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兵机统论第十二

  臣闻兵者,阴也。阴之德,以虚为用而应於体也。月者,太阴之精气也。朔望不常,何也?盖由以虚为变也。兵者既为阴类,则其机宜常虚含变以法月也。能以虚含变应敌,动必利矣。观乎天文之风云星辰有吉凶者,天将也。得其吉象不可恃之,恃之者凶;得其凶象不可惧之,惧之者锐。苟不知天象之吉凶者,是虚其机而应天者也。观乎地理山川险易,有生死存亡之途者,地之利於人也。善用兵者,於地也无生死存亡,观彼我之势,察去就之情何如尔,然后乃顺其事而用之也。苟不知地理之险易者,是虚其机以应地者也。观乎人事强弱利害有胜败之势者,事皆系於人也。苟以变合於事,强弱利害有胜败之势者,事皆系於人也。苟以变合於事,事合於时,时合於理者,无强弱,无利害,则败势可以为胜,胜势可以为败也。苟不知人事之胜败者,是虚其机以应人者也。是故善战者杂於凶而难可释,杂於吉而难可壮。吉凶交杂而能不惑於用者,此可以上不畏天矣。杂於险而事利,杂於易而事难。险易交杂而能常处其变者,此可以下不畏地矣。杂於(一作其)利而敌见其害,杂於害而我败(一作驭)其利。利害杂交而不能屈於敌者,此可以中不畏人也。知此三者而用兵,其尽三才之变乎。自古兵法及臣所著之书,其间申明利害者,盖以直指其形貌者尔。以臣所谓能审一时之机者,其在天也,无吉凶;其在地也,无险易;其在人也,无利害。

  军谋第十三

  用兵之道,先正其礼,次渊其谋,次择其人。然后详天地之利害,审人心之去就,行赏罚之公,慎喜怒之理,择进退之地,张攻伐之权,明成败之图,度主客之用。能爱人之生者,可使人舍生而赴死;能亲人之身者,可使人捐身而犯难。是故先亲於人,俾人然后亲之;先胜於敌,就敌然后胜之。故用兵必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强勇为用,锋刃为备,禄位为诱,斩杀为威;强弱相援,勇怯相间,前后相趋,左右相赴,远近相取,利钝相蔽,步骑相承,长短相用(长兵短兵之用也)。敌欲坚阵,我则突其不意;敌欲直冲,我则备其所从。攻必先攻其所寡,击必先击其所动。薄者可突,长者可截,乱者可惑,疑者可协。夫军之为政也,劳在乎役无度,怨在乎赏不均,弱在乎逼迫,穷在乎绝地,离在乎将失道,惧在乎将无勇,饥在乎远输,渴在乎穷井。军之为逸也,乐在乎安静,利在乎赏罚,当其死在乎军检正,成其功在乎战阵详。如此者,战阵之术也。军之即於战阵也,从生击死,从实击虚,从整击乱,从利击害,从逸击劳,从有馀击困穷。山陵之战,不仰高,不速深,不冲隘,不远追;水上之战,不违风,不逆流;林中之战,不连翼,不相驰;草上之战,不涉深;平陆之战,不远离。此战法之利也。军之禁也,不节语,言必泄;不峻令,行必乱;不行赏,士必怠。行伍紊乱,由於昧暗(一作旺),在明察以正之。晦夜惊怖,在镇静以严之。是以知阵之严整,军之表也;军吏畏爱,将之里也。军之所亲,将之所在。非智贤,孰能与此乎?

  教战第十四

  诸教战阵,每五十为队,从营缮缉抢蟠,教场左右厢各依队次解幡立队。伍相去各十步,分布使均。其驻队塞空,去前队二十步。列布讫,诸营士卒一时即向大将麾下听令。每隔一队,定(一作一)战队,即出向前各进五十步。听角声第一声绝,诸队即一时散立;第二声绝,诸队一时捺枪、张弓、卷幡、拔刀;第三声绝,诸队一时举枪;第四声绝,诸队一时跪膝笼枪坐,目看大将黄旗,耳听鼓声。黄旗向前亚,鼓声动,齐喝“呜乎”(并去声),齐向前到中间,一时齐喝,声杀齐入。贼退败讫,可趁行三十步。审知贼徒丧败,马军从背逐北。闻金钲动,即须听去行。膊上架枪,侧行回身,本处散立。第一声绝,一时捺枪便解幡旗;第二声绝,一时举枪;第三声绝,一时旗队。一看大将处两旗交,即五队合为一队,即是二百五十人为一队。其队法及卷幡、举枪、旗队、斗战法并依前。一看大将处五旗交,即十队为一队,即是五百人合为一队。其队法及卷幡、举枪、旗队、斗战法如前。听第一声角绝,即散二百五十人为一队。如此凡三度,即教毕,诸士卒一时听大将赏罚进止。第三声角绝,即从头引队伍还军。

