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五

  乐五

  歌

  释名曰:"人声曰歌。歌者,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其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说文曰:"咏,歌也,从言,永声也。"尔雅曰"徒歌谓谣",齐歌也。

  虞书曰:"九功惟序,九序惟歌。(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序,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歌以劝之,使政勿坏,在此三者而已。)又:"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用庶尹允谐,故作歌以戒之,安不忘危也。敕,正也。奉天命以临民,惟政在顺时,在慎微。)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赓,续。载,成也。帝歌归美股肱,乃安以成其美。赓音加孟反。)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丛脞,细碎无大略也。君如此,则臣懈惰,万事堕废,其功不成,歌以申戒。)

  帝王世纪曰:"舜恭己无为,歌南风之诗。诗曰: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人之财兮;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

  禹省南土,涂山之女令其妾候禹於涂山之阳,女乃作歌,始为南音。(昔有娀氏二女居九成台,天帝使燕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视之,燕遗二卵,五色,北飞不反。二女作歌,始为北音。夏后孔甲田於东阳萯山,天大风,晦冥,迷入人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必大吉。"或曰:"不胜之子,必有殃。"后乃取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后析橑,斧破断其足。孔甲曰:"呜呼!有命矣。"乃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周昭王南征,殒於汉中,王右辛馀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处,作歌,始为西音。此盖四方之歌也。)

  夏太康失道,畋游十旬弗反。其弟五人,待于洛汭,述大禹之戒,作五子之歌。

  周礼春官,太师,大祭祀帅瞽登歌。小师,掌教弦歌。(教,谓教瞽矇。弦,谓琴瑟。歌,依咏诗也。)乐师,帅学士而歌彻。(於有司彻而歌雍也。)

  乐记:"师乙曰:'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又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有如此事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注云:"匏,笙也。")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长言,引其声也。嗟叹,和续之也。不知手足舞蹈,懽之至也。)

  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於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於郊,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遂留不去,以卒其业。

  又有韩娥,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歌假食,既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又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众皆喜跃抃舞,不能自禁,遗向之悲也。乃厚赂遣之。故雍门之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也。(许慎曰:"曼声,长声也。")

  卫人王豹处淇川,善讴,河西之人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

  汉有虞公,善歌,能令梁上尘起。

  武帝时,李延年善歌,为协律都尉。

  但歌,四曲,出自汉代。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称妙。自晋以来不复传,遂绝。

  齐有朱顾仙,善声读曲,齐武朱子尚又善歌,二人遂俱蒙厚赉。

  梁有吴安泰,善歌,后为乐令,精解声律。方改西曲别江南、上云乐,内人王金珠善歌吴声西曲,又制江南歌,当时妙绝。令斯宣达选乐府少年好手,进内习学。吴弟,安泰之子,又善歌。次有韩法秀,又能妙歌吴声读曲等,古今独绝。

  大唐贞观中,有尚书侯贵和,妾名丽音,特善唱行天,清畅舒雅,含嚼恣态,有喉牙吐纳之异。后改号方等。女亦传其母伎。方等卒后,有郝三宝亦善歌行天。有人引三宝歌之,诸女隔帘听之,发声便笑。三宝初不知,怒曰:"亦堪女郎终身仿效,何忽嗤笑。"女曰:"上客所为,殊有乖越,请一听之。"始发一声,三宝便拜伏曰:"真方等声也,诚远所不及也。"

  杂歌曲

  白雪,周曲也。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也。汉代谓之三调。大唐显庆二年,上以琴中雅乐,古人歌之,近代以来,此声顿绝,令所司脩习旧曲。至三年十月,太常寺奏:"按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弦琴曲名。'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来,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者。臣今准敕,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於歌。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辞。又,乐府奏正曲之后,皆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辄取侍中许敬宗等奏和雪诗十六首,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上善之,仍付太常,编於乐府。

  明君,汉曲也。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以待诏王嫱配之,即昭君也。及将去,入辞,光彩射人,悚动左右,天子悔焉。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晋石崇妓绿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制新歌曰:"我本汉家子,将適单于庭。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晋文王讳昭,故晋人谓之明君。

