,谓庶昆弟之仕位也。其士大夫之嫡者,谓公子之子孙。各祖其别子,大宗之道又由此而成,故重言公子之宗道也。"

  殷浩问范宣曰:"'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请解其义。"答曰:"其士大夫之嫡者,言上二宗,唯施公子之身;至诸公子有子孙,各祖公子以为别子,各宗其嫡子以为大宗,代代相承,然后乃成别子之后百代不迁之宗者也。所以举其士大夫之嫡者,明公子之子孙,不复宗公子之宗,又嫌庶宗昆弟之子犹复为小宗,故特举嫡以晓之也。凡母弟及庶昆弟所称庶宗大宗,正论其一代之嫡庶耳。至於各有子之后,长子皆成嫡也。公子之宗道,言公子之宗道成,故重释也。"

  曹述初集解明宗义曰:"其士大夫之嫡者,此为诸侯别子之后也,或母弟之子孙,或庶弟之子孙位为大夫者,各祖别子为始祖,各宗其嫡为大宗。嫌庶子小宗之后,犹不得为嫡,故通称嫡以明之,后代皆应同正也。"

  庾亮问贺循曰:"按礼,宗子之服,传代不迁,所以重其统也。是以祖宗之正不易,则本枝昭穆历百代而不乱,此立宗之大旨也。然则士大夫及诸从事於典礼者,服宗之义,便应相放矣。而礼祖宗之文,唯著诸侯别子,不列卿大夫之制。不审此由诸侯君其族人,族人不得宗其君,故祖宗之制指为此欤?自卿大夫以下,与其宗党无君臣之悬,则宗统有常嫡,服宗有成例,故不得别著其制也?将由卿大夫位卑,则宗服之制厌宗嫡,无不迁服,纪止五族,故不复别见其义也?今既无士大夫依诸侯别子之明文,又不见无得立宗之定制,而顷者以来,诸私服於宗嫡者,无服者则制緦,有服者无加,又不详此。为各以非开国代封之家,故避嫌谦而不敢私重其宗邪?将此之由,自有所承?愿告旨要。"答曰:"礼,宗子之义,所以明本祖之正统,纪百代而不紊者也。而宗之义,委曲著见者,多在别子,非卿大夫之文,偏不详悉。服之致疑,有如来旨。然旧义,虽非别子,起於是邦而为大夫者,便为大宗,其嫡继之,亦百代不迁。礼记王制云:'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郑君解曰:'太祖,别子始爵者也。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此其义也。此谓起於是国,盛德特兴,为一宗之始者也。如此,则百代不迁,统族序亲,及族人服之,皆宜如别子之宗也。又宗子之服,虽在绝属,皆齐縗三月。代衰礼替,敦之者少。吴中略无此服,中土緦而不齐。其所由来,以政教凌迟,人情渐慢,非谓大夫位卑,或以非代封为嫌也。"

  王冀答问曰:"'其兄是嫡长,家有代封,弟是庶生,遭所生艰,先以第二儿后其嫡兄,嫡兄早卒,其儿於家为是小宗否?'答曰:'记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今此儿乃系数代嫡。伯父所承若是别子,则为大宗,百代不迁者也。所承若是系祢,则为小宗,五代则迁者也。小大之名,系之伯父,此非儿之谓也。'"

  公子二宗(周 晋 大唐) 

  周制,大传云:"有小宗而无大宗者,(王肃曰:"谓君无嫡弟,以庶弟为小宗。")有大宗而无小宗者,(王肃曰:"谓大宗一子,无小宗。")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王肃曰:"无宗谓君一身者也。亦莫之宗谓君有一弟为宗,无宗之者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郑玄云:"公子不得宗君,君命嫡昆弟为之宗,使之宗之,是公子之宗道也。所宗者嫡也,则如大宗,死为之齐縗九月,其母则小君也,为其妻齐縗三月。若无嫡而宗庶,则如小宗,死为之大功九月,其母妻则无服。公子唯己而已,则无所宗,亦莫之宗也。")

