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慎微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三〕,必陂池而稍下焉〔四〕。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六〕。

  〔一〕○铎按:“尽小者大,积微者着。”然积善未必昌,而积恶则必致危亡,论政者所以尤戒慎于积恶也。贾子审微既揭其旨于前,节信此篇复申其义于后,慎微之教,亦几于备矣。

  〔二〕“成而”旧倒。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汉书叙传班彪王命论云:“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选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苍曰:“倔,特起也。”’“崛”与“倔”同。

  〔三〕说文云:“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四〕史记司马相如传云:“陂池貏豸”,索隐引郭璞曰:“陂池,旁颓之貌。”按池,读为“?”。传又云:“罢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铎按:亦作“陂陀”,尔雅释地:“陂者曰阪”,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罢池、陂?、陂阤,并以叠韵表义,故无定字。

  〔五〕释名释山云:“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按“嵩”古作“崇”。○铎按: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释文:‘“崧”又作“嵩”。’郝懿行义疏云:‘嵩、崇并见释诂,或说古无“嵩”字,非也。’

  〔六〕隐元年左传云:“不及黄泉。”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注:“天玄地黄,泉在地中,故曰黄泉。”汉书扬雄传解嘲云:“深者入黄泉。”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一〕积善不怠〔二〕,必致颜、闵之贤〔三〕,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四〕。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五〕,积正不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非独人臣也,国君亦然,政教积德〔六〕,必致安泰之福〔七〕,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八〕。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九〕。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一0〕。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一一〕

  〔一〕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王先生云:“三字不辞,疑有脱误。”○铎按:“有”盖“布”之驳文,无脱字。

  〔二〕礼记曲礼云:“敦善行而不怠。”

  〔三〕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

  〔四〕荀子荣辱篇云:“为桀、跖则常危辱。”

  〔五〕赵策:‘苏秦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

  〔六〕王先生云:‘“德”当作“得”,与下“失”字对文。’○铎按:义对而文无取相对,“德”字不误。

  〔七〕老子云:“往而不害,安平泰。”

  〔八〕易系辞上传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错”与“措”通。赵策:‘客见赵王曰:“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汉书董仲舒传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

  〔九〕汉书贾谊传云:“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一0〕汉书董仲舒传云:“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说文云:“惧,恐也。古文作●。”

  〔一一〕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一〕,克己三省〔二〕,不见是图〔三〕。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四〕。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五〕。”此蹶、踽〔六〕所以迷国而不返〔七〕,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八〕。

  〔一〕淮南子人闲训云:‘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年诏曰:“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甚一日。”

  〔二〕昭十二年左传:‘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成十六年左传:‘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铎按: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取传文。晋语九:‘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韦注:“不见,未形也。”

  〔四〕此下旧接“夫贤圣卑革”至“胡福不除”,又复“足以灭身”四字,今移正。

  〔五〕易系辞下传。王弼本“谓”作“为”。“不为”、“不去”,“不”俱作“弗”。“是以”作“故”。按新书审微篇云:“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又见连语,古易盖有作“谓”者。淮南子缪称训云:“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六〕“踽”旧作“属”,据本政篇改。今诗作“楀”。

  〔七〕韩诗外传一云:“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按“迷国”论语作“迷邦”,汉人避高祖讳改。汉时劾奏大臣多用之,汉书王尊传劾奏匡衡、张谭“怀邪迷国”,王嘉传孔光等劾嘉“迷国罔上不道”,师丹传策免丹云:“怀谖迷国”,盖当时律令如此。

  〔八〕晋语:‘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汉书叙传叙天文志云:“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记乐书云:“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恐后世靡丽,遂往而不反。”周语云:“踣毙不振”,韦昭注:“振,救也。”

  夫积微成显,积着成〔一〕,鄂誉鄂誉;鄂致存亡〔二〕,圣人常慎其微也〔三〕。文王小心翼翼〔四〕,武王夙夜敬止〔五〕,思慎微眇,早防未萌〔六〕,故能太平而传子孙〔七〕。

  〔一〕“成”下脱一字。按汉书律历志云:“三微而成着,三着而成象。”易干凿度云:“三微而成一着,三着而成一体。”○铎按:荀子大略篇云:“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着。”“积着成”下盖脱“象”字,与“亡”为韵。

