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魏孝武计灭晋阳 高渤海兵临京洛

  话说高王当日原非志在篡魏,即扶立孝武,大权在握亦不过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其心已足。斛斯椿心怀反覆,惧祸及己,日夕劝帝除之,遂成祸阶。一日,椿语帝曰:“建州刺史韩贤、济州刺史蔡俊皆欢党 羽,各据要害之地,宜先去之。”帝乃改置都督,革除建州刺史缺以去贤。又使御史举俊罪,罢其职,以汝陽王叔昭代之。欢闻俊罢,上言:“蔡俊勋重,不可废黜。若以汝陽有德,当受大藩,臣弟高琛猥任定州,妄叨禄位,宜以汝陽代之,使避贤路。”帝不听。欢大怒,乃命俊据济州,勿受朝命。又华山王鸷在徐州,欢令大都督邸珍夺其管钥逐之。中外皆知欢必反矣。五月丙子,帝增置勋府将六百人,又增骑官将二百人。尽发河南诸州兵数十万,悉赴京师,大阅于洛陽城外。南临洛水,北际邙山,军容甚盛。帝与斛斯椿戎服观之。辛未戒严,云欲伐梁。又虑欢觉其伪,赐欢密诏,言“宇文黑獭、贺拔破胡 各据形势之地,颇蓄异心,故假称南伐,潜为之备。王亦宜共形援”。欢得诏,大笑曰:“朝廷为掩耳盗铃之计,吾岂受其愚乎?”乃即上表,以为“荆、雍既有逆谋,臣今潜勒兵马三万,自河东渡”。遣恒州刺史厍狄干等将兵四万,自来违津渡;领军将军娄昭等将兵五万,以讨荆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将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以讨江 左。皆勒所部,伏听处分。帝出表示群臣,皆曰:“欢兵一动,必直抵洛陽。其意叵测,宜急止之。”帝于是大惧。且说高王自得诏后,以帝为椿党 蒙蔽,异日定有北伐之举。不如先发制人,引兵入朝,除君侧之恶,奉迎大驾,迁都邺城,方可上下相安。筹画已定,乃发精骑三千,镇守建州。又发兵三千,去助蔡俊守济。再遣娄昭引三万人马,镇守河东一路,以防帝驾西行。又遣将把住白沟河,将一应地方粮储皆运入邺,不许载往京师。乃上表言:臣为嬖佞所间,陛下一旦见疑。臣若敢负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孙殄绝。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动,佞臣一二人愿斟量废黜。斛斯椿见欢表,陽请退位。帝不许,曰:“欢言何可信也。”乃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陽湖,汝陽王暹守石济,又以仪同三司贾显智为济州刺史。

  显智至济,见城门紧闭,先使人到城下,高叫道:“朝廷有旨到来,速即开门。”俊使人城上答云:“奉高王之命,不许开门纳人,有甚圣旨便当晓谕。”使云:“朝廷遣贾仪同来代行济州事,如何违旨?”城上答道:“奉高王之命,不得受代。甚么贾仪同,教他早早去罢。”使人回报显智,显智只得回京,以俊拒命奏帝。帝大怒,知由欢使,乃使舍人温 子升为敕赐欢。

  其略云:朕前持心血,远示于王,深计彼此共相体恤,而不良 之徒坐生间二。近者孙腾仓猝来北,闻者疑有异谋,故遣御史中尉綦母俊具申朕怀。今得王启,言词恳恻,反复思之,犹有未解。

