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礼十三 沿革十三 吉礼十二

  大学(小学庠序附 虞 夏 商 周 汉 后汉 魏 晋 东晋 宋 齐 后魏 隋 大唐)

  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大学篇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尊师敬长而大学之道著焉。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魏文侯孝经传曰:“大学,中学也。庠言养也,所以养隽德也。舜命夔曰:'汝典乐,以教胄子。'胄子,国子也。”)

  夏后氏大学为东序,小学为西序。(次序先王之道而学之。)

  殷制,大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又曰瞽宗。(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郑玄云:“学,所以学士之宫也。尚书传曰:'百里之国,二十里之郊。七十里之国,九里之郊。五十里之国,三里之郊。'”宗,尊也。瞽,无目之名,以喻童蒙。又云”瞽矇之所宗也”。)

  周制,大学为东胶,小学为虞庠。(胶之言纠也,所以纠收学士也。郑注祭义云:“周有四郊之虞庠也。”以小学为虞庠之制。)又云:”天子曰辟雍”。(辟,明也。雍,和也。以明和为名,化道天下之人,使之成士。或云”辟者,圆璧也。雍之以水而圆象天,於阳德之施行,取流无极,使学者进德而不已,亦所以明和政教之至”。崔灵恩云:“学制有二。一云制,与明堂同体。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则以其方名学,中央堂谓之大学。二云凡立学之法,有四郊及国中,在东郊曰东学,并方名之,在国中谓之大学。故郑注祭义曰'周有四郊之虞庠'。”)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焉。(王子,王之庶子也。群后,公及诸侯。)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乐正,乐官之长,掌国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学,长者教之於大学。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始入大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师氏掌以媺诏王。(马融曰:“媺,媺道也。告王以善道。师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也。”媺音美也。)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马融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失中庸则无以至道,故曰以为道本。”郑玄曰:“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二曰敏德,以为行本;(敏德,仁义顺时者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马融曰:“教以孝德,使知逆恶之不可为也。”郑玄曰:“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善事父母之行,尽其爱敬。)二曰友行,以尊贤良;(马融曰:“教以朋友之行,使择益友。”)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马融曰:“师,德所不如也。长,老者。”)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王公之子弟游无官司者也。)凡学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干,盾也。戈,句孑戟也。干戈,万舞,象武也,用动作之时学之。羽籥,籥舞,象文,用安静之时学之。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春诵夏弦,太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周立三代之学,学书於有虞氏之学,典谟之教所兴也。学舞於夏后氏之学,文武中也。学礼乐於殷之学,功成治定,与己同也。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者也。)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而不可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大戴礼保傅篇曰:”帝入东学,尚亲而贵仁,亲疏有序而恩相及也。入西学,尚贤而贵德,圣智在位而功不匮也。入南学,尚齿而贵信,长幼有差而人不诬也。入北学,尚贵而尊爵,贵贱有等而下不逾也。入大学,承师而问道,退习两端则德智理矣。”)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业必先王经典。)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术当为遂。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侧之堂,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於乡,遂在远郊之外。)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中,閒也。閒岁则考学者之德行。三岁大比,乃考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音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王制:“耆老皆朝於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将习礼使之观焉。此庠谓乡学。)又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於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亦谓使习礼以化之也。不变,王又亲临视,重弃贤者之子孙也。此习礼皆於大学也。)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中年考校而又不变,转徙其居,觊其见新人有所化也。)不变,移之郊。(郊,乡界之外也,稍出远之。)不变,移之遂。(遂,郊外也。大夫掌使习礼也。)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远方,九州之外也。顷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学从此缺矣。)

  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奉常,诸弟子共定礼仪者,咸为选首,其后亦未遑庠序之事。至孝文时,颇登用,(言少用文学之士也。)然帝本好刑名之言。及孝景,不任儒学,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具官,谓备员而已。)武帝立,后窦太后崩,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儒者百数。(自汉兴,言易有淄川田生;言书有济南伏生;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婴;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於齐则胡毋生,於赵则董仲舒。而公孙弘为丞相封侯,天下靡然向风矣。培音陪也。)制曰:“盖闻导人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详,悉也。方,道也。有道及博闻之士也。)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举遗,谓经典遗逸者,求而举之。)太常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因旧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太常择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事具选举中。自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设学校,选张叔等十馀人入京就学。学既成,教蜀中子弟。自是蜀之学者,比於齐鲁焉。)昭帝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数满百人。至成帝时,刘向请兴辟雍,设庠序,帝下公卿议,会向病卒。成帝末,增弟子员三千人。岁馀如故。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甲乙之科。(具选举中。)

