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职官十三

  王侯总叙

  法古者多封国之制,(魏曹元首六代论、晋陆士衡五等论皆言封建之利。)是今者贤郡县之理,(贞观中,朝议封建,李伯药盛陈不可,马周继言之,遂止。)虽备徵利病,而终莫究详。尝试论之曰:在昔制置,事皆相因。物土疆,建万国,成则肇於轩后,方有可称。不应创择万人,首令分宰。盖因其豪而伏众,即其地而名国。或循沿旧政,简朴不传;或坟籍散亡,建兹复纪。涂山之会,亦云万数。夏祚经四百,已丧七千,殷氏六百年閒,又损千二百矣。爰及周赧,八百馀祀,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始皇荡定,天下一家,历载千九百,并万而为一。众暴寡,且无虚月;大灭小,未尝蹔宁。迭寻干戈,挤人涂炭。秦睹其弊,不复建侯,才及嗣君,天下怨溃。汉祖矫枉,并建勋亲。旋则韩、彭菹醢,续有吴、楚逆乱。武、昭之后,制许推恩,分人为差,但食租税。王莽阶缘后族,克成篡夺,诸刘微劣,势同编甿。光武远惩大封,优全劳旧。邓、寇、耿、贾,国止四县。二汉所立,列郡不殊。中有伪新,乃如羿、浞。虽无涂山万国,享祚侔於夏氏。曹魏翦弱藩戚,未几覆亡。晋室分兵八王,致乱尤速。(晋以魏公族微弱,神器易迁,故委兵诸王,未几迭相攻伐,遂亡天下,所谓矫枉过当,其败愈速也。)刘宋改更旧制,国吏不得称臣。(孝武性多猜忌,诸国吏人於本国君不得称臣,改称曰”下官”也。)自兹以还,建侯日削,欲行古道,势莫能遵。天生烝人,树君司牧。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庶则安所致,寡则危所由。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唐虞之前,记录简略,人户损益,不可复知。夏氏以来,载籍渐备。西汉有千二百馀万户,东汉有千馀万户,隋及大唐皆有九百馀万户。虽三代致理,亦莫比焉。魏晋之后,凋耗则甚。)若以为人而置君,欲求既庶,诚宜政在列郡,然则主祀或促矣。若以为君而生人,不病既寡,诚宜政在列国,然则主祀可永矣。主祀虽永乃人鲜,主祀虽促则人繁。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可知。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夏殷周三代,诸国相灭。魏晋鼎峙六十馀年,车书方一。永嘉之后,天下幅裂,三百馀载,江左乃平。)政在列郡也,其初有四海一家之盛,其末有土崩瓦解之虞。高、光及於国初,戡定之勋易集,所谓其患也短。(自秦二世元年,陈胜首起兵乱,至汉高平项羽,凡八年而天下定。自王莽地皇三年,海内兵起,至光武建武十二年平公孙述,凡十三年而甲兵戢。自隋文大业十一年,已有群盗起,至国家武德七年,凡十年而干戈息。)岂非已然之证欤!夫君尊则理安,臣强则乱危。(管子曰:“君尊则国安,君卑则国危。”)是故李斯相秦,坚执罢侯置守。其后立议者,以秦祚促,遂尔归非。向使胡亥不嗣,赵高不用,闾左不发,酷法不施,百姓未至离心,陈、项何由兴乱?自昔建侯,多旧国也。周立藩屏,唯数十焉,馀皆先(去声)封,不废其爵。(楚灭六、蓼,鲁臧文仲叹曰:“皋繇、庭坚,不祀忽诸。”按:皋繇、庭坚,重於唐虞之际,封立国邑,不应殷周之时。略徵一二,是沿习也。)谅无择其利遂建诸国,惧其害不立郡县。故曰”事皆相因”,斯之谓矣。(自五帝至於三王,相习建国之制,当时未先知封建则理,郡县则乱。而后人睹秦汉一家天下,分置列郡,有溃叛陵篡之祸,便以为先王建万国之时,本防其萌,务固其业,冀其分乐同忧,飨利共害之虑。乃将后事以酌前旨,岂非强为之说乎?)览曹、陆著论,诚谓文高理明,不本为人树君,不稽烝甿损益。观李、马陈谏,乃称冥数素定,不在法度得失,不关政理否臧。故曰“终莫究详”,斯之谓矣。但立制可久,施教得宜,君尊臣卑,榦强枝弱,致人庶富,享代长远。为理之道,其在兹乎!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昔黄帝旁行天下,分建万国。至於唐虞,别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则虞书所谓辑五瑞,脩五玉,是其制也。(五瑞即公侯伯子男之瑞珪璧也。五玉亦五等诸侯执之玉也。)夏与唐虞同。

