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礼九十 开元礼纂类二十五 嘉礼九

  朝集使於尚书省礼见(并辞)

  其日,奉礼郎先布版位於尚书省都堂之前,京官九品以上位在东,每等异位,朝集使位在西,亦如之,皆以北为上。京官及朝集使俱常服。谒者绛公服,先引京官入就位,又谒者引诸方朝集使等入就位。奉礼立於朝集使之北,差退,赞者陪其后。京官及朝集使序立讫,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朝集使等俱再拜,京官等逡巡揖避;再拜讫,京官等俱答拜,朝集使等逡巡揖避。再拜讫,谒者赞称"礼毕"。群官等各以次退,朝集使亦退。其礼辞亦如之。

  任官初上(诸州上佐附)

  应册命之官受册讫,朝服乘辂,备仪,鸣铙吹,诣太庙南门,至下车所,铙吹止。受册者降辂,谒者引入,立於庙庭,北面西上。立定,再拜讫,又再拜辞,谒者引出,乘辂鸣铙而还。(若先受制书者,发第,备仪仗诣太庙如上仪。)

  遂诣本司。将至,卑官先到,俱公服俟於别席所。初上者至,降辂,赞礼者引入,停於后堂,改著公服。仪仗陈厅事之前。赞礼者引卑官俱立於内门之外西厢,每等异位,重行东面,以北为上。初卑官就门外位,赞礼者引初上者立於厅事东阶东南,西面。赞礼者引卑官以次入,立於西阶西南,重行东面,以北为上。立定,卑官俱再拜,初上者答拜。赞礼者引卑官出。赞礼者引初上者就后堂。

  卑官俱更衣,赞礼者引应坐者入立於厅事东西阶下,其应致敬者立於门外之西,东面,俱北上。赞礼者引初上者出,升堂就榻后,应坐者俱升诣座后。立定,初上者升座,应坐者各依其班而坐。其应致敬者入立於东西阶下,俱以北为上。诸流外官入立於庭,重行,北面西上,再拜讫,就东阶下品官之后。本司以印及职掌置於案,本司引入,升,诣座前,本司取印及职掌以次进置於座上之案讫,本司引案降出。诸司以次谘判三条事讫,俱兴,立於座后。赞礼者引初上者还后堂。以外降出设会如常仪。

  官卑不合拜庙者,但诣上所。不判事者,礼见而已。若六品以下,初上皆常服。若先任者尊及官位等者,先任者俟於东阶下,西面,新任者入立於西阶下,东面再拜。先任者答再拜。讫,新任者还於厅事,立於东阶下,与卑官相见如上仪。(诸州长史县丞以下初上准此。)

  京兆府河南牧初上(诸州刺史都督附)

  其日,州牧备仪仗,至州,停於后堂。兵曹设仪仗於厅事门庭如常仪。本司设牧位於厅事楹閒近北,南向。设州官长史、司马位於堂下东方,西向,设录事参军以下位於司马之南,重行西向,皆以北为上。设诸县官位庭中近西,诸乡长位於县官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州助教,县博士、助教,依乡长班。)长史以下集於州南门之外,州官在东,县官在西,乡长史在州官东南。各有次,俱公服,乡长常服。司功整次纸名,入谘。赞礼者引牧出立於厅事东阶东南,西向,左右侍从如常,赞礼者立於牧南少退,俱西向。赞礼者引州官入就位,次引县令以下入门而左,又引乡长入门而右,俱入就位。立定,赞礼者引牧升自东阶,即位,南向立。又引县令及乡长五品以下自西阶升堂,进当牧前,重行北向,位如在庭之仪。立定,上下俱再拜。牧答拜,上下在位者皆逡巡避位。赞礼者引县令以下及乡长俱出。赞礼者引牧降入,赞礼者引长史以下次出,俱更衣。

  本司量设牧座於堂上讫,赞礼者引县令及乡长俱就西阶下,又引长史以下入立於东阶下,俱北向。赞礼者引牧出,升堂就榻后。长史以下并县令职事五品以上应升者,合班俱升诣座后。立定,牧升座,诸应坐者俱坐。州县佐史以下入庭中,重行,北面西上,州县学生位於其后,俱再拜讫,就东阶下品官之后立。录事以印及职掌置於案,录事一人引入,升诣座前,录事取印及职掌以次进置於牧案讫,录事引案降出。诸司以次谘判三条事讫,坐者俱兴。赞礼者赞牧兴,引还后堂。长史以下降出。设会如常仪。(诸州刺史初上,准此。其乡长文武官七品以上及德行有闻者,皆升堂。)