  后汉质帝本初元年,诏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学,每春秋辄於乡射月一会,有劝勉进用之端,於是游学者增至三万馀生。自本初后二十四年,高生皓首,见拔者少。桓帝建和初,诏诸学生课试补官。(具选举篇。)元嘉二年,诏曰:“书生汝南胡宪、陈留恭幸爽睾,或六十以下,常以月朔会辟雍,垂白安贫。童子颍川王通通经,拜太子舍人。”因试宪等,补郎舍人。后皆限六十以上,七十以下,年有增减,不应得试。(易:“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令五十在试科,是应天地之数也。)永寿二年,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具选举篇。)献帝建安中,侍中鲍衡奏:“按王制,立大学、小学,自王太子以下,皆教以诗书,而升之司马,谓之贤者,任之以官,故能致刑措之盛,立太平之化也。今学博士并设表章,而无所教授,兵戎未戢,人并在公,而学者少。可听公卿一千石、六百石子弟在家及将校子弟见为郎舍人,皆可听诣博士受业。其高才秀达,学通一艺,太常为作品式。”从之。(晋挚虞决疑云:“汉初置博士,而无弟子。后置弟子五十人,与博士俱共习肄礼仪。又增满五百人,汉末至数千人。”)

  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大学於洛阳。时慕学者,始诣大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经者,听须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掌故满二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齐王正始中,刘靖上疏,简高门子孙为生曰:“黄初以来,崇立大学,二十馀年,而成者盖寡。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孙,耻非其伦,故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大学。明制黜陟,陈荣辱之路。”不从。吴孙休永安元年,立学制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遵理为时养器也。宜按旧制置学宫,立五经博士,覈取应选,加其宠禄。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称。以惇王化,以正风俗。”不行也。)

  晋武帝初,大学生三千人。泰始八年,有司奏:“大学生七千馀人,才任四品,听留。”诏曰:“已试经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其馀遣还郡国。”咸宁二年,起国子学。(法周礼国之贵游子弟,国子受教於师者也。)惠帝元康三年,以人多猥杂,欲辨其泾渭,於是制立学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

  东晋元帝时,太常贺循上言:“尚书被符,经置博士一人。又多故历纪,儒道荒废,学者能兼明经义者少。且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学之者也。况今学义甚颓,不可令一人总之。今宜周礼、仪礼二经置博士二人,春秋三传置博士三人,其馀则经置一人,合八人。”太常车胤上言:”按二汉旧事,博士之职,唯举明经之士,迁转各以本资,初无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学最优者领之,职虽不同汉氏,尽於儒士之用,其揆一也。今博士八人,愚谓宜依魏氏故事,择朝臣一人经学最优者,不系位之高下,常以领之。每举太常,共研厥中。其馀七人,自依常铨选。”太兴初,欲脩立学校,唯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穀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博士。(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术,以贾马郑杜服孔王何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二十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中半。九人以外,犹宜增置。周易有郑氏注,其书根源,诚可深惜。仪礼,所谓曲礼也,郑玄於礼特明,皆有证据。昔周之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孔子没,丘明撰其所闻,为之传,微辞妙旨,无不精究。公羊高亲受子夏,立於汉朝,多可采用。穀梁赤师徒相传,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不载,亦足有所订正。臣以为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不行。订音汀。)孝武帝太元初,於中堂立行大学。於时无复国子生,置大学生六十人,国子生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其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代手板。)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为大学。太元九年,尚书谢石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修乡校。帝纳其言。明年,选公卿二千石子弟生,增造庙房屋百五十五閒。而品课无章,君子耻与其列。国子祭酒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诏虽褒纳,竟不施行。

  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明帝泰始中,初置总明观祭酒一人,有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

  齐高帝建元四年,诏立国学,置学生百五十人。取王公以下子孙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去都二千里为限。帝崩,乃以国讳废学。武帝永明三年,诏立学,乃省总明观,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其年秋中悉集。东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旧事废学。时有司奏,国学大学两存焉。(领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古之建国君人者,必教学为先,将以节其邪情,化人裁俗。今制书既下,而废学先闻,将恐观国之光,有以阙也。若以国讳宜废,昔汉武立学,爰洎元始,百馀年中,未尝蹔废,其閒岂无国讳矣。永明以无太子故废,斯非古典。寻国之有学,本以兴化致理,故记云'天子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学'。今之国学,即古之大学,天子入国学,以行礼也;太子入国学,以齿让也。大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代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然贵贱士庶,皆须教,国学大学两存之也。”时立学,太尉王俭复依晋代国子生,单衣角巾,执经代手板也。)