  殷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郑玄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閒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

  周制,封王者后。凡有功之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所因殷之诸侯,亦为黜陟之。其小者皆益之地为百里,是以周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之初,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分土唯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并因殷制。至周公居摄,制礼作乐,列爵分土,皆五等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凡诸侯世子世国,(继世以诸侯,象贤。)大夫不世爵,使人以德,爵以功。(谓县内及列国诸侯为天子大夫者,不世爵而世禄,避贤。)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列国及县内之国。)诸侯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上大夫曰卿。)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周天王之女为王姬,皆下嫁於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公国孤一人。(孔安国注虞书曰:“公之孤执玄。”周礼云:“公之孤四命。”王制曰:“天子使其大夫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是为三监。”使佐方伯,领诸侯,此殷礼也。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於方伯之地。盖牧国则有之。故仪礼燕礼云:”若有诸公,则先卿献之。”正义曰:“言诸者,通容牧三监,皆为公也。”)大国三卿,皆命於天子;(命於天子者,天子选用之,如今诏书除吏矣。)次国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左传曰:“管仲受下卿之礼,避天子之二守国、高故也。”明国、高是天子之命卿也。)小国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王制曰:“小国二卿,皆命於其君。”郑注云:“误也。”正义曰:“此兼夏殷礼也。夏之大国谓公侯也,殷大国谓公也。依周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立司空兼司寇也。故左传云,鲁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此三卿也。以此推之,则知诸侯不立冢宰、宗伯、司寇。按崔氏云:'鲁已有孟、叔、季三卿为政,而更有臧氏及孔子并为司寇,则皆小司寇也。'”)每国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周礼五等国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皆与此同。但公国长有四命孤一人,其卿三命,大夫再命,侯伯之卿大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大夫一命。(不言次国者,以大国之下互明之也。此卿命则异。大夫皆同。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大夫再命;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此诸侯使卿大夫覜聘并会之叙也。其位爵同,小国在下,爵异固在上耳。)至於周衰,诸侯失制,号令自己,其名不一。於是正卿当国谓之相,而楚谓之令尹。其他异同,难悉数矣。(孙卿子曰:“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庳,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史记曰:“楚民俗好卑车,王以为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孙叔敖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王许之。居半载,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才自得之。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淮南子曰:“蘧伯玉为相,子贡问:'何以理国?'曰:'不理理之。'”又曰:“子产为郑国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先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又,孔子摄行鲁相事,有喜色,乃诛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又,公仪休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不受。客曰:”闻君嗜鱼,何故不受?”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逐出其妇,燔其机,曰:“欲令农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二十、彻侯,(后汉志曰:“彻侯,金印紫绶,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汉武帝讳,改曰通侯,或曰列侯。”)十九、关内侯,(颜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也。“荀绰百官表注曰:”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刘昭曰:“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如淳释曰:“列侯出关就国。侯但爵其身,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又有伦侯,建成侯赵亥、昌武侯冯无择是也。但有封名,而无食邑。)十八、大庶长,(刘昭曰:“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皆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以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十七、驷车庶长,(言乘驷马之车而为众庶之长。)十六、大上造,(言皆主上造之士。)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事。)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长,(言为众列之长。)十、左庶长,九、五大夫,(大夫之尊者也。刘昭曰:“自公士至五大夫,皆军吏也。”)八、公乘,(言得乘公家之车也。刘昭曰:“自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过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尊者。”)七、公大夫,(与下同。)六、官大夫,(加官者,示稍尊也,亦谓之国大夫。)五、大夫,(列位从大夫。)四、不更,(言不预更卒之事。)三、簪褭,(以组带马曰褭。簪褭者,主饰此马。)二、上造,(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一、公士。(言有爵命,异於士卒。刘昭曰:“步卒之有爵为士者也。”战国之际,秦项之间,权设班宠,有加赐以君者,盖假其位号,或空受其爵耳。则田婴为靖郭君,白起为武安君,魏冉弟为华阳君,秦昭王弟为泾阳君及高陵君,蔡泽为刚成君,其后项梁为武信君,陈馀为成安君,李左车为广武君之类是也。至汉尤多,盖在封爵之外,别加美号也。)