  晋贺循丧服要记曰:"凡诸侯之嗣子,继代为君,君之群弟不敢宗君,君命其母弟为宗,诸弟宗之,亦谓之大宗,死则为齐縗九月。(谢徽注曰:"母弟虽贵,诸弟亦不敢服;既为宗主,则齐縗九月。其母则小君也,其妻齐縗三月,如大宗也,以母弟之贵故也。")若无母弟,则命庶弟之大者为宗,诸弟宗之,亦如母弟,则为之大功九月。(谢徽注曰:"此大传之小宗也,其母妻则无服。女公子服宗,亦与男同。"注曰:"此二宗亦不得并其宗。")此二宗者,一代而已。(谢徽注曰:"此二宗亦不得并,故大传曰'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之谓也'。")庶兄弟既死之后,各为一宗之祖。"

  殷浩问范宣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宗。'请解之。"答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谓君之诸弟同庶者,君命庶长为众庶之宗,则名小宗,则服大功九月者是也。有大宗而无小宗者,谓君有同母弟,命以为宗,则群庶昆弟宗之,则名大宗,服齐縗九月者是也。昆弟既亲,又是庶中之正者也。有无宗亦莫之宗者,谓公子唯己而已,则上不敢宗君,下无昆弟宗己者是也。公子有宗道者,礼'诸侯於其非正嫡,一无所服',则群昆弟亦不敢相服,则无相统领,无相统领则不可不立宗,立宗然后有服耳,故云公子有宗道也。公子之公,公者君也。此立宗君命所制,嫌自相推,故又举公以明之也。为其士大夫之庶宗者,此独说庶宗者,嫌上总谓有小宗而无大宗者为混,故复指解小宗之义,则大宗自然了也。所以统大夫庶宗者,诸侯庶昆弟有为大夫也。所以正举大夫者,所宗庶长或可为士,嫌大夫位尊不相宗,故云为大夫之庶宗以断疑也。"

  曹述初集解明宗义曰:"公子有宗道者,礼,诸侯不服庶子,先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私相服也。夫兄弟之恩,既不可以无报,亲戚群居,又不可以无主,故君必命长弟以为之宗。宗立而相服,相服之义,由於其宗,故曰公子有宗道也。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宗者,公子之公,谓君之庶弟受命为宗者也。其有功德,王复命为诸侯,尊,群庶所不敢宗,故此君复命其次庶代己为宗主。士大夫,群庶之仕位者也。"

  大唐孔颖达曰:"礼云有无宗亦莫之宗者,按公子唯一,无他公子,无可为己宗,是有无宗也;亦无他公子来宗於己,是亦莫之宗也。公子有宗道者,言公子有族人来与之为宗敬之道,此句为下起文。公子之公者,公,君也,谓公子之君,是嫡兄弟为君者。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则君之庶兄弟为士大夫,所谓公子者也。宗其士大夫之嫡者,谓立公子嫡者士大夫之身与庶公子为宗,故云宗其士大夫之嫡也,此嫡即君同母弟,嫡夫人之子也。公子之宗道也者,言此嫡公子为庶公子宗,是公子之宗道,结上'公子有宗道'之文。"

  继宗子(宗子孤为殇周 汉) 

  周制,曾子问云:"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不为后也。'"(族人以其伦代之,明不序於昭穆之庙也。其祭之,就其祖而已,代者主其礼也。卢植曰:"殇无为人父之道,宗族无子,但主其丧,不为后也。")

  汉石渠礼议曰:"'经云"宗子孤为殇",言孤何也?'闻人通汉曰:'孤者,师傅曰"因殇而见孤也",男二十冠而不为殇,亦不为孤,故因殇而见之。'戴圣曰:'凡为宗子者,无父乃得为宗子。然为人后者,父虽在,得为宗子。故称孤。'圣又问通汉曰:'因殇而见孤,冠则不为孤者,曲礼曰"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对曰:'孝子未曾忘亲,有父母无父母衣服辄异。记曰"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父母殁,冠衣不纯采",故言孤。言孤者,别衣服也。'圣又曰:'然则子无父母,年且百岁,犹称孤不断,何也?'通汉对曰:'二十冠而不为孤;父母之丧,年虽老,犹称孤。'"