  后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於平城立大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馀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大学生员三千。太武始光三年,别起大学於城东。后徵卢玄、高允等,令州郡各举才学,於是人多砥厉,儒术转兴。献文帝天安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令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八十人;中郡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郡县学始乎此矣。孝文太和中,改中书为国子,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立国子、大学、四门小学。

  隋文帝开皇中,国子寺不隶太常。自前代皆属太常也。

  大唐武德元年,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於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七年,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有明一经以上者,有司试策,加阶叙。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閒。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於是国学之内八千馀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龙朔二年,东都置国子监、丞、主簿、录事各一员,四门博士、助教、四门生三百员,俊士二百员。置弘文馆於上台,生徒三十人。置崇文馆於东宫,生徒二十人。(皆以皇族緦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子孙为之。并尚书省补。)西京国子监领六学:(生徒皆尚书省补。)一曰国子学,生徒三百人;(分习五经,一经六十人。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之曾孙为之。)二曰大学,生徒五百人;(每一经百人。以四品五品及郡县公子孙及从三品之曾孙为之。)三曰四门学,生徒千三百人;(分经之制,与大学同。其五百人以六品七品及侯伯子男之子为之,其八百人以庶人之俊造者为之。)四曰律学,生徒五十人;(取年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以八品九品子孙及庶人之习法令者为之。)五曰书学,生徒三十人;(以习文字者为之。)六曰算学,生徒三十人。(以习计数者为之。)凡二千二百一十人。州县生徒有差。(州县学生门荫与律、书、算学同。诸生皆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皆郡县自补。京都八十员,大都督、中都督府、上郡各六十员,下都督府、中郡各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京县五十员,上县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也。)凡诸学,皆有博士、助教授其经艺。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乡饮之礼。开元七年十月,皇太子诣国学,行齿胄礼。二十六年正月,赦文:“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将以弘长儒教,诱进学徒,化人成俗,率由於是。其天下州县,每一乡之内,里别各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又敕:诸州乡贡见讫,令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所司设食。弘文、崇文馆学生及监内学生,亦许听焉。天宝初,明经、进士习尔雅。九载,国子监置广文馆,知进士业博士助教各一人。十二载七月诏,举人不得充乡贡,皆补学生,四门俊士停之。永泰二年正月,国子祭酒萧昕上言,请崇儒学,以正风教。敕曰:“顷以戎狄多虞,急於经略,大学空设,诸生盖寡,弦诵之地,寂寥无声,函丈之间,殆将不扫,上庠及此,甚用悯焉。其诸道节度、观察、都督、防御使等,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各奉义方,并宰相朝官及神策六军军将子弟欲习业者,自今以后,并令补国子学生。欲其业重籝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代不乏贤。其中身虽有官,欲附学读书者,听。其学官,委中书门下即简择行业堪为师范者充。学生员数多少,所习经业,考试等第,并所供粮料及缘学馆破坏,要量事脩理,各委本司作事件闻奏。”

  诸侯立学(周 后汉 东晋) 

  周制,诸侯学曰頖宫。(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教。五经通义云:“泮水者,泮之言半也。天子曰辟雍,谓以土雍水,外员如璧,故曰辟雍,义取四方来观者平均耳。泮宫水雍其半,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水也。”頖音泮也。)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崔灵恩云:”诸侯为学之法,但一堂之上,不为五室,唯南向为之。置立之处,一如时王之法,贵尚是同。然则周之诸侯,大学东胶在王宫之左,小学虞庠在西郊。所以知一如时王之法者,郑玄注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云:'殷诸侯置学之处,得同天子。')鲁立三代之学: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庠、序,亦学也。庠之言详也,於以考礼详事也。鲁谓之米廪,虞帝上孝,今藏粢盛之委焉。序,次序王事也。瞽宗,乐师瞽矇之所宗也。古者有道有德者教焉,死则以为乐祖,於此祭之也。崔灵恩云:”凡诸侯之子入学之法,亦以十年而出就外傅,学书计。入学之时,祭先圣先师,释奠之事如王子之法。”)