  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以为差降。古分土而无分民,自汉始分民,而诸王国皆连城数十,逾於古制。其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有赐特进者,其位在三公下。其次,列侯有功德,天子命为诸侯者,谓之朝侯,其位次九卿下。皆平冕文衣,侍祠郊庙。其称侍祠侯者,但侍祠而无朝位。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国,或以肺腑宿亲若公主子孙或奉先侯坟墓在京师者,亦随时见会,谓之猥诸侯。

  凡诸侯王,皆金玺盭绶,(古者印玺通名,今则尊卑有别。汉旧仪云:“诸侯王金印,黄金驼驼纽,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某侯之印,紫绶。”)掌治其国。王常冠远游冠,绶五采而多朱。自称曰寡人,教曰令。凡诸侯王官,其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汉朝。汉朝惟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及七国作乱之后,景帝惩之,遂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治之,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之名,(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王国如故,员职皆不得自置。又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於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千户置家丞,不欲者听之。作左官之律,附益之法。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大司空何武奏罢内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参职。是后中尉争权,与王相奏,常不和。)太傅但曰傅。(史记:“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少子,筑东苑方三百馀里,为複道,自宫连属於平台四十馀里。赐天子旌旗,千乘万骑,拟於天子,出跸入警。招延四方豪杰,山东游士莫不至焉。”又曰:“河閒献王,景帝子也。好儒学,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汉初,论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有三人。(萧何为冠。)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凡列侯,金印紫绶,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

  凡皇帝之女为公主,皆列侯尚之。(周制,王姬下嫁於诸侯,以同姓诸侯主之。公者,诸侯之尊称,故谓之公主。后汉荀爽上疏曰:”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制夫,以卑临尊。悉宜改尚主之制,以称乾坤之性。”)

  王国有傅、(掌辅导王,初曰太傅,后除太字。史记曰:“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王堕马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相、(本统众官,后省内史,而相理民,如郡太守。史记曰:“曹参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理著黄老言,乃厚币请之。盖公曰:'治道贵清净,清净民自定。'参用其术,齐国安集。及入为汉相,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夫狱市者,所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也。'”又曰:“石庆为齐相,举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社也。”)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事。)郎中令、(秩千石,墨绶。)仆、(本曰太仆,改曰仆,墨绶。)文学、(宋志云:“前汉王国已置文学。”)大司农、卫士长、太仓长。(齐善医淳于意为之。)列侯国亦有相,(改所食国令长为之。汉初,诸侯王有丞相,兼有相国。按史记,周勃破燕王卢绾,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景帝省之。)馀略与王国同。公主有家令、门尉,其有赐重封者。(张晏曰:“重封,益禄也。”臣瓒曰“增封”。颜师古曰:“重封谓加二号耳。”)

  成帝鸿嘉三年,诏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秦本制,列侯乃得食邑。七大夫即公大夫。)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一户之内,皆不徭赋。)是岁,又令吏民得买爵,贾级千钱。(贾读曰价。)

