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养类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沈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沈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