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职官七

  诸卿上

  总论诸卿(少卿附)

  夏制九卿,(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周皆然。)殷亦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之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三代诸卿虽名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说在历代官制篇。)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尚书令陈忠常欲褒崇大臣,故奏建此礼。)魏九卿与汉同。(九卿名数与汉同。)晋以太常等九卿(即汉九卿。)兼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太康四年,增九卿礼秩。(元帝以贺循为太常,而散骑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唯拜太常而已。)宋、齐及梁初,皆因旧制。(宋卿、尹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卫尉则武冠。晋服制以九卿皆文冠,乃进贤两梁冠,非旧也。)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后魏又以太常、光禄勋、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各有少卿。(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掌同大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晋荀勖曰:”九寺可并於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寺久矣。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隋九寺与北齐同,(自昔三代以上,分置六卿,比周百事。至秦及汉,虽事不师古,犹制度未繁。后汉有三公九卿,而尚书之任,又益重矣。魏晋以降,职制日增。后周依周礼置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习已久,不能革其视听。故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官职重设,庶务烦滞,加六尚书似周之六卿,又更别立寺、监,则户部与太府分地官司徒职事,礼部与太常分春官宗伯职事,刑部与大理分秋官司寇职事,工部与将作分冬官司空职事。自馀百司之任,多类於斯,欲求理要,实在简省。)炀帝降光禄以下八寺卿阶品於太常,而少卿各加置二人。(始开皇中,诸司署唯典掌受纳,至炀帝,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同判,丞唯知勾检。令阙,丞判。)大唐九寺与北齐同,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丞以下有差。龙朔二年,改九寺之名,凡卿皆加正,(若太常卿为奉常正卿,他皆如此。)后各复旧。

  太常卿

  (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礼郎 协律郎 两京郊社署 太乐署 鼓吹署 太医署太卜署 廪牺署 汾祠署 太公庙署)

  今太常者,亦唐虞伯夷为秩宗兼夔典乐之任也。周时曰宗伯,为春官,掌邦礼。秦改曰奉常,汉初曰太常,欲令国家盛大常存,故称太常。(颜师古曰:“太常者,王之旌也,画日月焉。王者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后改为太,尊大之义也。”)惠帝更名奉常,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惠帝时,叔孙通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定汉仪法,皆叔孙通所著论也。又任越为太常,坐太庙酒酸免。孔臧为太常,坐南陵桥坏免。王莽改太常卿为秩宗。)后汉秩与汉同。每祭祀,前奏其礼仪;及行事,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助祭则平冕七旒。汉旧常以列侯忠敬孝慎者居之;后汉不必侯也。旧制陵县悉属,岁举孝廉,后汉则否。(后汉周泽为太常,清絜脩行,卧疾斋宫,其妻窥问所苦,泽怒,以妻干斋禁,收送狱。时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得作事复低迷。”又桓荣及子郁皆为太常。初,荣受学章句,减其烦辞,后郁又删定,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又刘恺为太常卿,论议常引大义,诸儒为之语曰:“难经忼忼刘太常。”忼,呼郎切。)建安中为奉常。魏黄初元年改为太常。魏晋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魏夏侯玄为太常,多所注改。晋王祥为太常,高贵乡公命为三老。又郑默字思元,为太常。山涛欲举一亲为博士,见默,语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言。”柔而能整也。又蔡谟字道明,拜太常。咸康四年,临轩,门下奏”非祭祀宴飨则无设乐”。奏宜金石,帝纳焉。临轩作乐自此始。)宋、齐皆有之,旧用列曹尚书好迁选曹尚书领护。梁视金紫光禄大夫。陈因之。后魏为上卿,兼置少卿官。(周礼有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即其任。)北齐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后周建六官,置大宗伯卿一人,(掌邦礼,以佐皇帝和邦国。)是为春官。隋曰太常,与北齐同。炀帝加置少卿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太常为奉常,(少卿及丞,随寺名改。光禄以下诸寺准此。)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太常为司礼,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礼仪祭祀,总判寺事;少卿二人,通判。(馀寺少卿职并同。太常少卿本一员,神龙中加一员。)领丞一人,主簿二人,博士四人,太祝三人,奉礼郎、协律郎各二人,斋郎五百五十二人。(其馀小吏各有差。)郊社、太公庙、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有令。(其郊社及太公庙,两京皆有。)