  后汉建安末,魏国作頖宫於邺城南。

  东晋穆帝永和中,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开置学官,起立讲舍。亮家子弟及参佐大将子弟,悉令入学。四府博学识义,通涉文学经论者,建儒林祭酒,班同三署,厚其供给,皆妙选邦彦,必有其宜者,以充此举。近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若非束脩之流,礼教所不及,而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明为条制,令法清而人贵。(教曰:“人情重交而忽财,好逸而恶劳。学业致苦,而禄荅未厚,由捷径者多,故莫肯用心,洙泗邈远,风雅弥替,后生放纵,不复宪章典谟。临官宰政者,务目前之理,遂令诗书荒废,颂声寂寞。昔鲁秉周礼,齐不敢侮;范会崇典,晋国以理。楚魏之君,皆阻带山河,而不能保,礼义之固孰与金城汤池哉!今江表晏然,王道日崇,三时既务,五教并修,军旅已整,俎豆无废,岂非善哉!”便处分安学校处所,又缮造礼器,将行大射之礼,亮死,寻废。)

  释奠(周魏 晋 东晋 宋 齐 梁 北齐 隋 大唐) 

  周制,凡始立学,必释奠於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谓天子命之教始立学官者也。先圣,若周公、孔子也。)凡释奠者,必有合也,(国无先圣先师,则所释奠者,当与邻国合也。)有国故则不。(故谓国有可为先圣先师者。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各自奠之,不合之也。)凡学,春官释奠於先师,秋冬亦如之。(官谓礼乐诗书之官也。周礼“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此之谓先师之类。不言夏,从春可知。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无迎尸以下之事。)始立学者,既衅器用币,(礼乐之器,成则衅之。又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也。)然后释菜。(告先圣先师以器成,有时将用也。学记曰:“太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郑玄曰:“礼先圣先师也。菜,芹藻之属也。”)不舞,不授器。(释菜礼轻也。释奠则舞,舞则授器。司马之属,司兵、司戈、司盾,祭祀授舞者兵也。)乃退,傧於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言乃退者,谓得立三代之学者,释菜於虞庠,则傧宾於东序也。鲁之学,有米廪、东序、瞽宗也。)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兴,犹举也。秩,常也。节,犹礼也。使有司摄其事,举常礼焉,祭先师先圣。不亲祭之者,视学观礼耳,非为彼报也。)有司卒事,反命。(告祭毕也。祭毕,天子乃入。)将出征,受命於祖,(告祖也。)受成於学。(定兵谋也。)出征,执有罪,反,释奠於学,以讯馘告。(释菜奠币,礼先师也。讯馘,所生获断耳者。诗云:“执讯获丑”,又曰”在頖献馘”。馘或为国。)

  魏齐王正始中,每讲经遍,辄使太常释奠於辟雍,以太牢祠孔子,以颜回配。

  晋武帝泰始七年、惠帝元康三年,二释奠,皆於大学。泰始六年、元康五年,二行乡事,皆於辟雍。(乡事,乡饮酒礼也。)惠帝之为太子,及愍怀太子讲经竟,并亲释奠於大学。

  东晋明帝之为太子,亦行释奠礼。成、穆、孝武三帝,皆亲释奠,惟成帝在辟雍,自是一时制也。孝武以大学在水南悬远,有司议依穆帝升平元年,於中堂权立行大学。释奠礼毕,会百官六品以上。(时无国子生,有司奏:应须二学生百二十人。大学生取见人六十,国子生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也。)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裴松之议:应舞六佾,宜设轩悬之乐,牲牢器用,悉依上公。)祭毕,亲临学宴会,太子以上悉在。

  齐武帝永明三年,有司奏:“宋元嘉旧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礼又有释菜,未详今当行何礼?用何乐及礼器?”时从喻希议,用元嘉故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尚书令王俭议:”周礼'春入学,释菜合舞'。记云'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云'始入学,必释奠先圣先师'。中朝以来,释菜礼废,金石俎豆,皆无明文。方之七庙则轻,比之五祀则重。陆纳、车胤谓宣尼庙宜依亭侯之爵;范甯欲依周公之庙,用王者仪,范宣谓当其为师则不臣之,释奠日,宜备帝王礼乐。此则车、陆失於过轻,二范伤於太重。喻希云'若王者自设礼乐,则肆赏於致敬之所;若欲嘉美先师,则须所况非备'。细寻此说,守附情理。皇朝屈尊弘教,待以师资,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裴松之议故事可依也。”)