  先谋第十五

  用兵之法,先谋为本。是以欲谋行师,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阵,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正其赏罚;欲谋取远,先谋不失其迩。苟有反是而用兵者,未有不为损利而趋害者也。是故圣王之兵,先务其本,本壮则末亦从而茂矣。苟能知利害之本,谋以御敌,虽有百万之众,可不劳而克矣。

  先胜第十六

  孙子曰:胜兵先胜。谓先定必胜之术而后举也。何谓必胜?许洞曰:先务三和,次务三有馀,次务三必行。何谓三和?曰:和於国,然后可以出军;和於军,然后可以出阵;和於阵,然后可以出战。国不和,则人心离;军不和,则教令乱;阵不和,则行列不整。不先务此三和之道,何其可战耶?何谓三有馀?曰:力有馀,食有馀,义有馀也。力无馀,则困於斗;食无馀,则怠於时;义无馀,则吏士怨。不务三有馀之术,师其可动耶?何谓三必行?曰:必行其谋,则奸机不成;必行其赏,则好功者不爱死;必行其罚,则有过者不归咎。不务三必行之道,人其可用耶?是以知善务和者,公无私,舍小惠务大惠;善务有馀者,力诸事而不自怠;善务必行者,兴勇断,去犹豫之谓也。举是九者,务令预定之於前,则万变千机然后动乎其中矣。率此以御敌,未有不胜者也。故曰:胜兵先胜者,胜在我也。其在《易》曰先天不违之义也。

  胜败第十七

  用兵之术,战胜不可专,专胜有必败之理;战败不可专,专败有反胜之道。战胜而败者有五:急难定谋狐疑不决,一败也;机巧万端失於迟后,二败也;机事不密,三败也;似勇非勇,似怯非怯,四败也;主将不一,五败也。此五者,皆战胜而反败也。战胜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也。势败而反胜者有四:吏士饥渴,割所爱啖之(割所爱者,谓在急难之中,杀所乘骏马、爱妾以啖吏士也),众有饱之用矣;吏士恐惧,奋身先之,众有勇之用矣;期应不到,杀其所昵(所昵者,谓所嬖幸或子弟诸姻同在军中,若有主守者犯命则先杀之也),众有惧之用矣;人有疑惑,阴为鬼诈(鬼诈者,谓诈为狐鸣丛祠中之类也,或假托卜筮,百端不一),众有天之用也(天谓天所授也)。如是者,以败为胜也。胜败之术,非勇决神智,安能行之耶?

  知奸第十八

  敌使来,目数动,色数异而言肆者,刺客也。敌未困而请和者,谋也。敌卑辞厚币者,骄我也。使虽频来,为寇不止者,侮我也。厚货啖我左右者,欲构我密谋也。使来言语辨利,欲两国休解者,将掩我不备也。使言崛强者,欺我也。敌使有此七者,宜细详之,将为挟之(谓谒见之时,以操兵者挟辅而见)。谋者反其谋(谓伪许之却,掩其不备也),骄者反其骄(拒其辞币使敌人信我为骄也),侮者凌之(举兵其无礼),构者示之(佯不知,而反示之以虚事也),将掩不备复之(佯听其说,反掩其不备也),欺者诛之(诛无礼以威敌)。留使者不可久,久则知我微,不若杀之。是以知奸之道,兵之本也,不可不审。

  夺恃第十九

  敌无恃不可以为寇,欲审者豫审而夺之。敌之为梗,或以强,或以隘,或以勇,或以缓之谓也。夺强以气,夺隘以动,夺勇以威,夺缓以诱。夫敌以力有馀而加于人,我则以缓伺其力衰而乘之,此夺气者也。敌以险地壁守,或盈隘而阵,我虽士民丰逸,不可以强取。守者以利畅其心,否则以动则攻之;阵者以势逼其敌,否则俟动随而冲之,此夺隘者也。关塞营垒,糗粮所扼,预於要路伏兵绝之,必力夺其辎重,敌可使饥,此夺缓者也。人逸马良,恃强轻战,可据隘设伏,示弱以诱,此夺勇者也。不知四夺,不足以语奇也。兵术万途,不可专一,先能夺其恃,则彼力衰半矣。

  袭虚第二十

  袭虚之术有二焉:一曰因,二曰诱。何谓因?曰:敌兵所向,我亦佯应之;别以精兵潜出虚地,或攻其垒,或断其后,或焚其积聚也。何谓诱?曰:欲敌之要地则不攻而佯攻其邻,大其攻具,盛其师旅,以诱敌兵;敌兵到则勿与战,复于壁守,潜以精锐袭所出兵之城而掩其内。此二者,皆袭虚之道也。