  事宗礼 

  晋贺循宗义曰:"奉宗加於常礼,平居即每事谘告。凡告宗之例,宗内祭祀、嫁女、娶妻、死亡、子生、行来、改易名字,皆告。若宗子时祭,则宗内男女毕会,丧故亦如之。若宗内吉凶之事,宗子亦普率宗党以赴役之。若宗子时祭,则告於同宗,祭毕,合族於宗子之家,男子女子以班。宗子为男主,宗妇为女主,故云'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以当合族宗故也。凡所告子生,宗子皆书於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后之;后宗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立主义存,而有一人不惇者,则会宗而议其罚。族不可以无统,故立宗。宗位既定,则常尊归之,理其亲亲者也。是故义定於本,自然不移,名存於政,而不继其人,宗子之道也。故为宗子者,虽在凡才,犹当佐之佑之,而奉以为主。虽有高明之属,盛德之亲,父兄之尊,而不得干其任者,所以全正统而一人之情也。若奸回淫乱,行出轨道,有殄宗废祀之罪者,然后乃告诸宗庙,而改立其次,亦义之权也。"

  九族 

  白虎通云:"九族者何?族者,凑也,聚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为族。(尚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族所以九者,九为言究也,亲疏恩爱究竟,谓之九族也。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谓父之姓为一族,父女昆弟適人者子为二族,己女昆弟適人者子为三族,己女適人者子为四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为一族,母之昆弟为二族,母之女昆弟为三族,在外亲,故合言之也。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妻之亲略,故父母各为一族。"

  孔安国注虞书则云:"九族者,从高祖下至玄孙凡九,皆同姓也。"

  许慎按:"礼云'緦麻三月以上服,恩之所及也'。礼为妻父母有服,明在九族中也。九族不得但施同姓。"

  郑玄駮曰:"按小记云'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以此言之,高祖至玄孙明矣。"

  王朗论丧服书曰:"郑玄云:'兄弟犹曰族亲也,无所不关之辞也。'吾以为古学以九代之亲为九族,谓兄弟者,亦九代兄弟也。凡属乎父道者则父之兄弟,在乎祖道则祖之兄弟,在乎子道则子之兄弟,在乎孙道则孙之兄弟。故族亲亦可谓为兄弟也。"

  敦疏远外亲

  晋何琦曰:"闻诸训典,凡在常交,贵在人情所笃,而况先人中表绸缪因缘恩结由来者哉!角弓之叙,幽王不亲九族,而其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又曰'协比其邻,婚姻孔云',言情义之甚近也。礼有外宗之亲,书称九族既睦。说者解九族虽各不同,既曰旁亲,亦将通外内之谓乎。郑君以为上至高祖,下及玄孙,九代之亲,亦不蠲别外亲也。若但谓内宗,斯不足以叹帝尧敦叙之美也。玄孙以下,又有来、昆、云、仍四代之目。若寿逾期颐,则有相及之道,尊者崇修於上,卑者晏然於下,虽旷代事希,邂逅遇之,理将安居。纵不相逮,事亡如存,义不得徒然矣。而曾高外属,均之路人,简薄之怀,不亦甚乎!历观时俗,家殊门异,准格不立,高下在心。或乃希慕贵盛,攀附自昵;或轻忽寒悴,耻相提挈:各怀斯图,莫適相非。仲尼所谓轻绝贫贱,重绝富贵,虽曰不利,吾不信也。代有以外亲方内,於内无服而外敬绝,造次言之,如有断例。然则母氏无服之亲,将如之何?春秋盟会,辞称舅甥之国,徼福先君,以要结恩好。绝婚之辞亦云'不得嗣为兄弟'。故曰婚姻者,万代之始,明义好同,固永著不朽。引而敦之,以醇凉薄;和一之道,於是乎在。是以谓崇亲之义,不宜有限。若二门之末,统裔稍远,俱不明为亲之数,不识尊卑之序,并无长老以审其详,名无所讬,则不论也。"

  乡饮酒(周 后汉 晋 大唐)