  万年长安令初上(河南洛阳县令礼同。诸县令附。)

  其日,令停於后堂。设令位於厅事楹閒近北,南向。设乡长位於南方,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其勋官依出身班,博士、助教依乡长班。又设丞位於东方,西向,设主簿及尉位於丞南,少退,西向北上。乡长以下俱集於县南门外之西,各有次。司功整次纸名入谘。赞礼者引令出立於厅事东阶东南,西向,侍从如常仪。赞礼者立於令之南,少退,俱西向。赞礼者引丞以下入就位,又引乡长入就位。立定,赞礼者引令升自东阶即位,南向立。赞礼者引乡长文武官五品以上升自西阶,进当令前,重行北面,以西为上。立定,上下在位者俱再拜,令答拜,上下在位者皆逡巡避位。赞礼者引乡长降自西阶以出,乡长在庭者继出,赞礼者引令降自东阶以入,又引丞以下以次出。

  本司量设床座於堂上讫,赞礼者引乡长入立於厅事西阶下,丞以下立於门外道西,东面,俱北上。赞礼者引令出,升堂就榻后。又赞礼者引丞入及乡长文武官五品以上俱升,诣座后立。又赞礼者引主簿及尉入,立於东阶下。立定,令升座,诸应坐者俱坐。录事及佐史以下入立於庭中,北面西上,学生位於其后,俱再拜讫,就东阶下县尉后立。录事以印及职掌置於案,录事一人引入,升诣座前,录事取印及职掌,以次进置於令案讫,录事引案降出。诸司以次谘判三条事讫,丞及乡长俱兴,赞礼者赞令兴,引还后堂,乡长降出。设会如常仪。(诸县令初上,准此。其乡长文武官七品以上及德行有闻者皆升堂。)

  乡饮酒(正齿位附)

  乡饮酒之礼,刺史为主人,(此为贡人之中,有明经进士身兼德行孝悌,灼然明著,旌表门闾及有秀才者,皆刺史为主人。若无,上佐摄行事。)先召乡之致仕有德者谋之。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与之行礼而宾举之。(介以下无其人则阙。正齿位,每年季冬,县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六十以上有德行者一人为宾,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

  主人戒宾,立於宾大门外之西,东面;宾立东阶下,西面。将命者立於宾之左,北面受命出,立於门外之东,西面,曰:"敢请事。"主人曰:"某日行乡饮酒之礼,请某子临之。"将命者入告。宾出立於门东,西面拜辱,主人答拜。主人曰:"吾子学优行高,应兹观国。某日展礼,请吾子临之。"宾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辞。"主人曰:"谋於父师少师,莫若吾子贤,敢固以请。"宾曰:"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须。"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主人戒介亦如之。(戒辞曰:"某日行乡饮酒之礼,请吾子临之。"正齿位无戒宾。)

  其日质明,设宾席於楹閒近北,南向;设主人席於阼阶上,西向;设介席於西阶上,东向;设众宾(正齿位云"三宾",下仿此。)席三於宾席之西,各南向,皆不属焉。又设堂下众宾席於西阶西南,东面北上。(正齿位设众宾席於楹閒近南,北向东上。)设两壶於宾席之东,少北,玄酒在西,加勺幂,置篚於壶南,东肆,实以爵觯。设赞者位於东阶东,西面北上。

  宾、介及众宾至,立於厅事大门外之右,东向北上。执事者俱复位。主人迎宾於门外之左,西面拜宾,宾答拜。又西南面拜介,介答拜。又西南面揖众宾,众宾报揖。主人又揖宾,宾报揖。主人先入门而右,西面;宾入门而左,东面;介及众宾序入立於宾西南,东面北上;众宾非三宾者,皆北面东上。(凡宾主拜揖周旋,皆有赞相。正齿位,众宾立於三宾之后。)主人将进揖,当阶(据礼作"陈"。)揖,宾皆报揖。至阶,主人曰:"请吾子升。"宾曰:"某敢辞。"主人曰:"固请吾子升。"宾曰:"某敢固辞。"主人曰:"终请吾子升。"宾曰:"某敢终辞。"主人升自阼阶,宾升自西阶,当楣北面立。