  后汉爵亦二等。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其列侯,虽邓、寇元勋,所食不过四县,为侯国。旧制,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皆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馀以肺腑及公主子孙或奉坟墓,亦为猥诸侯。(汉官仪曰:“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故章帝启马太后曰:”汉典,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其功臣四姓为朝侯、侍祠侯,皆在卿校下。)明帝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曰四姓小侯。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礼记曰”庶方小侯”,亦其义也。)诸王封者,受茅土,归以立社。(胡广曰:“诸侯受封,皆受茅土,归立社稷。本朝为宫室,自有制度。至於列侯归国者,不受茅土,不立宫室,各随贫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宠。”)罪侯归国,不得臣吏民。(后汉书曰:“张安世自昭帝时封为富平侯,传国至八代孙吉,无嗣国除。经历篡乱,二百年閒,未尝谴黜,封者莫以为比。”)至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二十年,曹公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初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藩王。诸王女皆封乡、亭翁主,仪服同乡、亭侯。(汉诸王女亦谓之翁主。汉书谓齐厉王姊为纪翁主,以纪氏所生,因以为号。)章帝唯特封东平宪王苍、琅琊孝王京女为县公主。其后,汉安帝姊妹亦封为长公主,同之皇女。(蔡邕独断曰:“汉帝子女曰公主,仪比诸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於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永初元年,邓太后封清河孝王庆女十一人皆为乡公主,分食邑俸。)

  王国有傅、(如师,不臣,二千石。)相、(秩二千石。刁韪字子荣,为鲁相,行县,三老执辔,学官处士皆乘牛马随后。所顿亭传,辄讲经。袁忠为沛相,乘苇车,以清亮称。)内史、(如郡丞。)中尉、郎中令、(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仆、(主车马。)持书、(奉使至京都。)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郎中。其绍封削绌者,中尉、内史官属亦以率减。列侯国置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但纳租於侯,以户数为限。)其官随国大小为增减。食邑千户以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此家臣也,使理家事。)不满千户则不置家丞。旧置行人、洗马、门大夫等官,又悉省。诸公主各置家令一人。(东观书曰:“其主薨无子,置傅一人,守其家。”)

  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关外侯爵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自关内侯皆不食租,虚封爵。

  自魏始而有保、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中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诸杂署令、丞。公主有家令、仆、丞、行夜督邮。王太妃有家令、仆、丞。

  晋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晋令曰:“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中、关内外等侯之爵。”)唯安平郡公孚邑万户,制度如魏诸王。其馀县公,邑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大国侯,邑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邑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邑千户,地方五十里。大国子,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里。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

  武帝受禅之初,泰始元年,封建子弟为王二十馀人,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宫於京师。罢五等之制。公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初虽有封国,而王公皆在京都。

  咸宁三年,诏徙诸王公皆归国。(时杨珧、荀勖以齐王攸有时名,惧惠帝有后难,乃追故司空裴秀立封建之旨,遂诏王公悉令归国。)更制户邑,皆中尉领兵。其平原、汝南、琅琊、扶风、齐为大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其馀为小国,皆制所近县益满万户。又为郡公制度如小国王,亦中尉领兵。郡侯如不满五千户王,置一军,千一百人,亦中尉领之。於时唯特增鲁国公户邑,追进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祜为南城郡侯。又南宫王承、随王万各於泰始中封为县王,邑千户,至是改正县王增邑为三千户,制度如郡侯,亦置一军。自此非皇子不得为王,而诸王之支庶,皆皇家之近属至亲,亦各以土推恩受封。其大国、次国,始封王之支子为公,承封王之支子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为伯。小国五千户以上,始封王之支子为子,不满五千户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皆为男,非此皆不得封。其公之制度如五千户国,侯之制度如不满五千户国,亦置一军千人,中尉领之。伯子男以下各有差,而不置军。大国始封之孙罢下军,曾孙又罢上军,次国始封之孙亦罢下军。其馀皆以一军为常。大国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千人。其未之国者,大国置守士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既行,所增徙各如本奏。(既遣就国,而诸公皆恋京师,涕泣而去。及吴平后,齐王攸遂之国。)凡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始平之竹园,别都宫室园囿,皆不为属国。其仕在天朝者,与之国同,皆自选其文武官。(晋齐王攸国相上长史缺,典书令请求差选。攸下令曰:“官人叙才,皆朝廷之事,非国所宜裁也。其令自上请之。”又当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乃表租秩足自供,遂求绝之。)诸入作卿士而其世子年已壮者,皆遣莅国。其王公侯以下,茅社符玺,车旗命服,一如泰始故事。凡王,金印龟纽,练朱绶,远游三梁冠,绛纱朝服,佩山玄玉。(开国郡公、县公,金章皂朱绂绶,郡侯青朱绶,同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山玄玉。开国县侯、伯、子、男,金章朱墨绶,冠玉亦同。)

