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论文一

  文谱

  道光己丑八月,养疴寓园,日与族子孟开论古文节目,因次为篇。

  余尝以隐显、回互、激射说古文,然行文之法,又有奇偶、疾徐、垫拽、繁复、顺逆、集散。不明此六者,则于古人之文,无以测其意之所至。而第其诣之所极, 垫拽繁复者,回互之事;顺逆集散者,激射之事;奇偶疾徐,则行于垫拽繁复顺逆集散之中,而所以为回互激射者也,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是故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致为微妙。《尚书》“钦明文思”,一字 为偶,“安安”,叠字为偶,“允恭克让”二字为偶。偶势变而生三,奇意行而若一。“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语奇也,而意偶,“克明峻德”四字一句 奇,“以亲九族”十六字四句偶,“协和万邦”十字三句奇,而“万邦”与“九族”、“百姓”语偶,“时雍”与“黎民于变”意偶,是奇也而偶寓焉。“乃命羲和 ”节奇,“若天授时”隔句为偶,中六字纲目为偶,“分命”、“申命”四节,体全偶而词悉奇。“帝曰咨”节奇,“期三百”十七字参差为偶,“允釐”八字,颠 倒为偶而意皆奇,故双意必偶,“钦明”、“允恭”等句是也;单意可奇可偶,“光被”、“允釐”等句是也。虽文字之始基,实奇偶之极轨。批根为说,而其类 从,慧业所存,斯为隅举。

  次论气格,莫如疾徐。文之盛在沈郁,文之妙在顿宕,而沉郁顿宕之机,操于疾徐,此之不可不察也。《论语》 “觚不觚”句,疾也,“觚哉觚哉”句,徐也,“其然”句,徐也,“岂其然乎”句,疾也,此两句为疾徐也。《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节,疾也,“尧舜帅天 下以仁”节,徐也。《孟子》“王曰何以利吾国”节,徐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节,疾也,此两节为疾徐也。“天子适诸侯曰巡守”一百四十九字徐,“先王无流 连之乐”十六字疾,“国君进贤”一百二十二字徐,“故曰国人杀之”十七字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五节徐,“信能行此五者”一节疾,此通篇为疾徐也。有徐 而疾不为激,有疾而徐不为纡,夫是以峻缓交得,而调和奏肤也。

  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听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 故拽之使满。高则其落也峻,满则其发也疾。垫之法有上有下。《孟子》:“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知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又曰:“且以 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韩非》:“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劝,师长教之弗为变。”又云:“ 禹利天下,子产存郑,皆以得谤。”又云:“视锻锡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又云:“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征敛于富 人,以施布于贫家。”《史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逃遁,而不敢进。”又云:“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 朱、猗顿之富者。”皆上垫也。《孟子》:“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又云“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韩非 子》:“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史记》:“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又云:“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 内之患。”又云:“是所重者,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于人民者。”皆下垫也。拽之法有正有反。《孟子》:“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 后义而先利。”又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子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又云:“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荀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槁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蚓之穴无可托足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々之用者,无赫赫之功。”又 云:“今之学者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安能美七尺之躯。”《韩非》:“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汤武笑矣。”又云:“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 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吕览》:“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 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又云:“马者,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史记》:“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 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振于殊俗。”又云“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者,皆正拽也。《孟子》:“天子能荐人于 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又云:“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又 云:“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又云:“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又云:“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荀 子》:“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争乱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又云:“且夫暴国之君,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 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又岂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韩非》:“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 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又云:“智士者远见而畏于死亡,必不从重人矣;廉士者修而羞与佞臣欺其主,必不从重人 矣。是当涂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即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史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 养,天下斐然向风。”又云:“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饥者甘糟糠。民之嗷嗷,新主之资也”者,皆反拽也。《孟子》“知虞公之不 可谏而去之秦”一百二十二字,《荀子》“凡生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一百八十一字,旋垫旋拽,备上下反正之致,文心之巧,于斯为极。是故垫拽者, 先觉之鸿宝,后进之梯航。未悟者既望洋而不知,闻声者复震惊而不信。然得之则为蹈厉风发,失之则为朴樕辽落。姬、嬴之际,至工斯业,降至东京,遗文具在, 能者仅可十数,论者竟无片言,千里比肩,百世接踵,不其谅已。