  执樽者彻幂,主人適篚,跪取爵,兴,適樽实之,进宾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宾进於席前受爵,退复西阶上,北面立。主人退於阼阶上,北面拜送爵,宾少退。赞者荐脯醢(正齿位菹醢,下仿此。)於宾席前。(正齿位,宾以下年六十者三豆,七十四豆,八十五豆,九十及主人皆六豆。)宾自西方升席,南面立。赞者设折俎。(正齿位无折俎。)宾跪,左执爵,右取脯擩於醢,祭於笾豆之间,遂祭酒,啐酒,(啐,尝也。)兴,降席东,適西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適樽实之,进主人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於阶上北面拜,宾少退,主人进受,退复阼阶上北面立。宾退复西阶上,北面拜送爵。赞者荐脯醢於主人席前。主人由席东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正齿位无折俎。)主人跪,左执爵,右祭脯醢,遂祭酒,啐酒,兴,自南方降席,复阼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跪奠爵於东序端;兴,適篚,跪取觯实之以酬,复阼阶上,北面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跪祭,遂饮卒觯,执觯兴,適樽实之,进宾席前,西北面。宾拜,主人少退。宾既拜,主人跪奠觯於荐西,兴,复阼阶上位。宾遂进席前,北面跪取觯,兴,复西阶上位,主人北面拜送。宾进席前,北面跪奠觯於荐东,兴,复西阶上位。(酬酒不举者,君子不尽人之欢以全交也。)主人北面揖,遂降立於阼阶下,西面;宾降立於西阶西,当西序,东面。(主人将与介为礼,故宾不居堂上位。)

  主人进延介,主人揖介,介报揖。至阶,一让升,主人升阼阶,介升西阶,皆当楣北面立。主人诣东序端,跪取爵,兴,適樽实之,进於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退复位。主人於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於西阶之东。赞者荐脯醢於介席前。介进,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正齿位无折俎。)介跪,左执爵,右祭脯醢,遂祭酒,执爵兴,自南方降席,复西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介授主人爵。主人適樽实之,以酢於西阶上,立於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跪祭,遂饮卒爵,执爵兴,进,跪奠爵於西楹南,还阼阶上,揖,降。介降立於宾南。

  主人於阼阶前,西南面揖众宾,遂升,適西楹南,跪取爵,適樽实之,进於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长。众宾长升西阶上,北面拜受爵。主人於众宾长之右,北面拜送。赞者荐脯醢於其席前。众宾之长升席,跪,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执爵兴,退於西阶上,立饮讫,授主人爵,降复位。主人又適樽实之,进於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次者,如献众宾长之礼,又次一人升饮亦如之。主人適樽实酒,进於西阶上,南面献堂下众宾。每一人升受爵,跪祭立饮,赞者遍荐脯醢於其位。讫,主人受爵奠於篚。

  主人与宾一揖一让升,宾、介、众宾序升即席。设工人席於堂廉西阶之东,北面东上。(侧边曰廉。)工四人入,先二瑟,后二歌,工持瑟升自西阶,就位坐。工歌鹿鸣。卒歌,笙入,立於堂下,北面奏南陔讫,乃閒,歌南有嘉鱼,笙崇丘。(閒,代也。谓一歌则一吹也。)乃合乐周南关雎、召南鹊巢。(合谓歌与众声俱作也。乐无工人则阙,毋得作淫声不雅之曲。)

  讫,司正升自西阶,(司正谓主人之赞。礼乐之正既成,将留宾,虑有懈惰,立司正以监之。)跪取觯於篚,兴,適樽实之,降自西阶诣阶閒,右还,北面跪奠觯,拱手少立,跪取觯,遂饮卒觯,奠觯再拜,退复西阶西。