  初武帝践祚,封宣帝子伷为东莞郡王,始置二卿。

  侯以下置官属,随国大小无定制。诸侯并三分食一。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始置九分食一。(元帝以西阳王羡属尊,元会特为设床。明帝以羡皇室元老,特为之拜。成帝诏羡依安平献王孚故事,设床帐於殿上,帝亲迎拜。)王国有傅、(傅即师也,以景帝讳故曰傅。武帝初置,亦谓之师。山公启事曰:“王楙为燕王师。”)友、(武帝初置一人,盖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典书令丞、(掌国教令。职官录曰:”汉制本曰尚书,改为持书,国讳又改为典书。至晋武置典书令。”)文学、(一人。)郎中令、中尉、大农、(此为三卿。)左右常侍、(大国各二人,次国各一人,掌赞相献替。)内史、(改太守为内史。又晋书曰:“改国相为内史。”)将军、(大国上中下军三将军,次国上下二军,将军各一人,小国上军而已。)典祠、典卫、学官令、治书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谒者、中大夫、舍人、典府等。其后省相及仆,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初,晋文帝辅魏政,阮籍常言於帝曰:“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即拜为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通,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公侯以下国官属递减。(晋书曰:“诏以寿光公郑冲及朗陵公何曾国皆置郎中令。”又曰:“元帝初渡江即晋王位,诸参军、奉车都尉、掾属者百馀人,时人谓之百六掾。”)

  宋氏一用晋制,唯大小国皆有三军。自明帝以后,皇子、皇弟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小号将军为大郡边守置佐吏者,又不置长史,馀则同矣。凡王子为侯者,食邑皆千户。诸王世子皆金印紫绶,进贤两梁冠,佩山玄玉。

  初,江夏王义恭为孝武所忌,忧惧,故奏革诸侯厅事,不得南向坐;国官正冬不得跣登国殿及夹侍;障扇不得雉尾;剑不得鹿卢形;诞马不得过二;诸侯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夹毂,不在其限。)刀不得过银铜为饰;诸王子继体为王者,婚葬吉凶,悉依诸国公侯之礼,不得同皇弟、皇子;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之王妃及封侯者夫人,并不得卤簿。诏可。

  王国有师,(改傅为之。)自内史、相、记室以下,官多与晋同。(孔觊字思远,为江夏内史,好酒多醉,而明晓政事。咸曰:“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又有辞记室参军笺曰:“记室之要,须通才敏思、性情纶密者为之。”)

  凡郡县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去任便止。孝武孝建中,始革此制,不得追敬,不得称臣,止宜云下官而已。(刘邕嗣封南康侯,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国相,素轻邕,后俱元会,邕性嗜酒,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劝一杯酒乎?”歆之效孙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公主有傅、令,傅、令不得朱服。(不得朱服,亦江夏王所奏。)

  齐封爵史阙。(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自永明末,京邑士人盛为文章谈议,皆凑於西邸。)王国有师、(王琨为武陵王师,时王俭为宰相,属琨用东海迎吏。琨谓信人曰:“语郎,三台五省皆是郎用人。外方小郡,当乞寒贱,省官何容复夺之。”遂不果其事。)谘议、(张岱字景山,历临海、章郡、晋安三王府谘议。三王行事,事举而情得。)文学等官。(齐永明元年,竟陵王子良表置文学官。)公侯置郎中令一人卿,馀与晋、宋同。

