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礼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礼十四

  养兄弟子为后后自生子议(东晋)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散骑侍郎贺乔妻于氏上表云:

  妾昔初奉醮归於贺氏,胤嗣不殖,母兄群从以妾犯七出,数告贺氏求妾还。妾姑薄氏过见矜愍,无子归之天命,婚姻之好,义无绝离,故使夫乔,多立侧媵。乔仲兄群哀妾之身,恕妾之志,数谓亲属曰:"于新妇不幸无子,若群陶新妇生前男,以后当以一子与之。"陶氏既产澄、馥二男,其后子辉在孕,群即白薄:"若所育是男,以乞新妇。"妾敬诺拜赐,先为衣服,以待其生。辉生之日,洗浴断脐,妾即取还,服药下乳以乳之。陶氏时取孩抱,群恒诃止,婢使有言其本末者,群辄责之,诚欲使子一情以亲妾,而绝本恩於所生。辉百馀日,无命不育,妾诚自悲伤,为之憔悴,姑长上下,益见矜怜。群续复以子率,重见镇抚,妾所以讫心尽力,皆如养辉,故率至於有识,不自知非妾之子也。率生过周,而乔妾张始生子纂,於时群尚平存,不以为疑。原薄及群以率赐妾之意,非唯以续乔之嗣,乃以存妾之身,妾所以得终奉烝尝於贺氏,缘守群信言也。率年六岁,纂年五岁,群始丧亡。其后言语漏洩,而率渐自嫌为非妾所生。率既长,与妾九族内外修姑姨之亲而白谈者,或以乔既有纂,其率不得久安为妾子,若不去,则是与为人后。去年,率即归还陶氏。乔时寝疾,曰:"吾母、兄平生之日所共议也,陌上游谈之士,遽能深明礼情?当与公私共论正之。"寻遂丧亡。率既年小,未究大义,动於游言,无以自处。妾亦妇人,不达典仪,唯以闻於先姑,谓妾养率以为己子,非所谓人后也。妾受命不天,婴此茕独,少讫心力,老而见弃,曾无蜾蠃式穀之报,妇人之情,能无怨结?谨备论其所不解六条,其所疑十事如左:

  夫礼所谓为人后者,非养子之谓。而世之不深按礼文,恒令此二事以相疑乱,处断所以大谬也。凡言后者,非并时之称,明死乃至丧,生不先(去声)养。今乃以生为人子,乱於死为人后,此妾一不解也。今谈者以乔自有纂,不嫌率还本也。原此失礼为后之意,传曰:"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今乔上非大宗,率不为父后,何系於有纂与无纂乎?此妾二不解也。夫以支子后大宗者,为亲属既讫,无以序昭穆、列亲疏,故系之以宗,使百代不迁,故有立后之制。今以兄弟之子,而比之族人之子后大宗,此妾三不解也。凡为后者,降其本亲一等,以成人之性,奉父母之命,而出身於彼,岂不异婴孩之质,受成长於人,不识所生,惟识所养者乎?鄙谚有之曰:"黄鸡生卵,乌鸡伏之;但知为乌鸡之子,不知为黄鸡之儿。"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今以义合之后,比成育之子,此妾四不解也。礼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义比於子而恩非子也,故曰为后者异於为子也。今乃以为后之公义,夺育养之至恩,此妾五不解也。与为人后者,自谓大宗无后,族人又既已选支子为之嗣矣。今人之中,或复重为之后,后人者不二之也,自非徇爵,则必贪财,其举不主於仁义,故尤之也。非谓如率为嫡长先定,庶少后生,而当以为讥。此妾六不解也。