  梁武帝天监八年,皇太子释奠。周舍议:“既惟大礼,请依东宫元会,太子著绛纱襮,(音博,衣领也。)乐用轩悬。合升殿坐者,皆服朱衣。”帝从之。又有司以为,礼云“凡为人子者,升降不由阼阶”。吏部郎徐勉议:“郑玄云:'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宫室既异,无不由阼阶之礼。请释奠及宴会,太子升堂,并宜由东阶。若轝驾幸学,自然中阶。其会宾客,依旧西阶。”大同七年,皇太子表其子宁国、临城公入学,时议者以与太子有齿胄之议,疑之。仆射臣缵等以为:“参、点、回、路,并事宣父,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师道既光,得一资敬,无亏亚二。”制可。

  北齐将讲於天子,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宣父,配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皇太子每通一经,及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每月朔制,祭酒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大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大学诸生阶下,拜孔圣,揖颜回。日出行事。其郡学则於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亦每月朝。(张凭议曰:“不拜颜子者,按学堂旧有圣贤之像,既备礼尽敬,奉尼父以为师,而未详颜子拜揖之仪。臣以圣者,君道也。师者,贤臣道也。若乃推舜禹於君位,则稷契与我并为臣矣。师玄风於洙泗,则颜子吾同门也。夫大贤恭己,既揖让於君德;回也如愚,岂越分於人师哉!是以王圣佐贤,而君臣之义者;拜孔揖颜,而师资之分同矣。”)

  隋制,国子寺,每岁四仲月上丁,释奠於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县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亦每年於学一行乡饮酒礼。)

  大唐武德二年,於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贞观二十一年制,左丘明以下二十二人同享。)初以儒官自为祭主,直云博士姓名,昭告於先圣。又州县释奠,亦博士为主。许敬宗奏曰:“秦汉释奠无文,魏氏则太常行事。自晋宋以降,时有亲行,而学官为主,全无典实,在於臣下,理不合专。今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词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其州学,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令为初献,丞为亚献,主簿及尉通为终献。修附礼令,以为永制。”七年二月,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駮难久之。贞观十四年二月,太宗幸国子学,观释奠。永隆二年二月,皇太子亲行释奠之礼。开耀元年二月,皇太子释奠於国学。景云二年七月,皇太子将亲释奠於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太子左庶子刘子玄进议曰:”古者,自大夫以上皆乘车,而以马为騑服。魏晋以降,迄於隋氏,朝士又驾牛车。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眄,斯则鞍马之设,行於军旅,戎服所乘,贵於便习者也。按江左官至尚书郎,而辄轻乘马,则为御史所弹。又颜延年罢官后,好骑马出入闾里,当时称其放诞。此则专车凭轼,可擐朝衣,单马御鞍,宜从亵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验也。褒衣博带,方履高冠,本非马上所施,自是车中衣服。且长裙广袖,襜如翼如,鸣佩纡组,锵锵奕奕,驰骤於风尘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间,傥马有惊逸,人从颠坠,遂使属车之右,遗屦不收,清道之傍,絓骖相续,因以受嗤行路,有损威仪。其乘马衣冠,窃谓宜从废改。”皇太子令付外宣行,仍编入令,以为常式。开元十一年,诏春秋释奠用牲牢,其属县用酒脯而已。二十七年八月,因释奠文宣王,始用宫悬之乐。二十八年二月,敕:”文宣王庙,春秋释奠,宜令摄三公行礼,著之常式。”国子祭酒刘瑗奏:“准故事,释奠之日,群官道俗等,皆合赴监观礼。请依故事,著之常式。”制可之。其仪具开元礼。

  祀先代帝王

  (名臣附 汉 后汉 魏 东晋 后魏 隋 大唐) 

  汉武帝时,有人言,古者天子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张晏曰:“黄帝,五帝之首也。春,岁之始也。枭,恶逆之鸟。方士虚诞,云以岁始祓除凶灾,令神仙之帝食恶逆之物,使天下为逆者破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如貙首而武眼。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羹以赐百官。解祠者,解罪求福也。)