  相和,汉旧曲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相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调歌辞之类是也。(魏晋之代,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故傅玄著书曰:"人苦钦所闻而忽所见,不亦惑乎。设此六人生於上代,越古今而无俪,何但夔牙同契哉。"按此说,则自兹以后,皆孙、朱等之遗则。)

  凤将雏,汉代旧歌曲也。应璩百一诗云:"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然则凤将雏其来久矣。特由声曲讹变,以至於此矣。

  碧玉歌者,晋汝南王妾名。宠好,故作歌之。

  懊垄歌,石崇绿珠所作"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东晋隆安初,人间讹谣之曲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撷。"齐高帝谓之中朝歌。

  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帝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此时以前人也。

  长史变者,晋司徒左长史王廞临败所制。

  阿子歌、欢闻歌者,晋穆帝升平初,童子辈或歌於道,歌毕辄呼"阿子,汝闻否",又呼"欢闻否",以为送声。后人演其声,以为此二曲。宋、齐时用"莎乙子"之语,稍讹异也。

  桃叶歌者,是晋王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作歌。

  前溪歌者,晋车骑将军沈玩所制也。

  团扇歌者,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鞭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持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武帝使内直督护丁旿(音五)收殡殓之。逵之妻,帝长女也,呼旿至閤下,自问殓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制,云:"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读曲歌者,人为宋彭城王义康所制也。其歌云:"死罪刘领军,误杀刘第四。"

  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於章郡,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文帝所怪,徵还。义庆大惧,伎妾闻乌夜啼声,叩斋閤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兖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忆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辞曰:"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种则。昌蒲花可怜,闻名不相识。"

  石城乐,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於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遒畅,因作此曲。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楼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

  莫愁乐者,出於石城乐。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且石城乐中有"忘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襄阳乐者,刘道彦为襄阳太守,有善政,百姓乐业,人户丰赡,蛮夷顺服,悉缘沔而居,由此有襄阳乐歌也。随王诞又作襄阳乐。诞始为襄阳郡,元嘉末仍为雍州刺史,夜闻群女歌谣,因而作之。所以歌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其歌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隄宿。大隄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寿阳乐者,南平穆王为荆河州作也。

  栖乌夜飞者,荆州刺史沈攸之所作也。攸之举兵发荆州来,未败之前,思归京师,所以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三洲歌者,诸商客数由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又因三洲曲而作采桑。

  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布衣时,常游樊、邓,登祚已后追忆往事,而作歌:"昔经樊邓后,假楫梅根渚。感昔追往事,意满情不叙。"使太乐令刘瑶教习,百日无成。或启释宝月善音律,帝使宝月奏之,便就。敕歌者常重为感忆之声。梁改其名为商旅行。

  杨叛儿,本童谣也。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曰杨旻,随母入内,及长,为太后所宠爱。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所歌语讹,遂成杨叛儿。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作也,沈约又作其和。

  上声歌者,此因上声促柱得名。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如古歌辞。所谓哀思之音,不合中和。梁武因之改辞无邪句。

  常林欢者,盖宋、梁间曲。宋代荆、雍为南方重镇,皆王子为之牧。江左辞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故宋随王诞作襄阳之歌,齐武帝追忆樊、邓。梁简文乐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又曰:"宜城投(音豆)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桃林在汉水上,宜城在荆山北。荆州有长林县。江南谓情人为欢。"常""长"声相近,盖乐人误"长"为"常"。

  玉树后庭花、堂堂、黄鸝留、金钗两臂垂,并陈后主所造。恒与宫女、学士及朝臣相唱和为诗,太乐令何胥采其尤轻艳者,以为此曲。

  骁壶者,盖是投壶乐也。隋炀帝所造。以投壶有跃矢为骁壶,今谓之骁壶是也。

  汎龙舟,炀帝幸江都宫所作。又令太乐令白明达造新声期万岁乐、藏钩乐、七夕乐、相逢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缚命、斗鸡子、斗百草、还旧宫乐,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舞

  夫乐之在耳者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於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之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

