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二

  乐二

  历代沿革下(齐 梁 陈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大唐)

  齐武帝建元二年,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撰,搜简采用。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彦回之辞,馀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超宗所撰,多删颜延之、谢庄辞以为新曲。其太庙二室及郊配辞,并尚书令王俭所作。其祀南郊,群臣出入,奏肃咸之乐;牲出入,奏引牲之乐;荐笾豆,呈毛血,奏嘉荐之乐;迎送神,奏昭夏之乐;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之乐;升坛,奏登歌;初献,奏文德宣烈之乐,次奏武德宣烈之乐;太祖高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乐;饮福酒,奏嘉胙之乐;就燎位,奏昭远之乐;还便殿,奏休成之乐。还北郊,初献,奏地德凯容之乐,次奏昭德凯容之乐;瘗埋,奏隶幽之乐;馀乐并与南郊同。明堂,初献,奏凯容宣烈之乐,宾出入及馀乐与南北郊同。祠庙,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太祝祼地,奏登歌;诸皇祖,各奏凯容;帝还东壁上福酒,奏永胙;送神,奏肆夏;其群臣出入、牲出入、荐毛血、迎神、诣便殿,并与两郊、明堂同。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乐;穆后神室,奏穆德凯容之乐;高宗神室,奏明德凯容之乐。四年,籍田,诏骁骑将军江淹造籍田歌二章。六年,制"位未登黄门郎,不得畜女妓"。(黄门班在五品。)明帝建武二年,雩祭明堂,用谢朓造辞。

  梁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见。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和韵。(语在制迼篇中。)

  初,齐永明中,舞人所冠帻并簪笔,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履。"(綦音忌。)於是去笔。

  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雅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易云"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彻食之雅焉。皇帝出入,宋孝武孝建二年起居注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胤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胤"。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撤撰,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出以雍撤"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荐,至是为牷雅,取左氏传"牲牷肥腯"。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諴雅,取尚书"至諴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改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献之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及齐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俱奏禋雅,取周礼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于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辞并沈约所制也。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

  鼓吹,宋、齐并用汉制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监七年,将有事于太庙。诏曰:"礼云'齐日不乐',今亲奉始出宫,振作鼓吹。外可详议。"八座丞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鼓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以定制。

  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蹄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劝、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唄,(音败。)设无遮大会则为之。

  其后台城沦没,简文帝受制於侯景。景以简文女溧(音栗)阳公主为妃,请帝及主母范淑妃宴於西州,奏梁所常用乐。景仪同索超世亦在宴筵。帝潸然屑涕。景兴曰:"陛下何不乐也?"帝强笑曰:"丞相言索超世闻此以为何声?"景曰:"臣且不知,何独超世。"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矣。及王僧辩破侯景,诸乐并送荆州。经乱,工器颇阙,元帝诏有司补缀才备。荆州陷没,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知音者并入关中,随例多没为奴婢。

  陈初,武帝诏求宋、齐故事。太常卿周弘让奏曰:"齐氏承宋,咸用元徽旧式,宗祀朝飨,奏乐俱同,唯北郊之礼,颇有增益。皇帝入壝门,奏永至;饮福酒,奏嘉胙;太尉亚献,奏凯容;埋牲,奏隶幽;帝还便殿,奏休成;众官入出,并奏肃咸。此乃元徽所阙,永明六年之所加也。唯送神之乐,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云'奏肆夏',齐永明中改奏昭夏。"帝遂依之。是时并用梁乐,唯改七室舞辞。

  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圆丘、明堂及宗庙乐。都官尚书到仲举奏:"众官入出,皆奏肃咸。牲入出,奏引牲。荐毛血,奏嘉荐。迎送神,奏昭夏。皇帝入坛,奏永至。皇帝升陛,奏登歌。皇帝初献及太尉亚献、光禄勋终献,并奏宣烈。皇帝饮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远;还便殿,奏休成。"