  后汉章帝元和春,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於济阴。

  魏武帝少时,汉太尉桥玄独先礼异焉,故建安中,遣使祠以太牢。(蜀主刘禅景耀六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於沔阳。先是,所在各请立庙,不许,百姓遂私祭之,或以为可立於京师,禅皆不纳。步兵校尉习崇、中书侍郎向充等言於禅曰:“自汉以来,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而烝尝止於私门,庙貌阙而莫立,非所以存德念功,远追在昔也。今若尽从人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於是从之。何承天駮之曰:”周礼,凡有功者祭於大烝,故后代遵之,元勋配飨。充等曾不是式,禅又从之,盖非礼也。”)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故事,礼皋陶於廷尉寺,新礼移祀於律署,以同祭先圣於大学。旧祀以社日,新改用孟秋,以应秋政。(挚虞按:”虞书皋陶作士,惟明克允,国重其功,人思其当,是以狱官礼其神,系者致其祭,功在断狱之成,不在律令之始也。大学之设,义重太常,故祭於大学。律之署,卑於廷尉,移祀於署,是去重而就轻。律非正署,废兴无常,宜如旧祀於廷尉。祭用仲春,义取重生,改用孟秋,以应刑杀,理未足以相易。宜定新礼,皆如旧制。”)

  后魏文成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孝文太和十六年,诏曰:“法施於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式。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以仲月而飨祀焉。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於平阳。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祀於广宁。夏禹御洪水之灾,建天下之利,可祀於安邑。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於洛阳。其宣尼庙已於中省,别敕有司行事。自文公以上,可令当界牧守,各随所近,摄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也。”(曲礼曰:”脯曰尹祭。”)

  隋制,使祀先代王公:帝尧於平阳,以契配;帝舜於河东,咎繇配;夏禹於安邑,伯益配;商汤於汾阴,伊尹配;文王、武王於沣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汉帝於长陵,萧何配。各以一太牢而无乐。配者飨於庙庭。

  大唐前修礼令,无祭先代帝王之文。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谨按礼记祭法云:'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人,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其汉高祖祭法无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汉故事。始皇无道,所以弃之。汉祖典章,法垂於后。自隋以上,亦在祠例。今请聿遵故实,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天宝六载正月,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至七载五月,诏:”三皇以前帝王,宜於京城内共置一庙,仍与三皇五帝庙相近,以时致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乐,请准三皇五帝庙,以春秋二时飨祭。历代帝王肇迹之处,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庙飨祭,仍取当时将相德业可称者二人配飨。”

  老君祠(先贤附 后汉 大唐) 

  后汉桓帝延熹八年,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於濯龙中。文罽为坛,饰纯金釦器,设华盖座,用郊天乐。

  大唐乾封元年,追号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文明元年九月,册玄元皇帝妻为先天太后,立尊像於老君庙所。开元二年三月,亲祠玄元皇帝庙,追尊玄元皇帝父周上御史大夫敬,追尊为先天太皇,仍於谯郡置庙,岁馀一祀以上,准先天太后庙例。二十九年,两京及诸州各置庙一所,并置崇玄馆。天宝元年,亲祠玄元庙,又於古今人表昇玄元皇帝为上圣。(其时同制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灵真人,又以其所著之书并为经。)其年九月,改两京玄元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其告飨所奏乐,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一之乐。)二载,西京改为太清宫,东京改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三月,敕:“古之制礼,祭用质明,义兼取於尚幽,情实缘於既没。我圣祖湛然常在,为道之宗,既殊有尽之期,须展事生之礼。自今以后,每圣祖宫有昭告,宜改用卯时以前行礼。”四载四月,敕:“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具冕服,爰及奏乐,未易旧名,并告献之时,仍陈册祝,既非事生之礼,皆从降神之仪。且真俗殊伦,幽明异数,理有非便,亦在从宜。自今以后,每太清宫行礼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於纸上。其告献辞,及所奏乐章,朕当别自修撰。仍令所司具仪注闻奏。”十三载正月,令有司,每至孟月,则修荐献上香之礼。仍为常式。(七载五月,诏:后汉张天师册赠太师,梁贞白陶先生册赠太保。)兴元元年十二月,诏:太清宫改太常卿亚上香,光禄卿终上香;改三礼拜为再拜。贞元元年正月,敕:荐飨太清宫,亚献太常卿充,终献光禄卿充。仍永为常式。

  孔子祠

  (先儒及弟子附 汉 后汉 魏 晋 宋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大唐)