  丞:秦置一人,汉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凡诸丞,皆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举庙中非法。皆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职官要录曰:“晋宋九卿丞皆进贤一梁冠,介帻皂衣,铜印黄绶。齐、梁墨绶。”)历代皆有。(汉谷永字子云,为太常丞,数上疏言得失。又韦弘为太常丞,父贤以弘当嗣,太常职掌陵庙,烦剧多过,饬弘自免。怀嫌,不去官。及贤疾笃,弘坐庙事系狱。)梁旧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天监七年,改视尚书郎。陈因之。后魏、北齐亦有之。隋有二人,大唐因之,分判寺事。(馀寺丞职并同。)

  主簿:汉有之,(汉卤簿之制,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魏晋亦有焉。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陈因之。北齐有功曹、五官主簿二人,(历代诸主簿多,说在列卿篇。)大唐置二人,掌付事句稽、省署抄目、监印、给纸笔等事。(馀寺主簿并同职。)

  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晋因之,掌引导乘舆。王公以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秦有博士数十人。两汉太常属官皆有博士,掌以五经教子弟,则今国子博士是也。说在本篇。)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於询度。历代皆有。隋有四人。大唐因之。甚为清选,资位与补阙同,掌撰五礼仪注,导引乘舆,赞相祭祀,定诔谥及守祧庙,开闭埳室及祥瑞之事。(中宗将为韦后父酆王陵庙各置五品令,太常博士杨孚曰:”兴宁、永康陵尚置七品令,酆王不可比逾先帝。”又敕武氏崇恩庙斋郎以五品子充,孚曰:“太庙斋郎尚取七品以下子,武氏不宜取五品也。”上曰:”太庙可准崇恩置。”孚曰:“崇恩为太庙之臣,太庙为崇恩之君。以臣准君,犹为僣逆;以君准臣,奈天下何!”事皆寝。)

  太祝:殷官,与太宰等官为六太。周官,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辞,以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后汉亦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因之。后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太祝八人。大唐初有七人,后增为九人,开元二十三年减置三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

  奉礼郎:汉大鸿胪有理礼郎四十七人,晋理礼郎四人,属大行令。后魏理礼郎四人,北齐有奉礼郎三十人,属鸿胪寺之司仪署。后周有理礼中士、下士各一人。隋有奉礼郎十六人,属太常寺,炀帝减置六人。大唐初有理礼郎四员,掌设板位,执仪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庙讳改为奉礼郎。开元二十三年减二员。(奉礼本名理礼,国家撰五代史志,至永徽七年乃成,於时此官已改,故隋书百官志谓北齐及隋理礼皆为奉礼。奉礼之名虽见於前史,其改始自永徽。)

  协律郎:汉曰协律都尉,李延年为之。(武帝以李延年善新声,故为此官。)后汉亦有之,魏杜夔亦为之。(魏武平荆州,初得杜夔,知音识旧乐,故为此官。)晋改为协律校尉。后魏有协律郎,又有协律中郎。北齐及隋协律郎皆二人。大唐因之。掌举麾节乐,调和律吕,监试乐人典课。

  两京郊社署:周官有典祀,掌以时祭祀。秦汉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景帝改为祠祀,武帝更曰庙祀。后汉祠祀属少府。魏晋有太祝令、丞。宋曰明堂令、丞,掌祀五帝之事。齐有太祝及明堂二令,梁有明堂、太社二令,并属太常。北齐太庙令兼领郊祀、崇虚二丞。(郊祀掌五郊群神,崇虚掌五岳四渎神。)后周有司郊上士、中士,司社中士、下士。隋太常寺置郊社署,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郊社、明堂、祠祀、祈祷及茅土、衣冠等事。

  太乐署:周官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亦谓之乐尹,以乐舞教国子。(左传楚锺建为乐尹,即大司乐也。)秦汉奉常属官有太乐令及丞,又少府属官并有乐府令、丞。后汉永平三年,改太乐为大予乐令,掌伎乐人,凡国祭飨,掌诸奏乐。(卢植礼注云:”大予令如古大胥。汉太乐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颜色和顺,身体循理者,以为舞人。”)魏复曰太乐令、丞,晋亦有之。齐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齐太乐及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勋。置主簿、户曹,六品保举。)梁、陈因之。后魏置太乐博士。北齐曰太乐令、丞。后周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后改为乐部,有上士、中士。隋有太乐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习音乐、乐人簿籍。

  鼓吹署:周礼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后汉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属少府。晋置鼓吹令、丞,属太常。元帝省太乐并鼓吹,哀帝复省鼓吹而存太乐。梁有鼓吹令、丞,又有清商署。北齐鼓吹令、丞及清商部并属太常。隋有鼓吹、清商二令、丞,至炀帝,罢清商署。大唐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所掌颇与太乐同。