  宣帝太建元年,定三朝之乐,采梁故事,奏相和五引,各随王月。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五年,诏尚书左丞刘平、仪曹郎张崖,定南北郊及明堂仪注。改天嘉中所用齐乐,尽以"韶"为名。工就位定,协律校尉举麾,太乐令跪赞云:"奏懋韶之乐。"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洁韶;帝入坛及还便殿,奏穆韶。帝初再拜,舞七德,工执干楯,曲终复缀。出就悬东,继舞九序,工执羽籥。献爵於天神及太祖之座,奏登歌。帝饮福酒,奏嘉韶;就燎位,奏报韶。至六年十一月,侍中尚书左仆射徐陵、仪曹郎中沈罕奏,来年元会仪注,先会一日,太乐展宫悬、高縆、五案於殿庭。客入,奏相和五引。帝出,黄门侍郎举麾於殿上,掌固应之,举於阶下,奏康韶之乐。诏延王公登,奏变韶。奉珪璧讫,初引下殿,奏亦如之。帝兴,入便殿,奏穆韶。更衣又出,奏亦如之。帝举酒,奏绥韶。进膳,奏侑韶。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其鼓吹杂伎,取晋、宋之旧,微更附益。

  及后主嗣位,沈荒於酒,视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又於清乐中造黄鸝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於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后魏道武皇帝定中山,获其乐悬,未遑创改,因时而用之。代历分崩,颇有遗失。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彦海定律吕,协音乐。及追尊曾祖、祖、考诸帝,乐用八佾,舞皇始舞。皇始舞,道武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后更制宗庙。皇帝入庙门,奏王夏,太祝迎神於庙门,奏迎神曲,犹古降神之乐;乾豆上,奏登歌,犹古清庙之乐;曲终,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飨也;皇帝行礼七庙,奏陛步,以为行止之节;皇帝出门,奏总章,次奏八佾舞,次奏送神曲。道武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夏至祭地祇于北郊方泽,乐用神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又有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业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有百五十章。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以备百戏,大飨设之於殿庭,如汉、晋之旧也。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

  太武帝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破沮渠氏。)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於乐署。其后古乐音制,罕复传习,旧工更尽,声曲多亡。

  孝文帝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阙,求集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人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广修器数,甄立名器,以谐八音。诏可。虽经众议,卒无洞晓音律,乐部不能立,其事弥有残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列於太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於往时矣。后又诏中书监高闾,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乐典。历年未精,而闾卒。

  宣武帝正始中,诏太常卿刘芳主修营乐器。时扬州人张阳子、义阳人倪凤皇、陈孝孙、戴当千、吴殿、陈文明、陈成等七人颇解雅乐正声,八佾、文武二舞,钟磬、管弦、登歌声调,芳皆令教习,参取是非。

  初,御史中尉元匡与芳等竞论钟律。孝明帝熙平二年冬,匡复上言其事,太师、高阳王雍等奏停之。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龟二年夏,有司及萧宝寅等奏言:"仲儒辄持己心,轻欲制作,不可依许。"诏曰:"如所奏。"(语在制造篇中。)

  正光中,诏侍中、安丰王延明与其门生河间信都芳博采古今乐事,芳后乃选延明所集乐说并诸器物准图二十馀事而注之,不得在乐署考正声律也。

  至普泰初,前废帝诏尚书长孙稚、太常卿袓莹理金石。武帝永熙二年春,祖莹复议曰:"按周兼六代之乐,声律所施,咸有次第。自灭学以后,礼乐散亡,汉来所存,二舞而已。今请改韶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曰嘉成。汉乐章云:'高张四悬,神来宴飨。'宗庙所设,宫悬明矣。计五郊天神,尊於人鬼;六宫阴极,体同至尊。理无减降,宜皆用宫悬。其舞人冠服制裁咸同旧式。"诏曰:"以'成'为号,良无间然。六代之舞,皆以大为名,今可准古为大成也。其舞但依旧为文武而已。馀如议。"

  后太乐令崔九龙言於太常卿祖莹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锺,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恐诸曲名,后致亡失,今辄条记,存之於乐府。"莹依而上之。九龙所录,或雅或郑,至於谣俗、四夷杂歌,但记其声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舛谬,莫识所由,随其淫正而取之。乐署悉令传习,其中复有所遗,至於古雅,尤多亡失。

  初,孝文皇帝因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至於殿庭飨宴兼奏之。其圆丘、方泽、上辛、地祇、五郊、四时拜庙、三元、冬至、社稷、马射、籍田乐人之数,各有差等。