  妾又闻父母之於子,生与养其恩相半,岂胞胎之气重而长养之功轻?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故服三年。"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凡此所叹,皆养功也。螟蛉之体,化於蜾蠃;班氏之族,乳虎纪焉。由此观之,哺乳之义,参於造化也。今率虽受四体於陶氏,而成发肤於妾身。推燥居湿,分肌损气,二十馀年,已至成人,岂言在名称之间,而忘成育之功?此妾一疑也。夫人道之亲,父子、兄弟、夫妻,皆一体也。其义,父子,首足也;兄弟,四体也;夫妻,判合也。夫惟一体之亲,故曰兄弟之子犹己子,故以相字也。今更以一体之亲,拟族人之疏;长养之实,比出后之名:此妾二疑也。夫子之於父母,其情一也。而有以父之尊,厌母之亲;以父之故,断母之恩;以父之命,替母之礼:其义安取?盖取尊父命也。凡嫡庶不分,惟群所立,是君命制於臣也。慈母如母,生死弗怠,是父命之行於子也。妾之母率,尊命则由群之成言,本义则乔之犹子,计恩则妾之怀抱。三者若此,而今弃之,此妾三疑也。诸葛亮无子,取兄瑾子乔为子。乔本字仲慎,及亮有子瞻,以乔为嫡,故改字伯松,不以有瞻而遣乔也。盖以兄弟之子犹己子也。陈寿云:"乔卒之后,诸葛恪被诛,绝嗣,亮既自有后,遣乔子攀还嗣瑾祀。"明恪不绝嗣,则攀不得还。亮近代之纯贤,瑾正达之士,其兄弟行事如此,必不陷子弟於不义,而犯非礼於百代。此妾四疑也。春秋传曰:"陈女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言为己子,取而字之。传又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往而承之也。取而字之者,母也;往而承之者,子也。在母,母之仁也,则蜾蠃之育螟蛉;在子,子之义也,则成人之后大宗也。苟能别以为己子与为后之子不同文也,则可与求礼情矣。以义相况,则宗犹父也,父犹母也。庄姜可得子戴妫之子,系之於夫也;兄弟之子可以为子,系之於祖也。名例如此,而论者弗寻,此妾五疑也。董仲舒命代纯儒,汉朝每有疑议,未尝不遣使者访问,以片言而折中焉。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夫异姓不相后,礼之明禁,以仲舒之博学,岂闇其义哉!盖知有后者不鞠养,鞠养者非后,而世人不别,此妾六疑也。又一事曰: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於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夫拾儿路旁,断以父子之律,加杖所生,附於不坐之条,其为予夺,不亦明乎!今说者不达养子之义,唯乱称为人后,此妾七疑也。汉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淑亡后,子还所生。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淑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异姓尚不为嫌,况兄弟之子!此妾八疑也。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又自有子,时人不达者亦讥逸。逸敷陈古今,故卒不复本姓,识学者咸谓为当矣。此妾九疑也。为人后者止服所后,而为本父服周,一也;女子適人降所生,二也;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三也;诸侯之庶子,不得服其母,四也;庶子为王,不敢服其母,五也。凡此五者,非致人情,礼称以义断恩,节文立焉。率情立行者,戎狄之道也。患世人未能错综礼文,表里仁义,乱於大伦,故汉哀以诸侯嗣天子,各还尊其私亲,以为得周公严父之义,而不知其大悖国典。夫未名之子,死而不哭;既名之后,哭而不服;三殇之差,及至齐斩:所禀所受,其体一也,而长幼异制,等级若此。又今世人生子,往往有杀而不举者,君子不受不慈之责,有司不行杀子之刑,六亲不制五服之哀,宾客不修吊问之礼,岂不以其蠢尔初载,未夷於人乎?生而杀之如此,生而弃之,受成长於他人,则追名曰"本吾子也",乃全责以父子之恩,自同长养之功,此妾十疑也。

  敕下太常、廷尉、礼律博士,按旧典决处上。

  博士杜瑗议云:"夫所谓为人后者,有先之名也,言其既没,於以承之耳,非并存之称也。率为乔嗣,则犹吾子,群之平素,言又恻至,其为子道,可谓备矣,而猥欲同之与为人后,伤情弃义,良可悼也。昔赵武之生,济由程婴,婴死之日,武为服丧三年。夫异姓名义,其犹若此,况骨肉之亲,有顾复之恩,而无终始之报!凡于氏所据,皆有明证,议不可夺。"

  廷史陈序议:"令文:'无子而养人子以续亡者后,於事役复除无回避者听之,不得过一人。'令文:'养人子男,后自有子男,及阉人非亲者,皆别为户。'按乔自有子纂,率应别为户。"

  尚书张闿议:"贺乔妻于氏表,与群妻陶辞所称不同。陶辞:乔妻于无子,夫群命小息率为乔嗣。一年,乔妾张生纂。故骠骑将军顾荣谓群,乔已有男,宜使率还,问与为人后者不。故司空贺循取从子纮为子,鞠养之恩,皆如率,循后有晚生子,遣纮归本。率今欲乔,即便见遣。于表养率以为己子,非谓为人后,立六义十疑,以明为后不并存之称,生言长嫡,死乃言后,存亡异名。又云'乞养人子而不以为后',见於何经?名不虚立,当有所附,於古者无此事也。今人养子,皆以为后。于又云'为人后者,族人选支子为之嗣,非谓如率为嫡先定,庶幼后生,而以为讥'。此乃正率宜去,非所以明其应留也。且率以若子之轻义,夺至亲之重恩,是不可之甚也。于知礼无养子之文,故欲因今世乞子之名,而博引非类之物为喻,谓养率可得自然成子,避其与后之讥乎!"