  太医署:周官有医师上士、下士,掌医之政令。秦、两汉有太医令、丞,亦主医药,属少府。(后汉又有药丞,有医工长。)魏因之。晋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而属宗正;过江省宗正,而属门下省。宋、齐隶侍中,梁、陈因之。后魏有太医博士、助教。北齐又曰太医令、丞。后周太医下大夫。隋太医署令二人。大唐因之。主医药,凡领医、针灸、按摩、祝禁,各有博士。(武德中,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染此。许胤宗每疗皆愈。或谓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答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有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然后识。病之於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立即可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意度,多用药味。譬之於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既不可言,故无著述。”甄权,贞观中百馀岁,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其弟立言,亦达医术,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太卜署:殷官太卜为六太。周官太卜掌三兆之法。秦汉有太卜令,后汉并於太史,自后无闻。后魏有太卜博士。北齐有太卜局丞。后周有太卜大夫、小卜上士、龟占中士。隋曰太卜,令、丞二人。大唐因之。

  廪牺署:周礼有牧人,掌牧六牲,以供祭祀。秦汉内史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并掌牺牲雁鹜,后属大司农。后汉河南尹属官有廪牺丞。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有之。大唐令、丞各一人,掌牺牲、粢盛之事。

  汾祠署、齐太公庙署,并有令、丞各一人,大唐开元中置。

  光禄卿(丞 主簿 太官署 珍羞署 良酝署 掌醢署)

  秦有郎中令,(主郎内诸官,故曰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汉因之。(石建为郎中令,奏事,事已下,建省读,惊曰:“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不足一,获谴死矣!”其谨慎如此。)至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应劭曰:“光,明也;禄,爵也;勋,功也。”如淳曰:“勋之言阍也。阍,古主门之官。光禄主宫门故也。”张安世为光禄勋,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覆水也?”郎有淫官婢,婢兄自言,安世曰:”奴以恚怒,诬污衣冠。”告署挝奴,其隐人过失如此。王莽改光禄勋为司中。)后汉曰光禄勋,所掌同,典三署郎更直执戟宿卫,考其德行而进退之。(汉东京三署郎有德应四科者,岁举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罢省,光禄勋犹依旧举四行衣冠子弟以充之。)郊祀之事,掌三献。光禄勋居禁中。(如宋之殿中御史。)有狱在殿门外,谓之光禄外部。两汉自光禄、太中、中散、谏议等大夫,及谒者仆射、羽林郎、郎中、侍郎,五官、武贲、左右等中郎将,奉车、驸马二都尉,车、户、骑三将,(如淳曰:“主车曰车郎,主户卫曰户郎。”)并属光禄勋。(后汉张湛字子孝,拜光禄勋。光武临朝,或有惰容,湛辄陈谏其失。常乘白马,上后见湛,辄曰:“白马生且复谏矣。”又杜林字伯山,为光禄勋,内供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士以此高而慕附。又荀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册拜司空。)建安末,复改光禄勋为郎中令。魏黄初元年,复为光禄勋。东晋哀帝兴宁二年,省光禄勋,并司徒。孝武宁康元年,复置。自魏晋以后,无复三署郎,而光禄不复居禁中,唯外官朝会,则以名到焉。二台奏劾,则符光禄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入殿省,光禄主殿门故也。)其宫殿门户,至宋文犹属焉。梁除勋字,谓之光禄卿。卿旧视列曹尚书,天监中,视中庶子,职与汉同。后魏又置少卿。北齐曰光禄寺,置卿、少卿,兼掌诸膳食、帐幕。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光禄寺入司农,十二年复置。初有卿及少卿各一人,炀帝加置二少卿。(虽取汉代旧名,而其职则别。)大唐龙朔二年,改光禄寺为司宰寺,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为司膳,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终献行事;少卿二人,领太官、珍羞、良酝、掌醢等四署,署各有令、丞。

  丞:汉二人,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一人。魏晋因之,铜印黄绶。梁、陈视员外郎。(其员外,说在通直散骑常侍郎中。)后魏、北齐并有之。隋有三人。大唐置二人。

  主簿:汉置。晋、宋、齐、梁、陈并有之。北齐曰功曹、五官主簿。隋二人。大唐因之。

  太官署令、丞:於周官为膳夫、庖人、外饔中士、下士,盖其任也。秦为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桓帝延熹元年,使太官令得补二千石。魏亦属少府。晋属光禄勋。宋、齐属侍中。梁门下省领太官,陈因之。后魏分太官为尚食、中尚食,知御膳,隶门下省;而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因之。后周有典庖中士、内膳中士。隋如北齐。大唐因之,各一人。