  自宣武已后,始爱胡声,洎於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竹直},胡鼓,铜钹,打沙罗,胡舞铿锵鏜鎝,(上音汤。下音塔。)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响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按此音所由,源出西域诸天诸佛韵调,娄罗胡语,直置难解,况复被之土木?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轻飙,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蹻(羌娇反)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於中,不能自止。论乐岂须钟鼓,但问风化浅深,虽此胡声,足败华俗。非唯人情感动,衣服亦随之以变,长衫戆帽,阔带小鞾,自号惊紧,争入时代;妇女衣髻,亦尚危侧,不重从容,俱笑宽缓。盖惊危者,势不久安,此兆先见,何以能立!形貌如此,心亦随之。亡国之音,亦由浮竞,岂唯哀细,独表衰微。操弦执籥,虽出瞽史;易俗移风,实在时政。

  北齐文宣初,尚未改旧章。宫悬各设十二镈钟,於其辰位,四面并设编钟编磬各一筍虡,合二十架。设建鼓於四隅。郊庙朝会同用之。其后将有创革,尚药典御袓珽上书曰:"魏氏来自云、朔,未移其俗。至道武破慕容宝于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皆委弃之。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回歌。初用八佾,作皇始之舞。至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名雅,已具后魏事中。)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於钟鼓律吕,奂然大备。自古相袭,损益可知,今之创制,请以为准。"珽因采魏安丰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乐说,而定正声。始具宫悬之器,仍杂西凉之曲,乐名广成,而舞无所号,所谓"洛阳旧乐"者也。

  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群臣入出,奏肆夏。牲入出,荐毛血,并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献、祼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皇帝入坛门及升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飨,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祼地,奏登歌。其四时祭庙及禘祫六代、五代、高祖、曾祖、祖诸神室,并奏始陛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休德之舞。其入出之仪,同四郊之礼。其时郊庙宴享之乐,皆魏代故西凉伎,即是晋初旧声,魏太武平凉所得也。秦汉二代,是魏晋相承之乐;其吴声者,是江南宋、齐之伎。

  鼓吹朱鹭等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於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增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刺史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乐器皆有衣,并同鼓色。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於是繁习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遂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於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后周文帝霸政,平江陵,大获梁氏乐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详定郊庙乐歌舞各有等差,虽著其文,竟未之行也。

  及武帝天和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南北郊、雩坛、太庙、禘祫,俱用六舞。南郊则大夏降神,大护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北郊则大护降神,大夏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雩坛以大武降神,正德献熟,次作大夏、大护、武德、山云之舞。太庙禘祫,则大武降神,山云献熟,次作正德、大夏、大护、武德之舞。时享太庙,以山云降神,大夏献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社,以大护降神,大武献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护献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护献熟。

  建德二年十月,六代乐成,奏於崇信殿。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会则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骜音遨。)五等诸侯元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护、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於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锺律,颇得其宜。乃以梁鼓吹熊罴十二按,每元正大会,列於悬间,与正乐合奏。

  初,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及得其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天和六年,罢掖庭四夷之乐。其后,帝聘皇后於突厥,得其所获康国、龟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并於大司乐习焉。采用其声,被於钟石,取周官制以陈之。

  宣帝时,改前代鼓吹朱鹭等曲,制为十五曲,述受魏禅及战功之事。帝每晨出夜还,恒陈鼓吹。尝幸同州,自应门至赤岸,数十里间,鼓吹俱作。祈雨仲山还,令京城士女,於街巷奏乐以迎之。公私顿弊,以至於亡也。

  隋文帝开皇二年,尚因周乐,命工人齐树提检校乐府,改换声律,益不能通。俄而沛公郑译奏上,请更修正。於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然沦谬既久,积年议不定。帝怒曰:"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命治书侍御史李谔引弘等下,将罪之。谔奏曰:"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斯事体大,不可速成。"帝意稍解。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诏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求得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