  以朕眇身遇王,不劳尺刃,坐为天子,所谓生我者父母,贵我者高王。今若无故背王,自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皇天后土,实闻此言。近虑宇文为乱,贺拔应之,故戒严誓师,欲与王相为声援。宇文今日使者相望,观其所为,更无异迹。贺拔在南,开拓边境,为国立功,念无可责。王欲分讨,何以为辞?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以来,置之度外。今天下减半,不宜穷兵黩武。朕以暗昧,不知佞人为谁?可具列姓名,令朕知之。顷高乾之死,岂独朕意,王乃对其弟敖曹言朕枉杀之,人之耳目何可轻易?闻厍狄干语王云:本欲取懦弱者为主,何事立此长君,使其不可驾驭。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废之,更立余者。如此议论,皆王间勋人言之,岂出佞人之口。去年封隆之叛,今年孙腾逃去,不罪不送,谁不怪王?王若事君尽诚,何不斩送二首,以伸国法?王虽启云西去,而四道俱进。或欲南渡洛陽,或欲东临江 左,言者犹应自怪,闻者宁能不疑?王若守诚不贰,晏然居北,在此虽有百万之众,终无相图之意。王若举旗南指,问鼎轻重,纵无匹马只轮,犹欲奋空拳而死。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无知,咸谓实可。或为他人所图,则彰朕之恶,假使还为王杀,幽辱齑粉,了无遗恨。何者?王之立朕以德建,以义举,一朝背德害义,便是过有所归。本望君臣一体,若合符契,不图今日分疏至此。古人云:越人射我,笑而道之;我兄射我,泣而随之。朕与王情如兄弟,所以投笔抚膺,不禁欷歔欲绝。帝诏去后,欢不受命。京师粮粟不至,军食无出。帝甚忧之,乃复降敕于欢。

  其略云:王若压伏人情,杜绝物议,惟有罢河东之兵,彻建兴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使蔡俊受代,邸珍出徐,止戈散马,守境息民,则谗人之口舌不行,宵小之交 构不作。王可高枕太原,朕亦垂拱京洛矣。王若马首向南,朕虽不武,为宗庙社稷之计,不能束手受制。决在于王,非朕能定。其是非逆顺,天下后世必有能辨之者。为山止篑,相与惜之。帝虽屡降明诏,欢不应如故。王思政言于帝曰:“观高欢之意,非口舌所能喻,兵必南来。洛陽非用武之地,难与争锋,不如迁驾长安,以关中为根本。

  地险而势阻,资粮富足,兵革有余。况宇文泰乃心王室,智力又足敌欢,可恃以无恐。再整师旅,克复旧京,殓除凶逆。欢虽强,可坐而诛也。”帝虽然之,而犹恋旧都,怀疑不决。

  时广宁太守任祥在洛,帝厚抚之,命兼尚书左仆射,加开府仪同三司。祥故欢党 ,弃官走,渡河据郡待欢。帝乃敕文武官北来者任其去留,遂下制书,数欢咎恶。又遣使荆州,召贺拔胜赴行在所。胜接帝诏,问计于太保掾卢柔。柔曰:“高欢悖逆,公席卷赴都,与决胜负,死生以之,上策也。北阻鲁陽,南并旧楚,东连兖、豫,西引关中,带甲百万,观衅而动,中策也。举三荆之地,庇身于梁,功名皆去,下策也。”胜笑而不应。一日,帝坐朝,黄门奏关西行台宇文泰,遣帐下都督杨荐入朝,面陈忠悃。帝大喜,召荐殿下问之。荐曰:“泰本卷甲赴京,特以欢兵西指,深恐关中有失,故兵发中止。遣臣来者,恭请圣驾入关,以图后举。如合上旨,躬率将士出关候迎。”

  帝曰:“行台既忠于朝廷,朕亦何辞跋涉。”时平陽公主驸马都尉宇文测在侧,亦劝帝西幸。帝即命测与荐同往,谓之曰:“去语行台,朕至长安,当以冯翊长宫主妻之。速遣骑士前来迎我。”测受命而出。于是中外咸知帝将西去,王侯贵戚无不忧危。测至家,语平陽公主曰:“帝将西幸,命我先见宇文。此后未识有相见日否。”公主曰:“何不相携同去,免使室家离散?”