  珍羞署令、丞:於周官有笾人,(掌四笾之实。)盖其任也。后汉少府属官有甘丞,主膳具。晋太官令有餳官、果官吏各二人,自后无闻。北齐餚藏令属光禄寺。后周有餚藏中士、下士。隋如北齐。大唐因之。长安中改为珍羞,神龙初复旧,开元初又改之,有令、丞各一人。

  良酝署令、丞:於周官有酒正中士、下士,掌酒之政令。后汉汤官丞主酒,属少府。晋有酒丞一人。齐食官局有酒吏。梁曰酒库丞。北齐有清漳令、丞,主酒。后周如古周之制。隋曰良酝署,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

  掌醢署令、丞:於周官有醢人,掌四豆之实。自后无闻。至齐,诸公府有酿食典军二人。后周有掌醢中士、下士。隋曰掌醢署,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

  卫尉卿

  (丞 主簿 武库署 武器署 守宫署 公车司马令左右都候)

  卫尉,秦官,掌门卫屯兵。汉因之。(汉旧仪曰:“卫尉寺在宫内。”胡广云:“主宫阙之内卫士,於周垣下为区卢。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又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其职略同,而不常置。(颜师古曰:“各随所掌之宫,以为官名。”)后汉有卫尉卿一人,职与汉同。晋银章青绶,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掌冶铸,领冶令三十九。(户五千三百五十。冶在江北;而江南唯有梅根及冶塘二冶,皆属扬州,不属卫尉。)晋江左不置卫尉。宋孝武复置。南齐掌宫城管钥。(后汉张衡西京赋曰:“卫尉八屯,警夜巡昼。”南齐宫城诸卻敌楼上本施鼓,持夜者以应更唱,高帝以鼓多惊眠,遂改以铁磬。)梁卫尉卿位视侍中,职与汉同。卿每月、丞每旬行宫徼,纠察不法。陈因之。后魏亦有之。北齐为卫尉寺,有卿及少卿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卫尉寺,入太常及尚书省。十三年复置,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而以监门卫掌宫门屯兵。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卫尉为司卫,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又改为司卫,神龙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初,少卿一人,太极元年加一人。)领武库、武器、守宫三署,署各有令。

  丞:秦汉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一人,魏晋并同。宋孝武增置一人。梁亦有之,后魏、北齐并有。隋因之。大唐置二人。

  主簿一人,汉卫尉驾四马,主簿前车以乘。晋有卫尉主簿二人,宋齐梁陈因之。北齐、隋亦有二人。大唐因之。

  武库令、丞:於周官司甲、司弓矢等下大夫,司戈盾等中士、下士,盖其任也。两汉曰武库令,属执金吾。后汉又有考工令、丞,属太仆,主造兵器,成,付武库令。魏晋因之,晋后属卫尉。宋齐武库令丞属尚书库部,梁陈属卫尉卿。北齐亦有。后周如周官。隋如北齐。大唐因之,各一人。天宝六年四月,敕改仪制令,庙社门、宫门每门各二十戟;东宫每门各十八戟;一品门十六戟;嗣王、郡王若上柱国带职事二品、散官光禄大夫以上、镇国大将军以上各同职事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上柱国带职事三品、上护军带职事二品若中都督、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诸州,门各十戟:并官给。贞元五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应请列戟官,准仪制令,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并勋官上柱国、柱国等带职事三品以上,并许列戟。准天宝六载四月敕文:'加散官光禄大夫、镇国大将军以上,各同职事品。'近日,散、试官便带高阶者众,恐须商量者。伏请准旧制令本文,取带三品以上正员职事为定。”敕旨依。

  武器署令、丞:隋行台尚书省有武器监令。大唐永徽中,始置各一人,掌祭祀及朝会、巡幸及公卿婚葬卤簿之事。

  守宫署:汉有守宫令、丞,掌御纸笔墨及诸财用并封泥之事,属少府。晋及北齐属光禄勋,北齐守宫令掌张设之事。梁陈属大匠卿。隋属卫尉寺。大唐置令一人,掌诸铺设帐幕、毡褥、床荐、几席之事。(广德二年二月赦文:”京兆府诸司诸使幕士丁匠总八万四千五百人数内,宜月支二千九百四十四人,仍令河东、关内诸州府据户口分配,不得偏出京兆府,馀八万一千一百一十四人并停。”)