  隋代雅乐,唯奏黄锺一宫,郊庙朝飨用一调,迎气用五调。旧工更尽,其馀声律皆不复通。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享祀之际肆之,竟无觉者。弘又修皇后房内之乐。文帝龙潜时,颇好音乐,故尝因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讬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职在宫内,女人教习之。於是秘书监牛弘、秘书丞姚察、散骑常侍许善心、仪同三司刘臻、内史舍人虞世基等,更共详议。按周官大司乐:"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锺,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己为六代之乐。至四时祭祀,则分而用之。以六乐配十二调,一代之乐,则用二调矣。隋去六代之乐,又无四望、先妣之祭,今既与古祭法有别,乃以神祇位次分乐配焉。奏黄锺,歌大吕,以祀圆丘。(黄锺所以宣六气也,耀魄天神,最为尊极,故奏黄锺以祀之。)奏太蔟,歌应锺,以祭方泽。(太蔟所以赞阳出滞,昆仑厚载之重,故奏太蔟以祀之。)奏姑洗,歌南吕,以祀五郊、神州。(姑洗所以修洁百物,五郊神州,天地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奏蕤宾,歌函锺,以享宗庙。(蕤宾所以安静神人,祖宗有国之本,故奏蕤宾以祀之。)奏夷则,歌小吕,以祭社稷、先农。(夷则所以咏歌九穀,贵在秋成,故奏夷则以祀之。)奏无射,歌夹锺,以祭巡狩方岳。(无射所以示人轨物,视秩观风,故奏无射以祀之。)同用文武二舞。其圆丘降神六变,方泽降神八变,宗庙禘祫降神八变,皆用昭夏。其馀享祀皆一变。皇帝入出,奏皇夏。群官入出,皆奏肆夏。举酒上寿,奏需夏。迎送鬼神,奏昭夏。荐献郊庙,奏咸夏。宴飨殿上,奏登歌。并文舞武舞,合为八曲。古有宫、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会奏之。今改为五音,其声悉依宫商,不使差越。唯迎气於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谓"孟春其音角"是也。通前为十三曲。并内官所奏天高、地厚二曲,於房中奏之,合十五曲。其登歌,祀神宴会通行之。若有大祀临轩,陈於阶坛之上。若册拜王公,设宫悬,不用登歌。释奠则唯用登歌,而不设悬。古者人君食,皆用当月之调,以取时律之声,使不失五常之性,调畅四体,令得时气之和。故东汉太子丞鲍邺上言,天子食饮,必顺四时,有食举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可作十二月均,感天地和气。此则殿庭月调之义也。祭祀既已分乐,临轩朝会,并用当月之律。正月悬太蔟之均,乃至十二月悬大吕之均,欲感人君情性,允协阴阳之序也。并撰歌诗三十首,诏并令施用。

  先是,文帝遣内史侍郎李元操、直内侍省卢思道等,制清庙歌词十二曲,令於太乐教习,以代周歌。至仁寿中,炀帝为太子时,从飨於太庙,乃上言:"清庙之词,文多浮丽,不足以宣功德,请更议之。"於是诏吏部尚书牛弘、开府仪同柳顾言、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礼部侍郎蔡徵等,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词。

  炀帝大业元年,诏修高祖庙乐。唯新造高祖歌九首。仍属戎车,不遑刊正,礼乐之事,竟无成功。而帝矜奢,颇耽淫曲,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情,奏搜周、齐、梁、陈乐工子弟及人间善声调音律凡三百馀人,并付太乐。倡优猱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杂声,淫弦巧奏,皆出邺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也。

  大唐太宗文皇帝留心雅正,励精文教。贞观之初,合考隋氏所传南北之乐,梁、陈尽吴、楚之声,周、齐皆胡虏之音。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居郎吕才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汉以来郊祀、明堂,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近代加祼地、迎牲、饮福酒。今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酒之乐。周享神诸乐,多以"夏"为名,宋以"永"为名,梁以"雅"为名,后周亦以"夏"为名,隋氏因之。今国家以"和"为名。旋宫之乐久丧,汉章帝建初三年鲍邺始请用之,顺帝阳嘉二年复废。累代皆黄锺一均,变极七音,则五钟废而不击,反谓之哑钟。祖孝孙始为旋宫之法,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至开元中,又造三和乐,共十五和乐,其曰元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祴和、(音陔)正和、承和、丰和、宣和。又制文舞、武舞,文舞朝廷谓之九功舞,武舞朝廷谓之七德舞。乐用钟、磬、柷、敔、晋鼓、节鼓、琴、瑟、筝、筑、竽、笙、箫、笛、篪、埙、錞于、铙、铎、抚拍、舂牍,谓之雅乐。雅乐唯郊庙、元会、冬至及册命大礼,则辨其曲度章句,而分始终之次焉。

