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黄帝问曰∶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也?岐伯对曰∶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志意通达,内连骨髓,而成形。五脏之道。皆出于经渠,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守经渠焉。

  神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忧(《素问》作悲,王冰曰作忧者误)。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凄厥(《素问》作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故命曰神之微。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切而致之,刺而和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足(《素问》作不足),神气乃得复。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有余则泻其经渠,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渠,无出其气。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乱散,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慧(《素问》作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有余则刺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内针其脉中,久留之血至(《素问》作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曰∶刺留奈何?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一作溢)动,名曰微风。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曰∶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伤。有余则泻。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则补其复溜。曰∶剌未并奈何?曰∶即取之无中其经,以去其邪,乃能立虚。

  曰∶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曰∶血气已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闷,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素》作善忘)。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注(一作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曰∶实者何道从来。

  虚者何道从去?曰夫阴与阳,皆有输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 (音巡)平(《素》作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夫邪之所生,或生于阳,或生于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乃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曰∶寒湿之伤人奈何?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素问》作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虚者摄辟气不足,血涩,按之则气足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曰∶阴之生实奈何?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曰∶阴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空虚,因寒饮食,寒气动脏(一作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不知所由然?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不通则寒独留于外,故寒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素问》作下脘)不通,胃气热,熏胸中,故内热。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素问》下有玄府二字)

  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腠理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曰∶阴与阳并,血气与并,病形已成,刺之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经渠,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曰∶血气已并,病形已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曰∶补虚奈何?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后时(《素问》作动气后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曰∶虚实有十,生于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者,皆生百(《素》作其)病,今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乎?曰∶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诸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毕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