  〔二〕文有脱误。按汉书韦贤传云:“睮睮谄夫,咢咢黄发”,如淳曰:“睮睮,自媚貌”,颜师古曰:“咢咢,直言也。”此文疑当作“鄂鄂誉誉,以致存亡”。“鄂鄂”与“咢咢”通,“誉誉”与“睮睮”通。“鄂誉致存亡”,即史记商君传赵良所谓“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也。韩诗外传十云:“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三〕淮南子人闲训云:“圣人敬小慎微。”汉书董仲舒传云:“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着。”按“尽小者大”二语,本荀子大略篇。

  〔四〕诗大明。

  〔五〕诗闵予小子。按此为成王诗,“武”当作“成”。○铎按:匡衡以此诗为武王毕丧。衡学齐诗,则是齐诗说也。节信引诗多本三家,“武”字必不可改。

  〔六〕汉书贾谊传云:“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

  〔七〕诗閟宫郑笺云:“文王、武王继太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烈文笺云:“文王、武王以纯德受命,定天位。”又云:“天之锡之以此祉福也,又长爱之,无有期竟,子孙得传世,安而居之。”此即用诗谊,与郑氏同。○铎按:“能”下疑脱“致”字,考绩篇:“三代于世,皆致太平。”是其例。又郑笺诗不专主毛,此盖亦三家说也。

  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一〕。正性胜,则遂重己不忍亏也,故伯夷饿死而不恨〔二〕。邪性胜,则忸怵而不忍舍也〔三〕,故王莽窃位而不惭〔四〕。积恶习之所致也。夫积恶习非久,致死亡非一也。世品人遂〔五〕

  〔一〕淮南子诠言训云:“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

  〔二〕论语。

  〔三〕“怵”当为“■”。尔雅释言云:“狃,复也”,郭注“狃■复为。”后汉书冯异传云:“忸■小利”,章怀注:‘“忸■”犹“惯习”也,谓惯习前事复为之。’狃、忸字通。诗四月疏、荡释文并引说文云:“■,习也。”今说文无“■”字。“●”字注:“习也。”“■”当即“●”之别体。怵,说文训恐,与“狃习”义别。汉书武帝纪元狩元年诏:“怵于邪说”,服虔曰:“怵,音裔”,应劭曰:“忸,■也”,如淳曰“怵,音怵惕。”盖服、应本作“■”,如本作“怵”,字形之误如此。○铎按:“狃■”字本作“忕”,以“大”为声。大、世古音同部(如“太子”即“世子”,“大室”即“世室”,“子大叔”即“子世叔”)。蓋“忕”或作“■”(如荀子榮辱篇“憍泄”即“驕汰”)故又易為“●”,猶“泄”、“枻”亦作“洩”、“●”也。“忕”字桓十三年左传疏、尔雅释言疏引说文亦有之,当据补。

  〔四〕汉书。

  〔五〕“积恶习”以下,文有脱误。汉书董仲舒传云:“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此文盖本之。“世品人遂”下,旧接“俾尔多益”至末,今移正。然此四字下尚有脱文。

  夫圣贤卑革〔一〕,则登其福〔二〕。庆封、伯有〔三〕,荒淫于酒,沈湎无度,以弊其家〔四〕。晋平殆政〔五〕,惑以丧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祸〔六〕。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七〕,削弱之败〔八〕,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九〕,劳精苦思〔一0〕,孜孜不怠〔一一〕,夫出陈应,爵命管苏〔一二〕,召即墨,烹阿大夫〔一三〕,故能中兴,强霸诸侯,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一四〕。由此言之,有希〔一五〕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胜曰强〔一六〕。

  〔一〕“革”疑“恭”之误。后汉书窦融传云:“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

  〔二〕昭十五年左传云:“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三〕“有”字旧脱。

  〔四〕襄廿八年、卅年左传。

  〔五〕孙侍御云:‘“殆”与“怠”同。’继培按:新书道术篇云:“志操精果谓之诚,反诚为殆。”诗玄鸟:“受命不殆”,郑笺云:“受天命而行之不解殆。”是郑读“殆”为“怠”也。淮南子泰族训:“句践栖于会稽,修政不殆。”盐铁论论菑篇:“周文、武尊贤受谏,敬戒不殆。”方言后刘子骏与扬雄书:“收藏不殆。”并以“殆”为“怠”。