  任势第二十一

  兵之胜败,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胜,怯者不可必败,率由势焉耳。势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势之败者有三焉:一曰锉势,二曰支势,三曰轻势。凡新破大敌,将士乐战,威名隆震,闻者骇惧,回其势而击人者,此之谓乘势者也。将有威德,部伍严整,士有余勇,名誉所加,慑如雷霆,此之谓气势者也。士卒寡少,盛其鼓、张其旗为疑兵,使敌人震惧,此之谓假势者也。因敌疲倦懈怠袭击之,此之谓随势者也。合战之地,便其干戈,利其步骑,左右前后无有陷隐,此之谓地势者也。用兵者乘此五势,未有不能追亡逐败,以建大功也。又若累战累败,吏士畏於战敌,此之谓挫势者也(挫势者,言曾於敌人控辱,故言势不利也)。将无威德,谋虑赏罚不当,吏士之心率多离散,此之谓支势者也。吏士喧哗,不循禁令,部伍不肃,此之谓轻势者也。凡用兵有此三者,未有不败军杀将者焉。是故乘(一作五)势在我,可以指挥进攻矣;任(一作五)势在敌,我当有道,反能击之。若夫敌有乘势而到者,未可与战,坚壁固守,待之旷日持久,敌心必缓於始到矣;俟其攻无所拔,掠无所得,敌之众心益以慢矣;当於中夜潜令骁勇袭其营垒,攻其无备,乘其乱出精兵两道击之(地势便则两道出,不便则一道出),壁中鼓噪应之。如此,则可以破其敌者矣。敌有恃气势而到者,可以后潜精兵,伪示以老弱;敌进攻则发伏击之,必胜矣。何谓也?许洞曰:精势在人者,止用勇敢疾速为务,鲜能精谋虑。彼见老弱,必轻进轹(一作)陵之,坚阵以俟,一鼓不胜,锋必挫,反为我乘矣。敌有以假势而到,旗鼓之盛,埃{艹巾}之多矣(旗鼓或露众{艹巾}或以曳战)。预料敌国兵:如国有十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万矣;国有百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十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十万(谓其各有屯授之地及死亡之所,或征兵不能尽到侵伐之地)。以此料之,百万之国,其众来者有百万、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万之旗鼓与号令者,必不溢四十万矣,馀皆疑兵也;十万之国,其众来者有四万、五万之旗鼓与号令者,此必不溢三万矣,馀皆疑兵也(敌国大小、敌众多寡,皆以此类数知之也)。是以知旗鼓多者,其兵少矣,不可怖。但以精兵出其不意,必败矣。或敌探我动静者,为我所知,即诈示以疲倦懈怠,使知之。敌必随势而来,预于诸间道及通衢阴伏锐兵俟之(先令细人密探敌人举兵之期,然后设伏以待,亦可),过半则邀击之。敌得地势以薄我,未可与战,坚壁观之,持久则众心怠。夫得敌有锉势者,可以自外击之;敌有支势者,可以自内击之(内攻为用间得其敌心,然后击之也);敌有轻势者,可以突之(掩不备也)。此随敌三败势攻之也。以此言之,是故多胜者非强也,多败者非弱也,率由势尔。夫水之柔弱,方圆任性而能蹶(一作寝)堤漂石者,水之势也;火之刚(一作测)炎,亘天而起者,火之势也;薪木既灰而灭影者,木之势也。故用兵之道,既知水火之旺败,则尽于势之用矣。

  使间第二十二

  《周礼》巡国传谋,反间也。用间之道,圣人以用兵决胜,不可不间。用间决中,不可不密。苟非大智,孰能臻於是乎?故间之行也,观事而举,其术有八焉。其一曰:两国相拒,兵抗其境,诈为疲困畏惧,潜漏其言,厚货谄敌所爱幸,因以所求中之;次使使者致玉帛子女与骏马精佩之饰以求和解;觉其骄慢,阴选精兵分道,早夜兼时,以乘不备,此以使者为间者也。其二曰:获敌生口,以所谋漏(一作泄)之(谋皆虚者,非实也),俾得闻焉,阴缓使遁去,令敌得所谋而信之,我行则不然也,此以敌人为间者也。其三曰:敌来间,我诈为不知也,反事示之,敌将为事,我则出不意而击之,此反求来言以为间也。其四曰:敌以间来,厚赂之,令反其言以间敌,此反以来人为间也。其五曰:与敌人战,佯为小败,亟引兵深壁示以惧色,乃选语言鄙钝、无智虑者使於敌,令盛张皇我军之强盛,俾敌知为间者,必以我为惧,以强词来间也;既行,即举奇兵随而袭击之,此以明间而为间者也。其六曰:敌有内宠,令心腹者以金宝馈其家,使潜构敌情,此以内嬖为间者也。其七曰:敌有谋臣,则潜行赂敌亲信,构谗于内,外以事应谗者言,使君臣相疑,自相残害,此以谗人为间也。其八曰:求敌所委信者,副其所欲,阴求其动静言语者,此以乡人为间者也。是以知间者,兵家之要妙也。苟非贤智,莫能用之。故用间之道,在乎微密潜诚,此良将之所注意也。

  分守第二十三

  守备不可不讲。善守者如环,使敌不得其间而入焉。夫人之治身者,血脉往来通畅于四肢,则安宁矣。或一脉不来,一气不通,未有免于病者。是以善用兵者,虽四屯急难,则如首尾相顾而不穷,斯为妙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