  丹阳尹臣谟议:"按于所陈,虽烦辞博称,并非礼典正义,可谓欲之而必为之辞者也。臣按尚书闿议,言辞清允,折理精练,难于之说,要而合典,上足以重一代之式。愚以为宜如闿议。"

  异姓为后议(后汉 魏 晋 宋) 

  后汉吴商异姓为后议曰:"或问'以异姓为后,然当还服本亲。及其子,当又从其父而服耶?将以异姓而不服也?'答曰:'神不歆非族,明非异姓所应祭也。虽世人无后,并取异姓以自继,然本亲之服,骨血之恩,无绝道也。异姓之义,可同於女子出適,还服本亲,皆降一等。至於其子应从服者,亦当同於女子之子,从於母而服其外亲。今出为异姓作后,其子亦当从於父母服之也。父为所生父母周,子宜如外祖父母之加也。其昆弟之子,父虽服之大功,於子尤无尊可加。及其姊妹,为父小功,则子皆宜从於异姓之服,不得过緦麻也。'"

  范甯与谢安书曰:"称无子而养人子者,自谓同族之亲,岂施於异姓?今世行之甚众,是谓逆人伦昭穆之序,违经典绍继之义也。"

  魏时或为四孤论曰:"遇兵饥馑有卖子者;有弃沟壑者;有生而父母亡,无緦亲,其死必也者;有俗人以五月生子妨忌之不举者。有家无儿,收养教训成人,或语汝非此家儿,礼,异姓不为后,於是便欲还本姓。为可然不?"博士田琼议曰:"虽异姓,不相为后,礼也。家语曰:'绝嗣而后他人,於理为非。'今此四孤,非故废其家祀。既是必死之人,他人收以养活。且褒姒长养於褒,便称曰褒,姓无常也。其家若绝嗣,可四时祀之於门户外;有子,可以为后,所谓'神不歆非类'也。"大理王朗议曰:"收捐拾弃,不避寒暑,且救垂绝之气,而肉必死之骨,可谓仁过天地,恩逾父母者也。吾以为田议是矣。"(徐幹曰:"祭所生父母於门外,不如左右边特为立宫室别祭也。")王修议曰:"当须分别此儿有识未有识耳。有识以往,自知所生,虽创更生之命,受育养之慈,枯骨复肉,亡魂更存,当以生活之恩报公妪,不得出所生而背恩情。报生以死,报施以力,古之道也。"军谋史于达叔议曰:"此四孤者,非其父母不生,非遇公妪不济,既生既育,由於二家,弃本背恩,实未之可。子者父母之遗体,乳哺成人,公妪之厚恩也。弃绝天性之道,而戴他族,不为逆乎!郑伯恶姜氏,誓而绝之,君子以为不孝,及其复为母子,传以为善。今宜为子竭其筋力,报於公妪育养之泽,若终,为报父在为母之服,别立宫宇而祭之,毕己之年也。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今四子服报如母,不亦宜乎!爱敬哀戚,报惠备矣。"(崔凯丧制驳曰:"以为宜服齐衰周,方之继父同居者。")

  司徒广陵陈矫,字季弼,本刘氏养於陈氏,及其薨,刘氏弟子疑所服,以问王肃。答曰:"昔陈司徒丧母,诸儒陈其子无服,甚失理矣。为外祖父母小功,此以异姓而有服者。岂不以母之所生,反重於父之所生?不亦左乎!为人后者,其妇为舅姑大功。妇,他人也,犹为夫故,父母降一等;祖,至亲也,而可以无服乎!推妇降一等,则子孙宜依本亲而降一等。"

  晋太宰鲁公贾充,李、郭二夫人有男,皆夭,充无嗣。及充薨,郭表充遗意,以外孙韩谧为充子。诏曰:"太宰尊勋,不同常人,自馀不得为比。"

  宋庾蔚之曰:"四孤之父母,是事(五爱反)不得存养其子,岂不欲子之活?推父母之情,岂不欲与人为后而苟使其子不存耶?如此则与父命后人亦何异?既为人后,何不戴其姓?'神不歆非类',盖舍己族,而取他族为后。若己族无所取后而养他子者,生得养己之老,死得奉其先祀,神有灵化,岂不嘉其功乎!唯所养之父自有后,而本绝嗣者,便当应还本其宗祀;服所养父母,依继父齐衰周。若二家俱无后,则宜停所养家,依为人后服其本亲例,降一等;有子以后,其父未有后之间,别立室以祭祀是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