  虞书曰:"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乐记:"孔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象成功而为乐也。)总干而山立,(总持干楯,山立不动。)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志在鹰扬。)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乱,武之治也。皆坐,盖以象其人无事。)且夫武,始而北出,(象观兵孟津时。)再成而灭商,(成,犹奏也。再奏,象克殷时。)三成而南,(诛纣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有南国疆界也。)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分陕东西而治之也。)六成复缀以崇。(六奏,象兵还振旅也。复缀,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乐。)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夹振之者,王将夹舞者,振木铎以为节也。武舞,战象也。四伐者,伐四方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

  周礼地官:"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又之事。"(四方祭祀,谓四望也。旱又之事,谓雩也。又,热气也。)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众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社稷以帗,宗庙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玄谓:"帗,析五采缯,今灵星舞子持之是也;皇,杂五采羽;如凤皇色,持以舞;人舞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四方以羽,宗庙以人,山川以干,旱又以皇。")旄人,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文舞有持羽籥者,所谓籥舞。文王世子:"秋冬学羽籥。"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祭祀则鼓羽籥之舞,(鼓之者,恒为之节也。)宾飨则亦如之。"

  五经通义曰:"王者之乐有先后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乐,持羽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舞,持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德,干取其仁,明当尚德行仁,以断斩也。"又曰:"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生也;南夷之乐持羽舞,助时养也;西夷之乐持钺舞,助时杀也;北夷之乐持干舞,助时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子省风以作乐,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佾,舞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执戚,有俯仰张翕之容,行缀长短之制,所以受命而歌王者之功也。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肆舞所以动阳气而导物也。"

  杂舞曲

  公莫舞,即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帝,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后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按琴操又有公莫渡河曲,然则其声从来已久。俗云项伯,非也。

  巴渝舞者,汉高帝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且率賨人以从帝,为前锋,号"板楯蛮",勇而善斗。及定三秦,封且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喜舞,高帝乐其猛锐,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以为名,故曰巴渝舞。舞曲有矛渝、安台、弩渝、行辞本歌曲,有四篇。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魏初,使王粲改创其调。晋及江左皆制其辞。

  槃舞,汉曲,至晋加之以杯,谓之世宁舞也。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王粲七释云:"七槃陈於广庭。"颜延之云:"递间开於槃扇。"鲍昭云:"七槃起长袖。"皆以七槃为舞也。干宝云:"晋武帝太康中,天下为晋代宁舞,矜手以接槃反覆之。"(至危之象,言晋代之士苟贪饮食,智不及远。)至宋,改为宋世宁。至齐,改为齐代昌舞。今谓之槃舞,隶清部乐中。

  鞞舞,未详所起,然汉已施於燕享矣。傅毅、张衡所赋,皆其事也。魏曹植鞞舞歌序曰:"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能鞞舞,遭乱西随段煨。先帝闻其旧伎,召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

  明之君,汉代鞞舞曲也。梁武帝时,改其曲词以歌君德也。

  铎舞,汉曲也。晋鞞舞歌亦五篇,及铎舞歌一篇、幡舞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鞞舞故二八,桓玄将即真,太乐遣众伎,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启增满八佾。相承不复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词犹存,舞并阙。其鞞舞,梁谓之鞞扇舞也。幡舞、扇舞今并亡。

  白鸠,吴朝拂舞曲也。杨泓拂舞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曲,或云白凫鸠,云有此来数十年。察其词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隋牛弘请以鞞、铎、巾、拂舞陈之殿廷,帝从之,而去其所持巾拂等。

  白纻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沈约云,纻本吴地所出,疑是吴舞也。晋俳歌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纻",疑即"白绪"也。梁武帝又令沈约改其辞,曰有四时白纻之歌,约集所载是也。今中原有白纻曲,辞旨与此全殊。

  前代乐饮,酒酣,必起自舞。诗云"屡舞仙仙"是也。宴乐必舞,但不宜屡耳。前代讥在屡舞,不讥舞也。汉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舞是也。魏晋已来,尤重以舞相属,谢安以属桓嗣是也。近代以来,此风绝矣。宋孝武帝大明中,以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於庙庭。

  鹤舞、马舞,竹书、穆天子传亦有之。宋鲍昭又有舞鹤赋。此舞或时而有,非乐府所统。今翔麟、凤苑厩有蹀马,俯仰腾跃,皆合曲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