  至于繁复者,与垫拽相需而成,而为用尤广。比之诗人,则长言咏叹之流 也。文家之所以极情尽意,茂豫发越也。孙武子“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胜 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者,繁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者,复也。《孟子》:“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又云“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者,繁也。“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又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又曰“口之于味也有同 嗜焉”,又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者,复也。“离娄之明”节,繁也,“圣人既竭目力”节,复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又云“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繁而兼复也。“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复而兼繁也。《荀子》之《议兵》《礼论》《乐论》《性恶》篇, 《吕览》之《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论,《韩非》之《说难》《孤愤》《五蠹》《显学》篇,无不繁以助澜,复以鬯趣。复如鼓风之 浪,繁如卷风之云。浪厚而荡,万石比一叶之轻;云深而酿,零雨有千里之远。斯诚文阵之雄师,词囿之家法矣。

  然而文势之振,在于用逆;文气之厚,在于用顺。顺逆之于文,如阴阳之于五行,奇正之于攻守也。《论语》“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逆而顺也。“君取于吴为(去声)同 姓谓之吴孟子”,顺而逆也。《孟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本言当制民产,先言取民有制,又先言民之陷罪,由于无恒心,而无恒心,本于无恒产, 并先言惟士之恒心,不系于恒产则逆之逆也。“天下大悦而将归已”章,“桀纣之失天下”章,全用逆。“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章,全用顺。深求童习之编,自得 伐柯之则。略举数端,以需善择。

  集散者,或以振纲领,或以争关纽,或奇特形于比附,或指归示于牵连,或错出以表全神,或补述以完风 裁。是故集则有势有事,而散则有纵有横,《左传》:“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财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又云:“将 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孟子》:“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又云:“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又云:“仁 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又云:“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韩非子》:“是以赏莫如厚而 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又云:“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又云:“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生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又云:“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 可攻者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修也。”是集势者也。《孟子》引经始灵台“时日曷丧”,征古以明意;说“不违农时”、“五亩之宅”,绿情以比事。《吕 览》专精证验,《韩非》旁通喻释。《史记》载祠石坠履,而西楚遂以迁鼎;述厕鼠惊人,而上蔡无所税驾。曲逆意远,见于俎上。淮阴志异,得之城下。临卬窃 资,好畤分橐。衒晦既殊,心迹斯别。右游侠之克崇退让,而知在位之专恣睚眦。称权利之致于诚壹,而知居上之不收穷民。是集事者也。二帝同典,止纪都俞,五 臣共谟,乃书陈告。是纵散者也。然龙门帝纪,已属有心避就,金华臣传,遂至仅存阀阅(宋濂作《九国春秋》,事迹悉详纪中,诸臣列传,势难重出。寂寥已甚。今吴任臣书,即窃其本也)。 求其继声,未易屈指。《史记》廉将军矜功争列,与避车连文,以美震悔之忠;长平侯重揖客,讳击伤,于本传不详,以叹尊容之广。程、李名将,而行酒辨其优 劣;汲、郑长者,而廷论讥其局趣。是横散者也。然而六法备具其于文也,犹鱼兔之筌蹄,肤发之脂泽也。《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士君子能深思天 下所以化成者,求诸古,验诸事,发诸文,则庶乎言有物,而不囿于藻采雕绘之末技也夫。