  周制,乡饮酒礼:

  主人朝服就先生而谋宾介。(主人谓诸侯之乡大夫也。朝服者,冠,玄端,缁带,素韠,白屦。先生,乡中致仕者。宾、介,处士贤者也。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恒知乡人之贤者,是以大夫就而谋之。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而与之饮酒。)

  宾席牖前,南面;主人席阼阶上,西面;介席西阶上,东面;众宾之席,皆不属焉。(敷众宾席於宾席西。不属,不相续也。皆独坐,明其德各特也。)樽两壶於房户间,玄酒在西。(玄酒在西,上也。)设洗於阼阶东南。

  主人与宾三揖,至於阶,三让,主人升,宾升。主人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当楣,北面答拜。(三揖者,将进揖,当涂揖,当碑揖也。楣,前梁也。复拜,拜宾至此堂,尊之也。)主人坐取爵,实之,宾席前西北面献宾。(献,进也,进酒於宾也。)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退,避也。)宾进,受爵,复位。主人阼阶上拜送爵,宾少退。(复西阶上位也。)荐脯醢,脯五脡。(荐,进也。进之者,主人有司。脡,胑也。胑音职。)宾升席自西方。(升犹上也。升必中席。)乃设折俎。宾坐,左执爵,祭脯醢,(坐,坐於席也。祭脯醢者,以右手也。)奠爵於荐西,兴。宾实爵,主人之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复位。宾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主人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祭者,祭荐俎及酒,亦哜啐。)自席前適阼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答拜。(自席前者,啐酒席末,因从北方降,由便也。)主人坐奠爵於序端。主人实觯,酬宾阼阶上,北面坐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酬,劝酒也。酬之言周也,忠信为周。)坐祭,遂饮。主人实觯,宾之席前北面。宾西阶上拜。主人进,坐奠觯於荐西。主人揖,降。宾降,立於阶西,当序,东面。(主人将与介为礼,宾谦,不敢居堂上也。)

  主人以介揖让升拜如宾礼。主人坐取爵於东序端,实爵,介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复位。主人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拜於介右,降尊就卑也。)主人立於西阶东。荐脯醢。介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自南方降席,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介右答拜。(不哜啐,下宾也。)介授主人爵於两楹之间。(就樽南授之也。介不自酌,下宾也。酒者宾主共之。)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以酢於西阶上,介右坐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复阼阶,揖,降。介降立於宾南。

  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三拜一拜者,示遍,不备礼也。不升拜,贱也。)主人揖,升,坐取爵於西楹下,实爵献众宾。众宾之长升拜受者三人。(长,其老者也。言三人,则众宾多矣。)主人拜送。(於众宾右。)坐祭,立饮,授主人爵,降,复位。(贱者礼简也。)众宾献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弥简也。)每一人献,则荐诸其席。

  主人以爵降,奠於篚。(不复用也。)揖让升,即席。

  设席於堂廉,东上。(为工布席也。侧边曰廉。)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正,长。)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者皆小雅篇。)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笙,吹笙者也。以笙吹此诗以为乐也。南陔、白华、华黍,小雅篇也,今亡。)乃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閒,代也,谓一歌一吹也。六者小雅篇。)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合乐谓歌乐与众声俱作也。周南、召南,国风篇也。王后、国君夫人房中之乐歌也。)工告於乐正"正歌备",乐正告於宾。

  司正洗觯,升自西阶,阼阶上北面,受命於主人。主人曰"请安於宾"。司正告於宾。司正实觯,降自西阶,阶间北面坐奠觯,退共,(音拱。)少立,(阶间北面,东西节也,其南北当中庭。共,拱手也。少立,自正慎其位也。)坐取觯,不祭遂饮,卒觯,兴,坐奠觯,遂拜,执觯兴,盥洗,北面坐奠觯於其所,退立於觯南。(洗觯奠之,示洁敬也。立於其南,以察众也。)