  公车司马令:秦属卫尉,汉因之,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章、四方贡献及阙下凡所徵召公车者,皆总领之。(汉张释之为公车令,时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遂劾其不敬。文帝免冠谢太后,太后诏赦之,然后得入。)后汉有丞二人,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兵禁,戒非常。(胡广曰:”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武,交节戟以遮误出入也。”)晋江左以来,直曰公车令。宋以后属侍中。隋有公车署,置令、丞。大唐无。

  左、右都候:(周礼司寤氏有夜士。干宝注曰:“今都候之属。”)后汉各一人,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宫中诸有劾奏罪,左都候执戟戏车缚送付诏狱,在官大小各付所属。见尚书令、仆射、尚书,皆执板拜,见郎对揖。)属卫尉。后无。

  宗正卿(丞 主簿 崇玄署 诸陵署 太庙令)

  周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其亲疏。秦置宗正,掌亲属。汉因之,更以叙九族。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五年,又於郡国置宗师,以纠皇室亲族世氏,致教训焉,选有德义者为之。有冤失职者,宗师得因邮亭上书宗伯,请以闻。(为书付邮亭,令送至宗伯。)常以正月赐宗伯帛十疋。王莽并宗伯於秩宗。后汉曰宗正,卿一人,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皇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皇族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胡广曰:“宗正又岁一理诸王世谱,差叙秩第。”髡,口昆切。)两汉皆以皇族为之,不以他族。(楚元王子郢客、刘辟彊、刘德等迭为此官。又后汉书曰:“刘轶字君文,梁孝王之胤,为宗正,卒官,遂世掌焉。”)魏亦然。晋兼以庶姓。(山公启事曰:”羊祜忠笃宽厚,然不长理剧。宗正卿缺,不审可转作否。”)咸宁三年,又置宗师,以扶风王亮为之,使皇室戚属奉率德义,所有施行,必令诰之。(梁王肜亦为宗师。)东晋省之,属太常。(桓温奏省。)宋齐不置宗正。梁天监七年,复置之,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皇族为之。陈因之。后魏有宗正卿、少卿。北齐亦然。后周有宗师中大夫,(掌皇族,定世系,辨昭穆,训以孝悌。)属大冢宰。隋如北齐之制。大唐龙朔二年,改为司宗,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属,神龙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初,少卿一人,太极元年,加置一人。)掌皇族、外戚簿籍及邑司名帐,领崇玄署及诸陵太庙。开元二十五年制,宗正等寺官属皆以皇族为之。

  丞:汉亦用皇族,后汉一人。(后汉刘茂字子卫,为宗正丞。)历代皆有之,至隋有二人,大唐因之。

  主簿:梁置,陈、北齐、隋皆有,大唐因之,置一人。

  崇玄署:令一人。初,后魏天兴二年,置仙人博士,掌煮炼百药。北齐置昭玄等寺,掌诸佛教,有大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兼置功曹、主簿等员,以管诸州县沙门之法。后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法门之政。又置司玄中士、下士,掌道门之政。隋初,置崇玄署令、丞,至炀帝,改郡县佛寺为道场,置道场监一人;改观为玄坛,监一人。大唐复置崇玄署,初又每寺观各置监一人,属鸿胪,贞观中省。开元中,以崇玄署隶宗正寺,掌观及道士、女冠簿籍斋醮之事。

  诸陵署:汉有诸陵园寝官,属太常。(长陵令,秩二千石,为高祖陵也,故尊其秩。)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史记曰:“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后汉每陵园令各一人,掌按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校长,主戒盗贼。)晋宋皆曰令,而梁初为监,后亦改为令。梁以下皆有之。大唐每陵令、丞各一人,初属太常,开元二十五年,并属宗正寺。

  太庙令:汉有诸庙寝园令、长、丞。(宋志曰:“汉西京曰长,东京曰令。”)晋有太庙令。宋太庙令领斋郎二十四人。齐梁以下皆有。(后魏有太常斋郎。汉书曰:“田千秋为高庙寝郎。”)旧属太常,大唐开元二十五年二月敕:“宗庙所奉,尊敬之极,因以名署,情所未安,宜令礼官详择所宜奏闻。”至五月,太常少卿韦縚奏曰:“谨详经典,兼寻令式,宗庙享荐,皆主奉常,别置署司,事非稽古。其太庙署请废省,本司专奉其事。”许之。二十五年敕:“宗正设官,实司属籍。而陵寝崇敬,宗庙惟严,割隶太常,殊乖本系奉先之旨,深所未委。自今已后,诸庙置并隶宗正寺。”