  答张翰风书

  翰风足下:白门邂逅,欢若平生,班荆倾盖,诚有以相知也。报罢后返枻鸠江,复有小滞。方觅良信相闻,忽奉手教,展缄三复,涕洟横集。足下高才绝学,少所 许可,顾乃盛加称引,不惜骇听。足下年未强仕,世臣尚在弱冠,要以有所成就,与天下共见,非可以口舌争也。至古之修身以事天者,极于夭寿不贰,况区区苦乐 升沈之间乎?虽辱相爱之厚,顾毋以此为世臣戚戚也。筹贼一议,区处明了,如有用我,可翘足以待蒇事。但此事理有共明,不必谓为推演鄙说耳。追惟矮屋一夕之 谈,等于笙磬。而临歧握手,唯以苦吟为诫。仁者之赠,心佩不忘。更今三月,竟断韵语,而箧中旧草,未忍焚弃。篇什颇充,不能庄写,附缄去书,敬以相属。宋 氏以来,言诗必曰唐,近人乃盛言宋,而世臣独尚六朝。尚六朝者,皆以排比靡丽为工,而世臣独求顿挫悠扬,以鬯目送手挥之旨。是以游历数州,未遇可言。何意 足下远隔千里,乃为同术。然足下专推阮、陶,世臣则兼崇陆、谢。尝谓诗本合于陈思,而别于阮、陆,至李、杜而复合。既合而其末遂分而不可止,此则同之微异 者也。盖格莫峻于步兵,体莫宏于平原。步兵之激扬易见,平原之鼓荡难知。天挺两宗,无独有偶。太冲追步公幹,安仁接武仲宣,虽云遒丽,无足与参。彭泽沉郁 绝伦,惟以率语为累,然上攀阮而下启鲍,孟韦非其嗣也。康乐清脆夷犹,以行沉郁,如夏云秋涛,乘虚变灭,故论陶于独至,时出谢右,以言竟体芳馨,去之抑 远。宣城得其清脆,而沈郁无闻。参军有其沈郁,而犹夷不显。醴陵开府,庶几具体,而江则格致较轻,微伤边幅。庾则铅华已重,反累清扬。是故善学者必别其 流,善鉴者必辨其源。景阳景纯,祖述步兵,而变为沉响。彦升法曹,宪章康乐,而发以么弦。子坚神骨俊逸,倡太白之前声;处道气体高妙,飞子美之嚆矢,是必 心契单微,未易与吠声逐迹者说也。三唐杰士,厥有七贤。郑公首赋凭轼,少保续咏临河,高唱复古,珍比素丝,伯玉之骀宕,子寿之精能,次山之柔厚,并具炉 冶,无偭高曾。抗坠安详,极于李、杜。所谓一字一句,若奋若搏。彼建安词人,不得居其右者矣。事斯以来,历年三五,师心所向,宗尚如斯,徒以见闻狭隘,材 力怯薄,躬之不逮,良用为耻耳。窃谓先王治世之大经,君子淑身之大法,必以礼乐,而礼坏乐崩,来自近古,端绪仅存,唯藉诗教。夫言诗教于今日难矣,然而纪 述必得其序,指斥必依其伦,礼也。危苦者等其曲折,哀思者怀其旧俗,乐也。凡所以化下风上,言无罪而闻足戒者,今之诗不犹之古乎。世臣生长孤露,早涉忧 患,而能饬其领缘,勿迩奇邪,颇谓以诗自泽,言为心声,可意逆而得也。足下幸赐观览,汰其疵颣,使得遵录定本,留存异日,庶几自讼有方,时资省察,达则不 昧初心,穷则力贞素志,丽泽之益,斯为不负。此间已无可留,半月后便作归计。敝居去歙,近在三程,或能幞被过访、面承指授。天寒殊重,不具欲言。嘉庆五年 十月十八日世臣顿首。

  答董晋卿书

  晋卿足下:承示赋册,深辱推许,俾加点定,发而读之,“白云易消息”二首,张蔡不尔过也。“愁霖”、“杏华”、“红蕙”三首,亦文通子山之亚。斯艺久 绝,旧观顿还,欣喜之情,非可言喻。仆家无藏书,少不涉事,独好《文选》,辄效为之,以古为师,以心为范。后乃得唐以来赋千余首,检其长篇巨制,殊无可 观,惟韩退之感二鸟,张文潜酷暑,差当意耳。成童事斯,越三四年,内省外方,邈尔无偶,暨出游江淮间,乃见近人窦东皋侍郎作,骎骎有慕古之意。伐材近而隶 事杂,气象窘迫。大兴朱相国有进御文五十余首,华赡胜窦氏,意卑不能尊其体。张孟迟进士步趋朱氏而加修饬,然贪多之弊,更甚尊舅氏。张皋文编修识字谐韵, 而外腴内竭。金朗甫庶常承编修之指授,用意秀宕,而怯薄无以自立。斯数君者,固已魁然迥出,卓立颓流,质诸古人柔厚之旨,未窥一间。仆以奔走风尘,弱冠废 学,常叹生秉殊分,使不迫于饥寒,以三年余暇,沈浸遗编,源于《风》《骚》,以端其旨,以息其气;播于子史,以广其趣,以饬其势;通于小学,以状其情,以 壮其泽;汇于古集,以练其神,以达其变,则虽不能追踪汉、魏,力崇淳质,悱恻雅密,接武鲍、庾,其庶几矣。且通人有所蔽,鸣者求其声,以李、杜之材力,耽 为古赋,而所作率散缓朴樕。至以其法入杂言为歌行,尤横溃不可理。退之四言碑志,质遒可诵,而诗则怒张无意兴,伪裁自误,以诬将来。于今千载,始逢通识, 而窦、朱草创,体间雅俗,张、金之才,相继夭折,仆又藉词饥驱,不肯竟学。少小之章,俪色不纯,沉思未锐,造物顾何厚于古人,必使之独绝往代。今见足下所 著,乃知仆于辰巳之年遂弃是事,良以足下,于时始基,天靳吾智,以厚间出,自兹以往,其无憾矣。吾党多才,申耆敦让强忍,博物多能,文起贯串今古,通彻兴 废,是皆间气特育,任重道远。足下虽以艺胜,唯此独至,可称三足。惭形憎貌,无复敢云。谨检出旧稿十二首,送俟删勘。匠斤所至,或可为足下张军云尔。迟日 当奉过,面悉不宣。癸亥四月既望。