  〔六〕昭元年左传。○铎按:晋语八韦注:“良臣,谓赵孟。”

  〔七〕毛诗鸡鸣序云:“哀公荒淫怠慢。”

  〔八〕秦策云:“地削兵弱。”

  〔九〕周语云:“勤恤民隐。”

  〔一0〕“精”旧作“积”。汉书张敞传云:“劳精于政事。”论衡命禄篇云:“劳精苦形。”韩诗外传五云:“劳心苦思。”

  〔一一〕汉书平当传云:“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成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

  〔一二〕按新序一称楚共王有疾,命令尹爵筦苏,遣申侯伯。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逐申侯伯出之境。吕氏春秋长见篇“莞苏”作“苋嘻”,说苑君道篇作“莞饶”,并以为荆文王事。申侯伯即僖七年左传申侯,楚文王死后出奔郑。是二人皆在文王时,新序以为共王者误也。汉书古今人表中上有陈应,在楚严王、箴尹克黄、五参之后,申公子培、乐伯、优孟之前,楚薳贾、申叔时、孙叔敖之下,则为庄王时人无疑。但表列陈应于中上,必贤大夫,不应被出。且与管苏不同时。疑此陈应当为申侯,陈、申,应、侯,字形皆相近,遂以致误。然事在文王时,此以为庄王,则又误也。

  〔一三〕齐威王事,见史记田完世家。

  〔一四〕韩非子用人篇云:“书图着其名。”○铎按:论荣篇:“载于图书”,义同。

  〔一五〕“有希”当作“布衣”。汉碑“布”作“■”,与“希”相似。

  〔一六〕老子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铎按:韩非子喻老篇作“自见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称庶几也〔一〕。诗曰:“天保〔二〕定尔,亦孔之固。俾尔亶〔三〕厚,胡福不除〔四〕﹖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五〕。”盖此言也〔六〕,言天保佐王者,定其性命,甚坚固也。使汝信厚,何不治﹖而多益之,甚庶众焉。不〔七〕遵履五常,顺养性命,以保南山之寿,松柏之茂也﹖

  〔一〕易系辞下传。

  〔二〕“保”旧作“禄”。卢学士云:‘下仍以“天保”解之,当依今诗作“保”。’○铎按:胡承珙毛诗后笺亦谓作“天禄”,乃转写字讹。

  〔三〕“亶”今诗作“单”。○铎按:诗大雅桑柔疏引亦作“亶”。“亶厚”二字平列。

  〔四〕此下旧接“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云云。

  〔五〕诗天保。

  〔六〕“盖”旧作“善”,下有“也”字。按本书班禄篇引诗,其下亦云“盖此言也”,今依例改之。

  〔七〕“不”字誤,或當作“■”。王侍郎云:‘上云“甚坚固也”,“甚庶众”下疑脱“也”字。“焉不”二字属下读。’○铎按:“焉”属上读,“不”上疑脱“可”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八疑脱“罔”字,则为直陈句,今亦不从。

  德輶如毛〔一〕,为仁由己〔二〕。莫与并■,自求辛螫〔三〕。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四〕。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是以吉无不利也〔五〕。亮哉斯言〔六〕!可无思乎﹖

  〔一〕诗烝民。○铎按:荀子强国篇明积微至着之功,亦引此诗证之。

  〔二〕论语。

  〔三〕诗小毖。“并■”今作“荓蜂”。按“并”当作“拼”,桑柔诗:“荓云不逮”,释文云:‘“荓”本或作“拼”。’○铎按: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八云:‘尔雅释训:“甹夆,掣曳也。”此据鲁诗之文。潜夫论多用鲁说,字亦当作“甹夆”。’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潜夫论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此正谓无人掣曳于我,祸福皆自己求之也。’“与”今诗作“予”,马瑞辰云:‘“予”即“与”之借,笺训“我”非。’

  〔四〕襄廿三年左传闵子马语。

  〔五〕易系辞上传。“所尚”王弼本作“所助”,本书巫列篇同。

  〔六〕尔雅释诂云:“亮,信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