  宾降席,取觯於篚,適樽实之,诣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进立於宾东。(初起旅酬也。凡旅酬者,少长以齿。)宾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宾立饮卒觯;適樽实之,进阼阶上,东南面授主人,主人再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於主人之西,北面拜送,(旅酬同阶,礼杀。)宾揖,复席。主人进西阶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进立於主人西,北面。主人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介答拜,主人立饮卒觯,適樽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觯,主人於介东,北面拜,主人揖,复席。司正升自西阶,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进,北面立於介右。(旅,序也。於是介酬众宾,众宾又以次序相酬也。某者,众宾姓也。同姓则以伯仲别之。又同,则一以某字别之。受酬者由介东,尊介,使不失故位。)司正退立於序端,东面。(避受酬者,又便其赞相上下。)介跪奠觯,遂拜,执觯兴,某子答拜,介立饮卒觯,適樽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某子,某子受觯,介立於某子之左,北面揖,复席。司正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於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受酬者答拜,某子立饮卒觯,適樽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之。受酬者受觯,某子立於受酬者之右,揖,复席。次一人及堂下众宾受酬亦如之。卒受酬者以觯跪奠於篚,兴,复阶下位。

  司正適阼阶上,东面受命於主人。主人曰:"请坐於宾。"司正回北面,告於宾曰:"请宾坐。"宾曰:"唯命。"(宾主之词,皆司正传。)宾坐,各就席坐。(若宾主俱公服者,则皆降,脱屦於阶下,主人先左,宾先右。礼毕,降纳如常。正齿位,司正適篚跪取觯,兴,进立於楹閒,北面,乃扬觯而言曰:"朝廷率由旧章,敦行礼教。凡我长幼,各相劝勖,忠於国,孝於亲,内睦於闺门,外比於乡党,无或愆堕,以忝所生。"宾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觯,再拜,跪取觯,饮,卒觯,兴。宾主以下皆坐。司正適篚,跪奠觯,兴,降,复其位。)司正降复位。乃羞,(羞,进也。所进者肉胾醢。正齿位无进羞。)无算爵。(算,数也。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三宾以上,赞者二人行爵,以下取足而已。正齿位又无算乐,燕乐亦无数,或閒或合,尽欢而止也。)主人之赞者与焉。燕讫,宾主俱兴,宾以下降自西阶,主人降自东阶。宾以下出立於门外之西,东面北上;主人送於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介逡巡而退。

  宣赦书

  其日质明,本司承诏宣告内外,随职供办。守宫设文武群官次於朝堂如常仪。群官依时刻皆集朝堂,俱就次各服其服。奉礼设文武群官次版位於顺天门外,东西当朝堂之南,文东武西,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於群官西北,东向。刑部侍郎帅其属先陈金鸡於西朝堂之东,南向。置鼓杖於金鸡之南。遂击鼓,每一鼓投一杖。刑部侍郎录京师见囚,集於群官之南,北面西上。囚集讫,鼓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各就位。中书令受诏讫,遂以诏书置於案,令史二人对举案。通事舍人引中书令,持幡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诣门外位立。持节者立於中书令之南,少西,令史举案者立於中书令西北,俱东面。立定,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诣中书令前,中书令取诏书,持案者以案退复位。中书令称"有诏",群官皆再拜。宣诏讫,群官又再拜,舞蹈,又再拜。刑部释囚。刑部尚书前,受诏书,退复位。持节者加节衣。通事舍人引中书令,幡节前导而入。通事舍人引群官还次。

  群臣诣阙上表

  前一日,守宫设文武群官次於朝堂如常仪。

  其日,量时刻文武群官集,俱就位各服朝服。奉礼设群官位於东朝堂之前,近南,文东武西,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於群官之北,南向。设奉礼位於群官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奉礼帅赞者先就位。谒者引群官各就位。礼部令史二人,绛公服,对举表案立於奉礼之北,西面。立定,典谒引中书令出就南面位。礼部郎中引表案诣中书令前,郎中取表以授,中书令受表,郎中、举案退复位。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通事舍人引中书令以表入奏,出复位,南面称"有诏",群官再拜。宣诏讫,又再拜。谒者引为首一人进,北面受表,退复位。舍人引中书令入,谒者引群官还次。

  群臣奉参起居

  前一日,守宫设文武群官次於朝堂如常仪。

  其日,依时刻文武群官九品以上俱集朝堂次。奉礼设文武群官位於东朝堂之前,文左武右,重行北面,相对为首。又设奉礼位於文武官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又设通事舍人位於文官为首者之北,少东,西向并如常。奉礼帅赞者先就位。舍人各引文武群官俱就位。立定,舍人引为首者少进,通起居讫,退复位。奉礼唱:"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舍人入奏讫,舍人承旨出,复位,西面称:"敕旨。"群官在位者皆再拜。宣敕讫,又再拜。舍人及群官俱退。