  《扬州府志艺文类》序

  志书之纂辑艺文,所以观风俗、镜得失。夫扬州居东南之会,文物为盛,故首列历朝士著,而次以游宦流寓,其诏诰颂赠之文,关涉本郡,亦以次编入。陈、隋以 前,遗文罕覯,史传所载,别集所存,虽或经删摘,加以阙蚀,词义既高,概从搜采。李氏以来,传本稍多,迨乎前明,剞劂大畅,芜秽既所欲略,而清英亦难尽 集。亦有书比间笙,词登画臂,即乖遒丽之旨,亦从传人之例,讥贻挂一,迹因逐起。至于近代间人,流布未广,集藏本家,在彼以求传为耻,在此无索珠之勤,义 托盖阙,情同有憾。若其名脱鳞籍,痕留雪爪,固仰山之心所向,亦争墩之诮所由,但征本事,尽去旁侵。凡辑三类,共若干卷。地惟一隅,体备百家。核其升降, 故有可言。盖尝论词无今古,概为三则,诗文赋颂,异流同源。懿彼发伦类之淳漓,讽政治之得失,闾阎疾苦,由以上闻,云霄膏泽,于焉下究。言必有物,斯其上 也。若夫风云月露,文焕于天;山川草木,文交于地;忧愉欣戚,文成于人。于以发抒抑郁,陶写襟怀,程其格式,平险分焉。是故气盛者至平流而多姿,势健者履 险隘而不踬。气以柔厚而盛,势以壮密而健。风裁既明,兴会攸畅,故其所作,直摅胸臆,遂感心脾,日选常言,弥彰新色,斯其次也。至若以形声求工,倍犯为 巧,此则属对之余,酬酢之技。又或排比故实,以多为贵,搜罗隐僻,以异为高,聊充筐篚之需,比于角觯之尚,虽臻绮丽,风斯下矣。兹集所载,宦游诏赠,大都 借材,士著诸贤,肇自炎汉,维时道南未盛,秀靳濒江。洎南北分壤,征战日连,传人宜少。乃以唐宋文治,十世休息,较之今日,多寡犹悬。然而详加披诵,则古 厚今浇,古劲今孱,篇幅滋长,意义逾薄,则知文气之变,本自人心。人心所流,浸成风俗,君子择术,器其慎矣。独至救时指事之章,防患设机之论,唯其事变日 更,推求渐切,加以河淮迭警,漂潦常至,当事之章奏,韦布之条列,办多切事,方或当疾,是则用志既锐,结体自尊者也。是故五声之道通于政,文字之教成其 俗。其文质朴,征嗜好之不华;其文清邃,验习尚之不浮。乐道忠孝,斯根本之克敦;备明险易,即智虑之及远,崇实之得也。流连声乐,遂近骄氵㸒之靡,讥讪帷 薄,难云任恤之教。藻缋求丽,则缘情有歉;摭采务博,则穷理不真,致饰之失也。观其文以知俗,推其俗以知治。况夫硕画为经,巷议可诵,则己行者旧章不愆, 未行者美意若师。展卷而得,斯民不易。后之君子,诚有取于此,则劝惩之方,补救之术,庶乎列国陈风,无愧政书之训也已。

  书赠王慈雨(钦霖)