  测曰:“帝命严迫,何能同往?”夫妇相对泣下。只见阶前走过一人,跪下道:“驸马勿忧,倘有祸乱,小人情愿保护公主西归。”公主问测曰:“此人有何才干,能保护吾家?”测曰:“此人姓张名吉,为人忠直,勇敢当先。三年前曾犯死罪,吾救之,故愿为我仆。作事大有胆略。得其保护,公主可以无忧。”但恐家中人不服,因以亲佩宝剑一口赐之,吩咐众仆曰:“若遇危难,凡事皆由吉主。”吉同众仆皆叩头受命。遂别公主而去。先是帝广征州郡兵,东郡太守裴侠帅所部诣洛陽。思政问之曰:“今权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侠曰:“闻天子为西幸之谋,诚有之乎?”思政曰:“有之。君以为可否?”侠曰:“未见其可也。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河山百二之地。所谓已操戈矛,宁肯受人以柄。虽欲投之,恐无异避汤而入火也。”思政曰:“然则若何而可?”侠曰:“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将来之虑。且至关右,徐思其宜。”思政然之,乃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当是时欢虽四道进兵,大军未发。乃召其弟高琛于定州,以长史崔暹佐之,镇守并州。亲自勒兵南出,告其众曰:“孤以尔朱擅命,建大义于海内,奉戴主上,诚贯幽明。横为斛斯椿谗构,以忠为逆。今者南行,诛椿而已。明日五鼓,尔将士俱集辕门听令。”当夜,入宫语娄妃曰:“孤将入除君侧之恶,起行在即,来与卿别。”妃大惊曰:“大王身居王爵,儿受显职,弟为驸马,女为皇后,尊荣极矣,何复作此举动?”盖王作事深密,朝廷事娄妃全未知之,故不乐王行。王曰:“我能容人,人不容我。须得入朝整顿一番。”

  妃曰:“帝与后若何处之?”王曰:“迁驾邺城,仍扶为帝。彼虽以尔朱比我,我决不学万仁所为。”妃恐有妨于后,终不怿。少顷,诸夫人闻王出兵,皆来拜送。王命宫内事悉听妃主处分,又谓妃曰:“东府因他性刚,我不去辞别。五儿周岁,你须同诸夫人往贺,莫冷落他。”妃应诺。是夜,王宿营中,带高澄同往。五更勒兵齐出,马步一十三万,将帅三千余人。以敖曹为先锋,刘贵、封隆之为左右翼,彭乐、窦泰辅之,高隆之押后。其余能征惯战之将,皆聚于中军,临时调用。军声所至,无不望风畏惧。

  其时宇文测亦至长安,召泰迎驾。泰接旨后,便点上将王贤,领人马一万,据住华州,以防晋陽兵至。遣都督骆超引兵一千,直抵洛陽接驾。又遣杨荐同了宇文测引兵一千,前出潼关,沿途候接。自领大军屯于弘农,以为声援。乃历数高欢之罪,移檄四方。其略曰:高欢出自舆皂,罕闻礼义。一介鹰犬,效力戎行。靦冒恩私,遂阶荣宠 。不能竭诚尽节,专挟奸回,乃劝尔朱荣行滋篡逆。及荣以专政 伏诛,世隆以凶党 外叛,欢乘其间,暂立建明,以慰天下,亦可勋垂不朽。孰意假推普泰,欲窃威权,称兵河北。以讨尔朱为名,黜陟自由 ,迹同谋逆。幸而人望未改,天命有归,魏祚方隆,群情翼戴。欢因阻兵安忍,镇守边隅。然广布腹心,跨州连郡,禁闼侍从,悉伊亲党 。而旧将名贤,正臣直士,横生疮痏,动挂网罗。故武卫将军伊琳、直阁将军鲜于康仁,忠良素著,天子爪牙,欢皆收而戮之,曾无闻奏。孙腾、任祥,欢之心膂,并使入居枢近,知欢逆谋将发,相继逃归。欢益加重待,亦无陈白。故关西大都督贺拔岳,勋德隆重,兴亡攸寄,欢忌其功,乃与候莫陈悦等私相图害,以致大军星陨。

  幕府受律专征,便即讨戮。欢知逆状已露,惧罪见责,遂遣蔡俊拒代,窦泰佐之。又使侯景等阻绝粮粟,以弱王室。恶难屈指,罪等滔天。其州镇郡县,率土黎民,或为乡邑冠冕,或为勋戚世裔,并宜同心翼戴,共效勤王之举,毋贻从逆之诛。封赏之科,已有别格。檄到须知。

  高王见檄大笑道:“彼欲以言语耸动天下乎?此何足为吾害?”乃令军士倍道进发,限在七月十三俱集黄河渡口,以便进取,毋失时刻。正是:喑呜山岳尽崩颓,叱咤风云皆变色。闻者寒心,见者丧胆。但未识朝廷若何相拒,且听后文再说。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