  皇帝遣使诣蕃宣劳

  前一日,执事者设使者次於大门外道东,南向。

  其日,使者至,执事者引就次,使者以下俱公服。蕃主朝服立於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执事者引使者立於大门外之西,东面。使副立於使者西南,持节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令史二人对举诏书案立於使副西南,俱东向。执事者引蕃主迎使者於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不答拜。执事者引使者入,持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入门而左。使者诣阶閒,南面立。持节者立於使者之东,少南,西面。使副立於使者西南,持案者立使副西南,俱东面。执事者引蕃主入立於使者之南,北面。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使副前,使副取诏书,持案者退复位;使副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称:"有诏。"蕃主再拜。使者宣诏讫,蕃主又再拜。执事者引蕃主进使者前,北面受诏书,退立於东阶东南,西面。持节者加节衣,执事者引使者,持节者前导,持案者次之,出,复门外位。执事者引蕃主拜送於大门外。使者还於次,执事者引蕃主入。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抚

  前一日,本司设使者次於州大门外道右,南向。又设应集之官次於大门外,文官在道东,武官於使者次西南,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使者将至,刺史出城,迎於一里外。相去九十步许,刺史於路左下马,使者下马,皆少进,使者命刺史乘马,使者与刺史俱乘马而行。(使者至镇及县,其镇将与县令迎,与刺史同。若使者五品以上,镇将、县令六品以下,则使者不下马,命镇将、县令乘马而已。若临边者,不出迎。)应集者至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应受制者及应版授官路远不及期者,则使至别定集日。)本司设使者位於厅事阶閒,南向。设刺史位於使者位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於刺史后,每等异位。若有诸老,则位於诸官之后,俱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又设刺史以下位於大门外之东,每等异位,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若别日宣劳,则使者停於馆,应集者至日乃集。)刺史入。使者以下皆公服,制书及版各置於案。赞礼者引应集之官就门外位。诸老应受版者齿位。(八十以上者杖於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於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赞礼者引使者,持幡节者前导,立於门西,东面。持幡节者立於使者之北,少退,使副立使者西南,史二人对举制书及版案立於使副西南,俱东面北上。(若版多,则量加於案。)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於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引刺史先入立於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於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持幡节者前导,入门而左,使副以下从之。使者诣阶閒就位,南面立。持幡节者立於使者之东,少南,西面,幡在南。使副立於使者西南,持案者立於使副之南,少退,俱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节者脱节衣。持案者进使副前,使副取制书,持案者退复位;使副以制书进授使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等再拜。宣制讫,刺史等又再拜。行参军引刺史进诣使者前,北面受制书讫,退立於东阶东南,西面。赞礼者以次引应受制者别受制如上仪。(凡同制书者皆同拜。)讫,引立於刺史东南,西面北上。若有版授,史以案诣使副前,使副取版进授使者,皆如初。赞者引为首者一人少前,使者称:"有制。"为首者再拜。宣制讫,为首者又再拜。赞礼者引为首者进诣使者前,北面受版。若有束帛赈恤,依式宣付。(凡老者拜,八十以上一坐再拜,九十以上子弟拜受。)讫,引立刺史之后。又引次受者亦如之。讫,持节者加节衣。赞礼者引使者出,使者幡节导之以出,使副以下从之,俱复门外位。诸老以版授子弟。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府之官及诸老出,复门外位。立定,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於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及诸老还次。

  若在诸县宣劳、版授,如在州之仪。使者若於随便宣制受赐物者,县令先集乡望立於馆门外之南,重行,北面西上。使者至,立於门西,东面。乡望俱再拜。使者入,诣厅事前,南面立。乡望随入。宣劳授受及拜送皆如上仪。凡使至,先问百年者,有则宣制致饩,(酒米牲物。)皆子弟代受之。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制劳会