   士患无以自立,得丧定于命,非人为之所能增损也。心移于得丧,则学必徇人。以徇人为学,且乌能自成其文乎。唯不以得丧累其心,独处以古为师,群居择善而 执,受于天者,虽有厚薄之殊,积之久要皆足以自立。自昔工文之士,其基无不筑于此也。至于不虞之誉,求全之毁,今古同叹。誉至则必求所以实其言,毁至反诸 吾身而无可指实。既不疚于心,何病人言哉。语云:争名者于朝。争名之地,败行尤易,唯自安义分,事贤友仁,不改求己之素,通无妨于进取,塞不至于贻悔,斯 所遇皆足以进吾之实学,而助吾之真文矣。沐阳慈雨王君,将赴京兆试,过扬州,介虚谷张君存予于湖上。扬州古称尘土之乡,予侨此十余年。二君观之,以为染尘 土者几何耶。张君学识过俦辈,而盛称王君,不知其人视其友。予荒落已甚,无以答王君求益之意,只此守自立之心,则廿年前所证盟于大兴朱文正公者,今犹未能 自弃,故述以为赠王君,幸无以为悠悠常论也。嘉庆廿一年二月廿二日包世臣书。

  慈雨成进士,观政吏部。勤政能自立,为书吏所惮,常言自得包君赠言,举事唯恐失足,负良箴。别后十数年,博览载籍,为文有奇气,不以忤俗自阻,不以殊众自矜,向其意气,有成必矣。而年仅四十,遘疫卒于都下。录此曷胜悼痛。

  与杨季子论文书

  季子足下:辱书询为古文之要,词意勤恳,世臣何可以当此耶。足下性嗜古书,尤耽齐梁诸子,而下笔顾清迥柔厚,骎骎有西汉之意。世臣僿陋偃蹇,何足以称盛 指。谨言其所知,而足下择之。窃谓自唐氏有为古文之学,上者好言道,其次则言法,说者曰,言道者言之有物者也,言法者言之有序者也。然道附于事,而统于 礼。子思叹圣道之大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孟子明王道,而所言要于不缓民事,以养以教。至养民之制,教民之法,则亦无不本于礼。其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 其军者,自退之始,而子厚和之。至明允、永叔,乃用力于推究世事,而子瞻尤为达者。然门面言道之语,涤除未尽,以致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 文,是非世臣所敢知也。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严。夫具五官,备四体,而后成为人,其形质配合乖互,则贵贱妍丑分焉,然未有能一一指其成 式者也。夫孟、荀,文之祖也;子政、子云,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然则所谓法者,精而至博。严而至通者也。又有言为文不可落人窠臼,托于退之,尚 异之旨者。夫窠臼之说,即记所讥之剿说雷同也。比如有人焉,五宫端正,四体调均,遍视数千万人,而莫有能同之者,得不谓之真异人乎哉。而戾者乃欲颠倒条 理,删节助字,务取诘屈以昡读者,是何异自憾状貌之无以过人,而抉目截耳,折筋刲胁,蹒行于市,而矜诩其有异于人人也耶。至于退之诸文,序为差劣,本供酬 酢,情文无自,是以别寻端绪仿于策士讽谕之遗,偶著新奇,旋成恶札,而论者不察、推为功宗。其有燅绎前人名作,摘其征疵,抑扬生议以尊己见,所谓蠹生于木 而反食其木。又或寻常小文,强推大义。二者之蔽,王曾尤多。夫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也。凡是陋习,染 人为易,而熙甫、顺甫乃欲指以为法,岂不谬哉。文类既殊,体裁各别,然惟言事与记事为最难。言事之文,必先洞悉所事之条理原委,抉明正义,然后述现事之所 以失,而条画其补救之方。记事之文,必先表明缘起,而深究得失之故,然后述其本末,则是非明白,不惑将来。凡此二类,固非率尔所能,而古今能者,必宗此 法。机势万变,枢栝无改。至纪事而叙入其人之文则为尤难。《史记》点窜内外传、《战国策》诸书,遂如已出。班氏袭用前文,微有增损,而截然为两家。斯如制 药冶金,随其镕范,形依手变,性与物从,非具神奇,徒嫌依傍。马班纪载旧文,多非原本,故《史记》善贾生推言之论,而班氏典引,直指以为司马,《始皇纪》 后亦兼载贾、马之名。贾生之文入《汉书》者已属摘略,而其局度意气,与《过秦》殊科,则知其出于司马删润无疑也。比及陈范所载全文,多形芜秽,或加以删 薙,辄又见为碎缺,故子瞻约赵抃之牍以行己意,而介甫叹为子长复出者,盖深知其难也。《通鉴》删采忠宣,能使首尾完具,利害毕陈,原父炉锤,斯为可尚。世 臣从前纂《汪容甫遗集》,曾采未成互异之稿,足为完篇,笔势一如容甫。容甫故工文,体势又略与予近,犹易为力。至作谷西阿传,采录其奏议三篇。西阿人能自 立,而文笔芜靡不及其意,世臣因其事必宜传,又恐一加润色,将与国史互异,致启后人之疑,故止为之删削移动,较量篇幅,十不存五,而未尝改易一字。醇茂痛 快,顿可诵读,既与原文殊观,又不乱以己意。较之子瞻所作,难易倍蓰,非足下其谁与喻此耶。世臣自幼失学,惟好究事物之情状,足下所志,略同鄙人。前后杂 文数十百篇,足下大都见之,其是否有合古人立言之旨,以及与近世闻人所言古文相承之法,是否同异,世臣不能自知,又将何以为足下告耶。重辱远问,伏惟珍 重,皇恐皇恐。

