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 牦牛

    拼音:máo niú,注音:ㄇㄠˊ ㄋ一ㄡˊ,词性:名词

    简解

    ◎ 牦牛 máo niú
    [yak] 产于西藏的一种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体侧、四肢和尾部则有长而卷曲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达2米,体重可达600公斤

    详解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相关阅读《山海经》
按首字母搜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按笔画数搜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热门搜索汉字
遞 - lái 6
薨 - hōng 9
乡 - xiāng 15
岂 - qǐ 1
姝 - shū 17
哉 - zāi 12
齽 - jìn 2
煦 - xù 15
牎 - chuāng 1
辟 - pì 17
热门搜索词语
本该 16
刀锋 19
闭路电视 10
膏药 5
阿拉伯的劳伦斯 3
无倚无靠 16
饵膳 9
帮凶 9
寄生虫 7
期待 13
热门搜索成语
劚玉如泥 10
超群拔类 13
饥焰中烧 7
砥志研思 2
涂歌邑诵 1
臂有四肘 20
口讲指画 5
扬威耀武 19
数东瓜,道茄子 7
逆天违众 2
相关搜索
牛奶
牛皮癣
斗牛
吹牛
公牛
耕牛
金牛座
疯牛病
放牛
肥牛
版筑饭牛
搏牛之虻
充栋汗牛
初生牛犊不怕虎
喘月吴牛
床下牛斗
吹牛拍马
槌牛酾酒
带牛佩犊
对牛弹琴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