  太仆卿

  (丞 主簿 乘黄署 典厩署 典牧署 车府署 诸牧监)

  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似今太仆之职。一云周穆王置太仆正,以伯冏为之,(冏,具永切。)掌舆马。秦因之,在周官则校人掌马,巾车掌车,及置太仆,兼其任也。汉初,夏侯婴常为之,(汉书曰:夏侯婴为沛公太仆,常奉车,自高帝至文帝,常为太仆。又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曰:“六马。”)领五监、(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各有长、丞。騊,徒刀切。駼,大胡切。)六厩,皆有令。(或曰,六厩谓未央、承华、騊駼、龙马、辂軨、大厩也,马皆万匹。武帝承文、景蓄积,海内殷富,厩马有四十万匹。时匈奴数寇边,遣卫青、霍去病发十万骑,并负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穷追,大破匈奴。汉马死者十馀万匹,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於是汉久不北击匈奴。数岁,灭两越。是时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王莽改太仆为太御。后汉太仆与汉同,亦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初,汉西京置六厩,东京约省,唯置一厩。赵岐字台卿,为太仆,持节安慰天下。祭肜字次孙,为太仆。帝过孔子讲堂,指子路室曰:“此太仆之室也,太仆,吾之御侮也。”)魏因之。晋初有之,银章青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领典牧、乘黄、骅骝、龙马等厩令。自元帝过江之后,或置或省。太仆既省,故骅骝厩为门下之职。(潘尼字正叔,为太仆,造乘舆箴。晋诸公赞云:“郭展为太仆,留心於养生,是以厩马充多,征吴得以济事。”)晋、宋以来,不常置,郊祀则权置太仆执辔,事毕则省。齐亦然。梁太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南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陈因之。后魏兼置少卿。(太武帝平统万赫连昌,定陇右秃发、沮渠等,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六畜滋息,马三百馀万匹,馲驼将半之,牛则无数。孝文帝迁洛阳之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於并州,渐南,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滋甚。)北齐太仆寺统骅骝、左右龙、左右牝、乘黄、车府署,卿及少卿各一人。后周如古周。隋如北齐,炀帝加署少卿一人。大唐龙朔二年,改太仆为司驭,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仆,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驭五辂。少卿本一员,景云元年加一员,领乘黄、典厩、典牧、车府等四署,署各有令。天下监牧置八使、五十六监。(贞观初,仅有牧牝三千匹,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十五年,始令太仆卿张万岁勾当群牧。至麟德四十年閒,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领六监,初置四十八监,跨兰、渭、秦、原四州之地,犹为隘狭,更析八监,布於河曲。其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仪凤三年,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牧监,方称使。尔后或戎狄外侵,或牧圉乖散,洎乎垂拱,潜耗太半。开元初,牧马二十四万匹,十三年,加至四十五万匹。初有牛三万五千头,是年,有五万头。初有羊十一万二千口,是年,有二十万六千口,盛於垂拱。)

  丞:秦汉有两人,后汉一人。(汉书:“张敞字子高,为太仆丞。”)魏晋因之。东晋或省或置。梁有丞,陈因之。后魏、北齐丞一人。隋三人,大唐因之。

  主簿:梁置一人,北齐亦一人。隋二人,大唐因之。

  乘黄署:后汉太仆有未央厩令。魏改为乘黄厩。乘黄,古之神马,因以为名。(乘黄亦名飞黄,背有角,日行万里。淮南子云:“天下有道,飞黄伏皂。”一云:神黄,兽名,龙翼马身,黄帝乘而仙。)晋以下因之。宋属太常,铜印墨绶,进贤二梁冠,绛朝服。历代皆有,悉掌乘舆。大唐令、丞各一人,掌乘舆车辂。

  典厩署:於周官有校人、圉师、趣马,掌十二闲之马。汉西京太仆有龙马长,东京有未央厩令,掌乘舆及宫中之马。魏为骅骝厩,晋有骅骝、龙马二厩。自宋以后,分骅骝厩属门下。梁太仆有龙厩及内外等厩,陈因之。北齐有骅骝、左右龙等署。后周有左右厩,各上士一人。隋如北齐。大唐改龙厩为典厩署,令二人,丞四人,掌在厩系饲马牛及杂畜事。

  典牧署:於周官牧师下士四人,掌牧马而颁之。秦汉边郡置六牧师令,(说在诸牧监篇。)魏晋以下因之。隋有典牧、牛羊等署,各置令、丞。大唐有乘黄等四署,令、丞各四人,掌外牧及造酥酪脯腊之事。