  再与杨季子书

  季子足下:辱赐还答,知不以前书为差谬,幸甚幸甚。然奖借逾分,又有未甚喻意之处,故复进以相开,惟足下照察。足下谓圣道即王道,研究世务,擘画精详, 则道已寓于文,故更无道可言,固非世臣所任,而亦非世臣意也。世臣生乾隆中,比及成童,见百为废弛,贿赂公行,吏治污而民气郁,殆将有变,思所以禁暴除 乱,于是学兵家。又见民生日蹙,一被水旱,则道殣相望,思所以劝本厚生,于是学农家。又见齐民跬步即陷非辜,奸民趋死如鹜,而常得自全,思所以饬邪禁非, 于是学法家。既已,求三家之学,于古而饥驱奔走者数十年,验以人情地势,殊不相远。斟古酌今,时与当事论说所宜,虽补偏救弊之术,偶蒙采纳,皆有所效。然 极世臣学识之所至,尚未知其能为富强否耶。民富则重犯法,政强则令必行,故过富强者为霸,过霸者为王。诗人之颂王业曰“如茨如梁”,又曰“莫不震叠”,未 有既贫且弱,而可言王道者也。故谓富强非王道之一事者,陋儒也。若遂以富强为王道,古先其可诬乎。荀子曰学始于诵诗,终于安礼,学至于礼而止。孟子曰动容 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孔子曰齐之以礼,有礼则安。以礼为国乎何有。世臣溯自有识,迄于中身,非礼之念,时生于心,非礼之行,时见于事,惟不敢荡检逾 闲,窃自附于乡党,自好之末而已。而足下乃取文以载道之卮言,致其推崇,前书方以言道自张,为前哲之病,而足下更为此说,是重吾过也。足下又谓苦学彦升、 季友而不能近,以致词气生涩,非能入汉。夫太白俯首宣城而不珍建安,子美诗亲子建而苦学阴、何,智过其师,事有天授,故足下之近汉也得于天,而好彦升、季 友由于学。然彦升、季友独到之处,亦汉人所无,足下好之,无庸更疑也。至询及晋卿往复论文之旨,足下疑世臣之别有秘密乎。晋卿古文之学出于其舅氏张皋文先 生。皋文受于刘才甫之弟子王悔生,盖即熙甫、望溪相承之法,而晋卿才力桀骜,下笔辄能自拔。然世臣识晋卿时,晋卿未弱冠,迄今二十年,每论文,则判然无一 语相合,而读其文则必叹赏无与比方。晋卿亦以世臣一览便见其深,每有所作,必以相示,不以论议殊途为意,是殆所谓能行者未必能言也。又询及选学与八家优 劣,及国朝名人,孰为近古。夫《文选》所载,自周秦以及齐梁,本非一体,八家工力至厚,莫不沈酣于周秦两汉子史百家,而得体势于韩公子、《吕览》者为尤 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自前明诸君,泥子瞻文起八代之言,遂斥选学为别裁伪体,良以应德、顺甫、熙甫诸君,心力 悴于八股,一切诵读,皆为制举之资,遂取八家下乘,横空起议,照应钩勒之篇,以为准的,小儒目眯,前邪后许,而精深闳茂,反在屏弃,于是有反其道以求之 者。至谓八家浅薄,务为藻饰之词,称为选学,格塞之语,诩为先秦。夫六朝虽尚文采,然其健者,则缓急、疾徐、纵送、激射,同符《史》《汉》,貌离神合,精 彩夺人。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骀宕,刿目怵心。间有语不能通,则由传写讹误,及当时方言。以此为师,岂为善择。退之酷嗜子云碑版,或至不可读,而书说健 举浑厚,宜为宗匠。子厚劲厉无前,然时有摹拟之迹,气伤缜密。永叔奏议,怵怛明畅,得大臣之体,翰札纡徐易直,真有德之言,而序记则为庸调。明允长于推 勘,辨驳一任峻急。介甫词完气健,饶有远势。子固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独立千载。子出差弱,然其委婉敦缛,一节独 到,亦非父兄所能掩。足下试各取其全集读之,凡为三百年来选家所遗者,大抵皆出入秦汉,而为古人真脉所寄也,其与选学殊途同归。贵乡汪容甫颇有真解,惜其 骛逐时誉,耗心饾饤。然有至者,固足为后来先路矣。