  夹锺宫元(大历十四年国讳改焉)和一变,黄锺角元和一变,太蔟徵元和一变,姑洗羽元和一变。

  右四曲冬至於圆丘大祭奏之,以文舞六变降神替昭夏。若祭五方上帝、日月,则黄锺宫奏元和,以文舞三变降神。若其送神,皆奏一变。

  林锺宫顺和二变,太蔟角顺和二变,姑洗徵顺和二变,南吕羽顺和二变。

  右四曲夏至於皇地祇大祭则奏之,以文舞八变降神替昭夏。若祭祀社稷及神州、籍田,则於太蔟宫奏顺和,以文舞三变降神。若其送神,皆奏一变。

  黄锺宫永和三变,大吕角永和三变,太蔟徵永和二变,应锺羽永和二变。

  右四曲於宗庙大祭则奏之,以文舞九变降神替昭夏。若四时小祭,则於无射宫奏永和,以文舞三变降神也。若送神,皆奏一变。

  无射宫永和,夷则宫永和,蕤宾宫顺和,姑洗宫顺和,太蔟宫顺和,黄锺宫元和。

  右六曲於雩坛蜡百神各奏一变,总六变,以文舞降神替昭夏。若送神,则於黄锺宫奏元和一变。

  九德之歌、(宗庙登歌则奏之,替昭夏。若大祭,则於大吕宫奏之;若四时小祭,则於夹锺宫奏之。)肃和、(奠玉及诸郊登歌同奏之,替昭夏。祭祀之日,悬下奏黄锺,登歌奏大吕;悬下奏太蔟,登歌奏应锺。)雍和、(诸郊庙有司行事,进俎及酌酒、读祝文、彻豆奏之,替咸夏。)寿和、(诸郊庙皇帝亲行事,酌酒、读祝文同奏之,替咸夏。)宫音、(土王日祭黄帝,奏黄锺宫三变降神,替旧宫音。)商音、(立秋日祭白帝,奏太蔟商三变降神,替旧商音。)角音、(立春日祭青帝,奏姑洗角三变降神,替旧角音。)徵音、(立夏日祭赤帝,奏林锺徵三变降神,替旧徵音。)羽音、(立冬日祭黑帝,奏南吕羽三变降神,替旧羽音。)凯和、(诸郊庙武舞则奏之六成,替旧武舞。)太和、(皇帝临轩受朝入出则奏之,替皇夏。)舒和、(王公朝会入出及诸郊送神二舞郎入出同奏之,替肆夏。)休和、(皇帝食举食及群臣上寿则奏之,替需夏。)昭和、(皇帝元日上寿酒登歌奏之,替旧登歌。)采茨、(皇帝乘舆出则奏之。)祴和、(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屦行则奏之。)驺虞、(皇帝大射则奏之。)狸首、(诸侯射则奏之。)九功、(殿庭朝会文舞则奏之,替旧文舞。)七德、(殿庭朝会武舞则奏之,替旧武舞。)正和、(皇后入宫受朝,入出则奏之,替房内。)承和、(皇太子殿轩悬受朝,入出奏姑洗宫,替肆夏。)丰和、(飨先农则奏之。)宣和。(孔宣父庙、齐太公庙奏之。)

  汉明帝养老亦奏乐,自后遂亡。今郊社庙同用宫悬二舞,改名易调为异。旧释奠唯有登歌,今设轩悬。雨师、山川并不设乐。於是雅乐大备,故天下靡然向风矣。

  凡有事於太庙,每室酌献,各用舞焉:献祖室用光大之舞,(黄锺宫调。)懿祖室用长发之舞,(黄锺宫调。)太祖室用大政之舞,(太蔟宫调。)代祖室用大成之舞,(姑洗宫调。)高祖室用大明之舞,(蕤宾宫调。)太宗室用崇德之舞,(夷则宫调。)高宗室用钧天之舞,(黄锺宫调。)中宗室用太和之舞,(太蔟宫调。)睿宗室用景云之舞,(黄锺宫调。)孝敬庙用承光之舞,诸太子庙用凯安之舞。

  凡祀昊天上帝及五方、大明、夜明之乐,皆六成;(夹锺宫调三成,黄锺角调一成,太蔟徵调一成,姑洗羽调一成。若五郊迎气,黄帝用黄锺宫调,青帝用姑洗角调,白帝用太蔟商调,赤帝用林锺徵调,黑帝用南吕羽调。)祭皇地祇、神州,社稷乐,皆八成;(林锺宫调二成,太蔟角二成,姑洗徵二成,南吕羽二成。)享宗庙之乐,九成;(黄锺宫三成,大吕角二成,太蔟徵三成,应锺羽一成。)其馀祭祀,三成而已。(皆用姑洗之均。)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