  车府署:秦有车府令,以赵高为之。历代皆有。汉魏属太仆,宋、齐以后属尚书驾部,北齐以下又属太仆。大唐置令、丞各一人,掌王公以下车辂。

  诸牧监:汉太仆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在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魏置牧官都尉,晋因之,自后无闻。北齐有左右牝牡、驼牛、羊等署令。后周曰典牝、典牡上士中士,又有典驼、典羊、典牛中士。隋曰典牧署、牛羊署令丞。大唐初因之,分曰牧监、置监、副监、丞、主簿。(武太后圣历二年正月,置控鹤府,监一员,从三品;丞一员,从六品;主簿一员,从七品;控鹤左右各二十员,从五品下。以张易之为控鹤监,统左控鹤,出入供奉。以麟台监张昌宗统右控鹤,内供奉。久视元年六月,改控鹤监为天骥府,其月二十五日,又改为奉宸大夫,前改为天骥者,宜内供奉。员半千以奉宸之职,古无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轻薄,非朝廷进德之选,上疏请罢之,由是忤旨。其年四月敕,奉宸令一员,从三品;奉宸侍郎一员,从四品上;奉宸大夫十员,左右各五品上;奉宸骖乘十员,左右各五品、从六品上;奉宸主簿一员,从七品上。凡二十四员,以应二十四气。控鹤、奉宸之名,历代不设,既以车马名职,遂附此篇。)

  大理卿(正 丞 主簿 狱丞 司直 评事 监)

  今大理者,亦舜摄帝位,皋繇作士,正五刑,周秋官之任。(韩诗外传曰:“晋文公使李离为大理,过听杀人,自拘於廷,遂伏剑死。君子曰忠与仁。”新序曰:“楚昭王时,石奢为理,有杀人者,奢追之,则其父也。奢曰:'以父成政,不孝;不行君法,非忠。'遂刎颈而死於廷。”又家语曰:”季羔为卫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乱,季羔逃,刖者守门,谓羔曰:'彼者缺。'羔曰:'君子不隧。'又曰:'此有室。'季羔入焉。既罢,羔问曰:'吾亲刖子之足,而逃我,何也?'刖者曰:'曩者,君理人以法令,先君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於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者用法,一思仁恕则树德,如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秦为廷尉,汉因之,掌刑辟,凡狱必质之朝廷,与众共之之义也。兵狱同制,故曰廷尉。(此应劭注也。颜师古曰:”廷,平也。理狱贵平,故以为号。”)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汉书云:张释之字季,为廷尉。文帝出,尝有人从渭桥下走,乘舆马惊,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其犯跸,当罚金。上怒,释之曰:”法者,所与天下公共也。且以其时而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今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乎?”后又有盗高庙座前玉环者,文帝欲族之,释之奏当弃市。上大怒,释之曰:”法如是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如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众皆呼为张廷尉。又张汤为廷尉,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理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疑事,必先为上分别其源,以扬主之明,言此自天子意,非由有司也。奏事有善则让曰:“监、掾、史某所为也。”亭者,平也,均也。又杜周为廷尉,而善伺上所欲。客有让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者著为律,后主所是者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三尺者,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又于定国为廷尉,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王莽时,改大理为作士矣。)后汉廷尉卿,凡郡国谳疑,(谳,质也。)皆处当以报。(傅贤为廷尉,每冬至断狱,迟回流涕。又盛吉为廷尉,每冬至节,罪囚当断,夜省坐状,其妻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向垂泪。又杨赐为廷尉,乃叹曰:”昔'三后成功,惟殷於民',而皋繇不与焉。”盖吝之也,遂以世非法家,固辞。汉官仪曰:“光武时有疑狱,见廷尉,曹史张禹所问辄对,处当详理,於是策免廷尉,以禹代之。虽越次而授,亦足以厉其臣节。”)皆以世家为之,而郭氏尤盛。(郭躬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於令。)建安中,复为大理。(锺繇以大理为相国。)魏黄初元年,改为廷尉。(锺毓字雉叔,为廷尉,听君父亡没,臣子得为理谤;及士为侯,其妻不复改嫁,毓所制也。)历代皆为廷尉。梁国初建,曰大理;天监元年,复改为廷尉。旧用黄门,后视秘书监。有正、监、平三人。元会,廷尉三官与建康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监东、西、中华门,手执方木,长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天监元年,诏建康狱依廷尉三官置正、监、平,革选士流,视给事中,以尚书郎出为之,冠服与廷尉三官同。)陈因之。后魏亦曰廷尉。北齐曰大理寺,置卿、少卿各一人。(北齐宋世轨为廷尉少卿,时大理正苏珍之亦以平幹知名,寺中为之语曰:”决定嫌疑苏珍之,视表见里宋世轨。”时人以为寺中二绝。卒官,廷尉、御史诸囚皆哭曰:”宋廷尉死,我等岂有生路!”)后周有刑部中大夫,掌五刑之法,附万人之罪,属大司寇,亦其任也。(今刑部侍郎之任。)隋初与北齐同,(文帝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卢思道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也。”)至炀帝,加置少卿二人。(赵绰为大理少卿,时有侍郎辛亶,常衣绯,俗云利官,文帝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令斩绰,绰解衣当斩。上使人问绰曰:”竟如何?”绰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良久释之。他日,又令斩二人,绰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置臣法司,欲误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绰曰:“臣冀撼天心,何论撼木!”上乃止。时薛胄为大理卿,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大唐龙朔二年,改大理为详刑,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刑,神龙元年复旧。卿一人,(咸亨三年十月,张文瓘兼大理卿,旬日决疑狱事四百条,莫不允当,皆无怨言。文瓘尝有疾,系囚相与斋祷,愿其视事。上元二年改官,大理诸囚一时恸哭。开元二十一年七月,大理卿袁仁敬暴卒,系囚闻之,皆恸哭,悲歌曰:“天不恤冤人兮,何夺我慈亲兮。有理无申兮,痛哉安许陈兮。”)掌鞫狱,定刑名,决诸疑谳。少卿二人,(永徽六年,初置少卿一人。神龙元年,又加一员。)正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