  汉元帝时,孔霸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奉孔子后。平帝元始初,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追封孔均为褒成侯。

  后汉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均子志为褒成侯。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东巡狩,因幸鲁,祠孔子七十二弟子。(汉晋春秋曰:”阙里者,仲尼之故宅也,在鲁城中。帝升庙,西面,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东观书曰”既礼毕,命儒者论难”也。)和帝永元四年,徙封为褒尊侯,相传至献帝初,国绝。

  魏文帝黄初二年,以孔子二十一代孙议郎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祠。令鲁郡修旧庙,置百户吏卒守卫。

  晋武帝泰始三年,改封孔子二十三代孙宗圣侯震为奉圣亭侯。又诏大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明帝太宁三年,诏给奉圣亭侯四时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

  宋文帝元嘉八年,奉圣侯有罪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荂(诩俱反)嗣,有罪,失爵。

  后魏封孔子二十七叶孙乘为崇圣大夫。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改封二十八叶孙珍为崇圣侯。文成帝诏:其宣尼之庙,当别敕有司行荐飨之礼。

  北齐改封三十一叶孙为恭圣侯。

  后周武帝平齐,改封邹国公。

  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炀帝改为绍圣侯。

  大唐贞观十一年,封孔子裔德伦为褒圣侯。二十一年,制: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甯、贾逵,总二十二人,并为先师。永徽中,制令:改周公为先圣,黜夫子为先师,颜回、左丘明从祀。(显庆二年,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曰:“准贞观二十一年诏,以孔子为先圣,更添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与颜子俱配宣父於大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改用周公为先圣,黜孔子为先师,颜回、左丘明并为从祀。按礼记'凡学,春官释奠於其先师'。郑玄注曰:'官谓礼乐诗书之官也。先师者,若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可以为之。'又曰'始立学,释奠於先圣。'郑注曰'若周公、孔子也。'圣则非周即孔,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颜回、夫子互作先师,宣父、周公更为先圣,求其节文,递有得失,所以贞观之制,正夫子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师。而今新令,辄事刊改,但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功比王者,祀之儒馆,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於六经,阐儒风於千载,故孟轲称生灵以来,一人而已。自汉以降,奕叶继侯,崇奉其圣,迄於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入先师?且又丘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改令从诏,於义为允。其周公仍依礼配飨武王也。”)高宗乾封元年正月,东巡,次兖州邹县顿,祭宣父庙,赠太师。总章元年二月,皇太子诣学,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神龙初,诏以邹鲁百户封崇道公宣尼采邑,用供荐飨。又授裔孙褒圣侯崇阶朝散大夫,仍许子孙以相传袭。开元八年,敕改颜生等十哲为坐像,悉应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塐像,坐於十哲之次。图画七十子及二十二贤於庙壁上。以颜子亚圣,亲为之赞,以书於石。闵损以下,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时国子司业李元瓘奏称:”先圣孔宣父庙,先师颜子配坐,今其像立侍,配飨合坐。十哲弟子,虽复列像庙堂,不应飨祀。谨检祠令:何休、范甯等二十二贤,犹霑从祀。其十哲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七十子,请准都监庙堂图形於壁,兼为立赞。又曾参孝道可崇,独受经於夫子,请准二十二贤应飨。”)二十七年八月,制:”夫子追赠谥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节册命,并撰仪注。昔缘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坐岂仍旧,宜补其坠典,永作常式。自今以后,夫子南面而坐,内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之。十哲等东西列侍。颜子渊既云亚圣,须优其秩。颜子赠兖国公,闵子骞赠费侯,冉伯牛赠郓侯,冉仲弓赠薛侯,宰子我赠齐侯,端木子贡赠黎侯,冉子有赠徐侯,仲子路赠卫侯,言子游赠吴侯,卜子夏赠魏侯。又夫子格言,参也称鲁,虽居七十之数,不载四科之目。顷虽参於十哲,终未殊於等伦,久稽先旨,俾修旧位。庶乎礼得其序,人焉式瞻。”命尚书右丞相裴耀卿摄太尉,持节就国子庙册赠,册毕,所司奠祭,亦如释奠之礼。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往东都,就庙行册礼。又敕两京及兖州旧宅庙像,宜改服衮冕。其诸州及县,庙宇既小,但移南面,不须改衣服。两京乐用宫悬。春秋二仲上丁,令三公摄行事。七十子并宜追赠:曾参赠郕伯,颛孙师赠陈伯,澹台灭明赠江伯,宓子贱赠单伯,原宪赠原伯,公冶长赠莒伯,南宫子容赠郯伯,公皙哀赠郳伯,曾点赠宿伯,颜路赠杞伯,商瞿赠蒙伯,高柴赠共伯,漆雕开赠滕伯,公伯寮赠任伯,司马牛赠向伯,樊迟赠樊伯,有若赠卞伯,公西赤赠郜伯,巫马期赠鄫伯,梁鳣赠梁伯,颜柳赠萧伯,冉孺赠纪伯,曹恤赠曹伯,伯虔赠聊伯,公孙龙赠黄伯,冉季赠东平伯,秦子南赠少梁伯,漆雕子敛赠武城伯,颜子精赠琅琊伯,(一作子骄。)漆雕徒父赠须句伯,壤驷赤赠北徵伯,商泽赠睢阳伯,石作蜀赠石邑伯,任不齐赠任城伯,公夏守赠元父伯,公良孺赠东牟伯,后处赠营丘伯,秦子开赠彭衙伯,奚容蒧赠下邳伯,公肩定赠新田伯,颜襄赠临沂伯,鄡单赠铜鞮伯,句井疆赠淇阳伯,罕父黑赠乘丘伯,秦商赠上洛伯,申党赠邵陵伯,公祖子之赠期思伯,荣子期赠雩娄伯,县成赠钜野伯,左人郢赠临淄伯,燕伋赠渔阳伯,郑子徒赠荥阳伯,颜之仆赠东武伯,原亢赠莱芜伯,乐颜赠昌平伯,(一作欬。)廉洁赠莒父伯,颜何赠开阳伯,叔仲会赠瑕丘伯,狄黑赠临济伯,邽巽赠平陆伯,孔忠赠汶阳伯,公西与如赠重丘伯,公西箴赠祝阿伯,蘧瑗赠卫伯,施常赠乘氏伯,林放赠清河伯,秦非赠汧阳伯,陈亢赠颍伯,申枨赠鲁伯,琴牢,(未详。)颜哙赠朱虚伯,步叔乘赠淳于伯,琴张赠南陵伯。