  梁封爵亦如晋宋之制。诸王皆假金兽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诸金侯皆假铜兽符、竹使符,第一至第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铁锡及竹园、别都、宫室、园圃皆不以属国。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自称皆曰寡人。相以下公文上事,皆诣典书。世子主国,其文书表疏仪式如臣,而不称臣。文书下群官,皆言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上於天朝皆称陪臣,有所陈皆曰上疏。其公文曰言事。(梁南平元襄王伟,好学重士,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齐世有清溪宫,改为芳林苑,赐伟为宅,穿筑种植,与宾客游其中,梁世藩邸之盛无过。)

  五等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比二千石,班次之。

  王国置傅、相、(公以下则台各为选置之,皆掌知百姓事。)郎中令、将军、常侍、典书令、典卫长。(伯、子无典卫。)典祠以下,自选备上。诸官多同前代。若王加将军开府,则置长史、司马及记室、掾属、祭酒、主簿、录事等官属。(张绾字孝卿,自中军宣城王长史徙御史中丞。武帝使宣旨曰:“为国之急,唯在执宪直绳,用人本不限升降。晋宋代周闵、蔡廓并以侍中为之,卿勿疑是左迁。”时宣城王府资重,故有此旨。)嗣王则唯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藩王则无常侍,制与后汉同。

  陈置九等,公主有家令之制。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鄱阳王之封也,遣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太宰告於太庙、五岳,尚书王质持节兼太宰告於太社。

  凡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将军方得有佐吏,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子,冢嫡者封王,依诸王起家,馀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代子,起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版法曹,虽高半阶,资级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版行参军。此外有扬州主簿、太学博士、国常侍、奉朝请、嗣王行参军,并起家官,未合发诏。)

  皇弟、皇子府置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友、掾属、记室等官。其嗣王、藩王府,则递减之。王国置郎中令、将军、常侍、典祠令、舍人等官。其嗣王、藩王,则递减其员。(诸王公参佐等官,仍为清浊,或为选司补用,亦有府牒拜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随意。在府之日,唯宾游宴赏,时复循参,更无馀事。若随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预催督。若其驱使,便有职务。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惟利是求,暴物乱政,皆此之类。)

  后魏道武皇始元年,始封五等。至天赐元年,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之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皇族及始藩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百有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其后复加伯男焉。

  孝文太和十八年诏:“凡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旧制,诸镇将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贡献而得假爵者,皆得世袭。延兴二年,诏革此类,不得世袭。又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并袭军号。后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凡公主皆嫁於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后魏道武帝因见汉书娄敬说高帝,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良久,故立此制。又江阳王女卒,灵太后诏赠乡主。)

  诸王侯亦各有师、友、文学、侍郎、掾属、舍人等官。(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乃取任城王隶户为之,深为孝文所责。)公主有家令丞。(高平公主薨,欲使公主家令居庐制服。太常博士常景曰:“妇人无专国之理。妇人为君,男子为臣,古礼所不载,则家令不得纯臣,公主不得为正君,明矣。”乃寝。)

  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一。王置师一人,馀官大抵与晋、宋、梁制不异。公主则置家令、丞等官。

  后周制封爵,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者,皆加开国。授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者,并加使持节大都督。皇弟、皇子置友及学士等员外,馀吏阙闻。

  隋开皇中,制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樊子盖进爵封为济公,言其公济天下,特为立名,无此郡国。)至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馀并废之。

  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及大长公主、长公主皆置官属。亲王置师、友、文学、长史、司马、谘议掾、主簿、录事、功曹、记室、户仓兵骑法士等曹参军、东西阁祭酒参军事、典签等员。嗣王则无师、友。(诸王公以下置官属,各递减。)炀帝更名王府参军为诸司书佐,属参军则直以属为名,改国令为家令,馀以国为名者皆去之。