  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於宾东。(初起旅酬也。)主人受觯,宾拜送於主人之西。(旅酬同阶,礼杀。)主人西阶上酬介,介立於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主人揖,复席。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旅,序也。於是介酬众宾,众宾又以次序相酬也。)司正退立於序端,东面。受酬者拜兴饮,皆如宾酬主人之礼。(嫌宾以下异也。)司正降复位。(觯南之位。)

  使二人举觯於宾介。

  司正升自西阶,受命於主人,主人曰"请坐於宾",遂彻俎,乃羞,(羞,进也。所进者狗胾醢也。乡设骨体,所以致敬也;今进羞,所以尽爱也。敬之爱之,所以厚贤也。)无算爵。(算,数也。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也。)

  宾出,奏陔,(陔,陔夏也。陔之言戒,终日宴饮,酒罢以陔为节,明无失礼也。)主人送於门外,再拜。(门东西面拜也。宾介不答拜,礼有终也。)

  说曰:按周礼司徒职云:"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物者,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

  郑玄曰:"诸侯之乡大夫,正月吉日受法於司徒,退而颁於乡吏。及三年大比而兴其贤者能者,以宾礼礼之,献於王庭,曰乡饮酒。"(按乡饮酒之礼,其义有四,此则宾贤能乡饮酒也。又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正齿位,此乃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又按州长春秋习射於序,先行乡饮酒之礼,亦谓之乡饮酒。又有卿大夫饮国中之贤者酒,用乡饮酒之礼。故王制云"习射尚功,习乡尚齿",并乡射党正饮酒之法也。)

  乡饮酒义曰:"主人拜迎宾於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於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乡人、士、君子樽於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共樽者,人臣卑,不专大惠,故不别设樽。)尊有玄酒,贵其质也,教人不忘本也。(本,古也。古者无酒,用水而已。)牲用狗,烹於东方,祖阳气之发於东方也。(祖,法也。狗所以养宾,阳气主养万物。狗主择人。)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燕私可以自专也。共音恭。)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阴阳,助天地养成万物。三宾象天三光者,三光系之於天也。又曰,介僎以象日月,日出於东,僎所在也;月生於西,介所在也。三光,三大辰也,天之政教出於大辰。)天地严凝之气,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天地温厚之气,始於东北,而盛於东南。主人尊宾,故坐宾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於西北。(言宾来以成主人之德也。)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於东南,而坐僎於东北以辅主人也。孔子曰:'吾观於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乡,乡饮酒也。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也。)饮酒之节,朝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朝夕,朝暮听事也。不废之者,既朝乃饮,先夕则罢,其正也。终遂犹充备也。)乡饮之义,君子所以相接,尊让洁敬之道行焉。是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后汉永平二年,郡县行乡饮酒於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晋武帝泰始六年十二月,帝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诏曰:"礼仪之废久矣,乃今复讲肄旧典。"赐太常绢百匹,丞、博士及学生牛酒。咸宁三年及惠帝元康九年,复行其礼。

  大唐贞观六年,诏曰:"比年丰稔,闾里无事。乃有堕业之人,不顾家产,朋游无度,酣宴是躭,危身败德,咸由於此。自非澄源正本,何以革兹弊俗。可先录乡饮酒礼一卷,颁示天下,每年令州县长官,亲率长幼,依礼行之。庶乎时识廉耻,人知敬让。"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疏曰:"州牧县宰,所主者宣扬礼乐,典册经籍,所教者返古还淳,上奉君亲,下安乡族。外州远郡,俗习未知,徒闻礼乐之名,不知礼乐之实。窃见以乡饮酒礼颁於天下,比来唯贡举之日,略用其仪,闾里之间,未通其事。臣在州之日,率当州所管,一一与父老百姓,劝遵行礼。奏乐歌至白华、华黍、南陔、由庚等章,言孝子养亲及群物遂性之义,或有泣者,则人心有感,不可尽诬。但以州县久绝雅声,不识古乐。伏计太常具有乐器,太乐久备和声,请令天下三五十大州,简有性识人,於太常调习雅声。仍付笙竽琴瑟之类,各三两事,令比州转次造习。每年各备礼仪,准令式行,稍加劝奖,以示风俗。"其仪具开元礼。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