  太公庙(大唐) 

  大唐开元十九年四月,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飨,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仍简取自古名将,功成业者,弘济生人者十人,准十哲例霑飨。至乾元元年九月十二日,太常少卿于休烈奏:“臣一昨因秋飨汉高祖庙,见傍无侍臣;飨太公庙,有张良在侧。伏以子房生於汉初,翊奉高祖,坐筹帷幄,佐定天下,考其年代,不接太公。自古配食庙庭,陪葬陵寝,皆取当时佐命,同受哀荣。太公人臣,不合以张良配飨,请移於汉祖庙。”从之。上元元年闰四月,敕:”昔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况德有可师,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贞元四年八月,兵部侍郎李纾奏曰:“太公庙准式以太常少卿充三献官。祝文云'皇帝遣某官,敢昭告'。至上元元年,追赠为武成王,飨祭之典,一同文宣王。有司因差太尉充献,兼进祝版亲署。臣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师;张良,汉之少傅。圣朝列在祀典,已极褒崇,载在祝词,必资折中,理或过当,神何敢歆。今者屈礼於至尊,施敬於臣佐,每请御署,并称昭告,窃谓非宜。一同文宣王,恐未为允。臣以为文宣垂训,百代宗师,五常三纲,非其训不明,有国有家,非其制不立,故孟轲称,有生人以来,一人而已。由是正素王之法,加先圣之名,乐用宫悬,献差太尉,尊师崇道,雅合正经。且太公述作,止於六韬,勋业形於一代,岂可拟其盛德,均其殊礼哉!前件祝文,请自今更不进署;其'敢昭告',请改为'致祭';其献官,请准式差太常卿以下。”诏令百僚集议闻奏。兼大理卿于颀等四十六人议同李纾。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曰:”当今兵革未偃,宜崇武教以尊古,重忠烈以劝今,欲有贬损,非激劝之道也。追尊王位,以时祠之,为武教之主,若不尊其礼,则无以重其教也。文武二教,国宜并立,废一不可,况其典礼之制,已历二圣,今欲改之,恐非宜也。”至九月,有敕:以上将军以下充献官,馀事依李纾所奏。其祭飨献仪,具开元礼。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