  诸公主各置家令、丞、主簿、谒者、舍人等员,郡主唯无主簿。

  大唐高祖初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从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数十人,皆封为郡王。

  太宗即位,问侍臣曰:“遍封宗子,於天下便乎?”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对曰:“不便。历观往古封王者,今日最多。两汉以降,惟封帝子及亲兄弟。若宗室疏远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汉之贾、泽,并不得滥叨名器,所以别亲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命既崇,多给力役,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至公驭物之道也。”太宗然之,曰:“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於是率以属疏降爵,惟有功者数人得王,馀并封县公。

  贞观二年十二月,太宗谓公卿,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尚书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对曰:“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参建藩屏,年逾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始议列土之制。

  礼部侍郎李百药上议,大略曰:“自古皇王君临宇内,莫不受命上玄,飞名帝箓,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魏武携养之资,汉高徒役之贱,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狱讼不归,菁华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勋、重华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必在天时,政或盛衰,有关人事。宗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虽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犹在,斯则龟鼎之祚已悬定於杳冥也。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也。谓琢琱成朴,以质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礼云毕,然后定疆理之制,议山河之赏,未为晚焉。”

  中书侍郎颜师古又论,大略曰:“臣愚以为当今之要,莫如量其远近,分置王国,均其户邑,强弱相济,画野分疆,不得过大,閒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永无倾夺。使各守其境而不能为非,协力同心则足扶京室。”

  特进魏徵又议,大略曰:“自隋氏乱离,百殃俱起,黎元涂炭,十不存一。始蒙圣帝,敷至仁以流玄泽,沐春风而霑夏雨。一朝弃之为诸侯之隶,众心未定,或致逃亡。其未可一也。既立诸侯,当建社庙,礼乐文物,仪卫左右,顿阙则理必不安,粗修则事有未暇。其未可二也。大夫卿士,咸资禄俸,薄赋则官府困穷,厚敛则人不堪命。其未可三也。王畿千里,征税不多,至於贡赋所资,在侯甸之外。今并分为国邑,京师府藏必虚,诸侯朝宗,无所取给。其未可四也。今燕秦赵代,俱带蕃夷,黠羌旅拒,匈奴未灭,追兵内地,远赴边庭,不堪其劳,将有他变,难安易动,悔或不追。其不可五也。”

  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笺,太略如李百药,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虽其翰翮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代者,良得斯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天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十一年六月,诏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为诸州都督、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非有大故,无或黜免。其后并不愿行,乃止。后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龙朔二年制,诸王子嫡者封郡王,任职从四品下叙。其众子封郡公,从五品上叙。贞观中,王珪奏曰:“三品以上遇亲王於涂,皆降乘,违法申敬,有乖仪准。”太宗曰:“卿皆自尊而卑吾子乎?”魏徵曰:”自古迄今,亲王班次三公之下。今三品皆天子列卿及八座之长,为王降乘,非王所宜当也。”诏从之。)亲王府各置官属,(凡府官、国官,王未出阁则皆不置。)领亲事帐内二府及国官。太子男封郡王,其庶姓卿士功业特盛者,亦封郡王。(自至德元年至大历三年,封异姓为王者,凡百一十二人。)其次封国公,其次有郡县开国公侯伯子男之号,亦九等,并无官土。其加实封者,则食其封。分食诸郡,以租调给。(自武德至天宝,实封者百馀家。自至德二年至大历三年,食实封者二百六十五家,凡食四万四千八百六十户。)

  十六年制,王府官以四考为限。(高宗时滕王元婴、江王元祥、蒋王惲、虢王凤,俱以贪暴为吏人所患,有授其府官者,皆比岭外荒裔,为之语曰:“宁向儋、崖、象、白,不事江、滕、蒋、虢。”)