  前一日,本司设使者次於大门外道右,南向。又设应集之官次於大门外,文官道东,武官於使次西南,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质明,应集之官到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以公服。本司设使者位於厅事阶閒,南向。设刺史位於使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於刺史之后,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又设刺史以下位於大门外之东,每等异位,俱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以制书置於案,使者以下皆公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於东阶东南,西面。使者出次,赞礼者引使者立於门西,东面,史二人对举制书案立於使者西南,俱东面。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於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行参军引刺史先入立於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於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左,持案者从之。使者诣阶閒就位,南向立,持案者立於使者西南,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案者进使者前,使者取制书,持案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等再拜。宣制讫,又再拜。行参军引刺史进诣使者前,北面受制书,退立於东阶东南,西面。赞礼者次引应受制者别受制,如上仪。(凡同制书者皆同拜。)讫,引立於刺史东南,西面北上。赞礼者引使者出,持案者从之,俱复门外位。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俱就门外位。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於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各还次。

  将会,本司改设刺史以下位於厅事之庭如常礼。又铺使者席於厅上楹閒,东向;刺史席於使者之东,西向;州官之席於刺史之后,各依资品俱南上。席於庭者,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皆北上。设讫,刺史以下各服公服若常服。赞礼者引使者,行参军引刺史,又赞礼者引应会之官,俱就门外位。立定,赞唱者先入就位。赞礼者引使者先入,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会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赞礼者引使者,行参军引刺史,又赞礼者引应升阶者,诣东西阶以次升,各立於席后。其位於阶下者,又引就席后。上下立定,俱就席,俯伏,坐,遂行酒。酒至,上下皆俯伏,兴,立於席后,俱再拜,搢笏,立受酒,升席,俯伏,坐饮。酒行三周,进食。食至,上下皆俯伏,兴,立於席后。设食讫,俱升席,俯伏,坐食。讫,仍行酒。会毕,俱兴,各以次引降复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以次引出。(若无台使,会位赞拜亦准此。)

  皇帝遣使诣诸州宣赦书(镇与州同。)

  其日,本司设使者次於州之大门外道右,南向。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以赦书置於案。应集之官至州门外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本司设使者位於厅事阶閒,南向。设刺史位於使者位之南,北面。设应集之官位於刺史之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又设门外位:文官於门东,西向,武官於门西,东向,俱每等异位,重行,以北为上。本司录州见囚,集於州门之外,北面西上。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立於东南,西向。使者出次,赞礼者引立於门西武官之前,少北,东向。史二人对举案,立於使者西南,俱东面。立定,行参军引刺史迎於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行参军引刺史先入,立於内门外之东,西面,州官立於其后。

  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左,持案者从之,使者诣阶閒就位,南面立;持案者立於使者西南,东面。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持案者以案进使者前,使者取赦书,持案者退复位。使者称:"有制。"刺史以下皆再拜。宣赦书讫,又再拜,舞蹈,又再拜。本司释囚。行参军引刺史进使者前,北面受赦书,退复位。赞礼者引使者出,持案者从之,俱复门外位。行参军引刺史,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复门外位。刺史拜送。赞礼者引使者还於次,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各还次。

  诸州上表

  前一日,本司设应集之官次於州大门外,文官道东,武官道西,俱南向,相对为首。

  其日夙兴,本司设使者位於厅事阶閒,南向。设刺史位於使者位之南,北向。设应集之官位於刺史之后,文官在东,武官在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相对为首。设赞唱者位於东阶东南,西向北上。设应集之官门外位,文官於门东,西向,武官於门西,东向,俱每等异位,重行,以北为上。

  质明,应集之官至州门外,各就次服朝服,非朝服者公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俱就门外位。赞唱者先入就位,佐史对举表案,立於赞唱者之西,北向。(表每一等为一案。)刺史朝服以出,行参军引就位。赞礼者引应集之官以次入就位。立定,赞礼者引使者入门而右,诣阶閒就位,南向立。赞礼者引表案诣使者前,使者取表,赞礼者引案退复位。馀表案位於使者西北,南向东上。赞唱者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赞礼者引使者出,举表案者从之。行参军引刺史入,赞礼者引州官以次出。

  上表者若止一人,则不须诸官陪位。上表者立於厅事东阶东南,西面;持案者立於上表者东南,俱西面。使者入立於阶閒,南向。持案者以案进上表者前,上表者取表,持案者退复位。上表者诣使者前授表,退,北面再拜。使者出,上表者入。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