  正:秦置廷尉正,汉因之,后汉一人。(黄霸字次公。宣帝在民閒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理法平,诏为廷尉正。及夏侯胜非议,下廷尉狱,霸从胜受尚书。何敞六世祖比干,为廷尉正,而务仁恕。时张汤亦为廷尉,残酷,比干常与争之,所存者千数。)魏晋谓正、监、平为廷尉三官,(晋廷尉三官通视南台持书,旧尚书郎下迁。梁制,服獬豸冠,介帻皂衣,铜印墨绶。)其后皆有。(魏司马芝字子华,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理耳。”魏武从之。晋江统字应元,为廷尉正,作三刑议文。)隋开皇三年,增为四员,炀帝增为六员。大唐二人,通判寺事。龙朔二年,改为详刑大夫,咸亨初复旧。

  丞:自晋武咸宁中,曹志上表请廷尉置丞。宋、齐、梁并因之,后魏亦然。北齐曰大理,丞一人。隋初二人,至炀帝改为勾检官,增为十六人,分判狱事。大唐又曰丞,置六人。(杜景佺、徐有功并为司刑丞,与来俊臣、侯思止同制狱,人称之曰:“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

  主簿:自魏、晋、宋、齐、梁、陈皆有,大唐置二人。

  狱丞:晋有左右丞各一人,宋、齐因之,梁、陈置二人,后魏、北齐亦然。隋有狱掾八人。大唐曰丞,有四人。

  司直:后魏永安二年,置司直十人,(御史中尉高穆所奏置。)视五品,隶廷尉,位在正、监上,不署曹事,唯覆理御吏检劾事。(汉武已置司直,属丞相府,非此司直。)北齐、隋因之。隋初置十人,炀帝置十六人。大唐置六人。掌承制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狱,则参议之。

  评事:汉宣帝地节三年,初於廷尉置左、右平,员四人。(宣帝诏曰:“今遣廷吏与郡鞫狱,任轻禄薄,其为置正平,员四人,其务平之。”涿郡太守郑昌上言曰:“圣王立法明刑者,非以为理救衰乱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听,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就,奸吏无所弄法。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代衰听怠,则廷平将摇权而为乱首也。”宣帝始置左、右平,而三辅决录注云”何比干,汉武帝为廷尉右平”,谬矣。)后汉光武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冠法冠。魏晋以来,无左右而直谓之廷尉评。后魏、北齐及隋,廷尉评各一人,开皇三年,罢。至炀帝,乃置评事四十八人,掌与司直同,其后官废。大唐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议重法官,复奏置评事十员,掌出使推覆,后加二人,为十二员。

  监:秦置廷尉监。汉有左、右监,(邴吉字少卿,为廷尉监。)光武省右监,唯有左监一人。(后汉陈咸为监,执狱多恩,议人从轻。)魏晋以来无左右,而直云廷尉监。(晋起居注云:“廷尉监陆鸾上表,求增筑讯堂,图画先贤像,诏许之。”)隋开皇三年,罢大理监。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