  嗣圣二年,初置公府官员。

  武太后天授二年,又置皇孙官员。皇姑为大长公主,(后亦谓之长长公主。)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封国,视正一品。(常乐长公主者,高祖之女,寿州刺史赵瑰妻也。武太后初临朝,越王贞欲举事,瑰遣使许以兵应之。公主谓其使曰:“为我报越王,与其进不与其退。汝郡王傥男子也,当不黜至今不动。”及贞败,主亦遇害也。)太子女为郡主,封郡,视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封县,视正二品。凡诸王及公主,皆以亲为尊。皇之昆弟妹先拜於皇子,上书称启。

  神龙初,下诏革之。二年闰正月敕:“公主府设官属。镇国太平公主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唯不置长史,馀并同亲王。宜城、新都、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员减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马。”

  至景龙四年六月,停公主府,依旧邑司。(时安乐公主,中宗女,恃宠骄恣,欲皇后临朝,冀得自立为皇太女,遂同谋鸩弑,既诛,废为庶人。)

  唐隆元年六月敕:“公主置府,近有敕总停。其太平公主有崇保社稷功,其镇国太平公主府,即宜依旧。”(酸枣县尉袁楚客奏记於中书令魏元忠曰:“女在内,男在外,男女有别,刚柔分矣,中外斯隔,阴阳著矣,岂可相滥哉!然而幕府者,丈夫之职,非妇人之事。今诸公主并开建府僚,崇置官秩,若以女家处男职,所谓长阴而抑阳也,而望阴阳不愆,风雨无爽,其可乎?窃谓非致远之计,乖久安之策。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此之谓也。君侯不正,谁正之哉!”)

  开元四年三月制,诸封国自始封至曾孙者,其封户三分减一。

  十年,加永穆公主封千户。(初永穆等各封五百户,左右以为太薄。上曰:“夫百姓租赋者,非吾有也。斯皆宗庙社稷苍生是为尔。边隅战士出万死不顾一生,所赏赐才不过一二十匹。此辈何功於人,顿食厚封,约之使知俭啬,不亦可乎!”左右以长公主皆二千户,请与比。上曰:”吾尝读后汉书,见明帝曰'朕子不敢望先帝子',车服下之。吾未尝不废卷叹息。如何欲令此辈望长公主乎?”左右不敢复言。至是公主等车服不给,故加焉。自后公主皆封千户,遂成其例。)凡诸王及公主以下所食封邑,皆以课户充。州县与国官、邑官,共执文帐,准其户数,收其租调,均为三分,其一入官,其二入国。公所食邑则全给焉。

  二十年五月敕:“诸食邑实封,并以三丁为限,不须一分入官。其物仍令封随庸调送入京。”

  亲王府置傅一人,(师范辅导,参议可否。初置王师,景云二年改为傅。)谘议参军一人,(匡正幕府,谘谋庶事。)友一人,(陪随左右,拾遗补缺。)文学二人,(修撰文章,雠校经史。)东西阁祭酒各一人,(接引宾客。)长史、司马各一人,(通判。)掾一人,(通判功、仓、户三曹。)属一人,(通判兵、骑、法、士四曹。)主簿一人,(覆省教命。)史二人,记室参军二人,(掌表启书疏,宣行教命。)录事参军一人,(受事句检。)录事一人,功曹、仓曹、户曹、兵曹、骑曹、法曹、士曹等参军各一人,(各有所主。)参军二人,行参军四人,(掌出使及杂检校。)典签二人。(宣传教命。)亲事府置典军、副典军各二人,(掌守卫陪从。)执仗亲事、(执弓刀卫从。)执乘亲事各十六人,(供进骑乘。)亲事三百三十三人。帐内府置典军、副典军各二人,(掌仪卫陪从,兼知鞍马等。)帐内六百六十七人。亲王国(施行公文准等署式。嗣王以下府准此。)国令一人,大农二人,(通判国司。)尉二人,(分判。)丞一人,(监印句稽。)小吏有差。若府主薨,则诸府佐视事帐内,过葬追退。(虽无妻子,亦准此。)其国官听终丧。(若有袭爵者,听其回事。)诸公主邑司有家令、丞、录事各一人。(并隶宗正寺,出降者不置。)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