  国初名集,所见甚鲜,就中可指数者,侯朝宗随人俯仰,致近俳优。汪钝翁简点瞻 顾,仅足自守。魏叔子颇有才力,而学无原本,尤伤拉杂。方望溪视三子为胜,而气仍寒怯。储画山典实可尚,度涉市井。刘才甫极力修饰,略无菁华。姚姬传风度 秀整,边幅急促。张皋文规形抚势,惟说经之文为善。惲子居力能自振,而破碎已甚,碑志小文,乃有完璧。凡此九贤,莫不具标能擅美,独映当时之志,而盖棺论 定,曾不足以塞后人之望。白驹过隙,来者难诬。足下齿方弱冠,秀出时流。然生材非难,成材为难。惟望以世臣之荒落为鉴,及时自效,则斯文之幸也。时因风 便,复惠德教,珍重不宣。世臣顿首。

  读《亭林遗书》

  乾隆壬子,白门书贾新雕《日知录》出,予翻阅首册,始知亭林之名。爱其书,力不能购。嘉庆辛酉,客芜湖,为从游姚季光著说储二篇。壬戌至常州,主李申耆 家,出稿本质之。申耆手为缮清,以为其说多与《日知录》相出入,因得尽读《日知录》三十卷,叹为经国硕猷,足以起江河日下之人心风俗。而大为之防,唯摘章 句以说经,及畸零证据,犹未免经生射策之习。欲删移其半,别为外篇,以重其书而未果。嗣游扬州,得见唐韵正五书,心伟绝业,而非所好也。又得郡国利病书读 之,征录赅备,如医家流之有《本草纲目》,足为《日知录》之佐使。迨展侧吴越,近世闻人之书,大都得寓目。窃以为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 推《日知录》。继闻亭林有诗文集,求之不可得。今岁家食,见黄修存藏《亭林遗书》十种,诗文集备在,假归读之,乃知所著,又有《肇域志》,其稿不知尚在人 间否?而集中自述《日知录》之辞有曰:“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又曰:“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又曰:“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道之隆污,各以其时使后王得以酌取,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然后知予之所以信亭林者,乃即亭林之所以自信,宜其立说之 多符合也。如《日知录》所载,自古有亡国无亡天下,国亡,卿大夫之责也,天下亡,则士与有责焉。集中所载,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 平。此吾辈之任也。又曰:“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然今日之事,兴一利便添一害,如欲行沁水之转般,则河南必扰,开胶莱之运道,则山东必乱。”又 曰:“目击世趣,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饬风俗,则教化纲纪,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至哉言 乎,可以俟诸百世而不惑矣。亭林之自序曰:“少为帖括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纂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后 悔其向者立言之非。”恳恳乎其不我欺也。予年十八即罢帖括之业,而力求吾儒所当有事者,佣书负米,经三数十年,颇能远伤廉之取,不枉己以求合,辛苦颠踬而 不悔。兹读亭林诗文,按其岁月,核其行检,辨进修之日,深信立言之有本,使励志之士得以倚而自坚。读其集而《日知录》乃以益重,则信乎其近世学者之首也。 亭林耳目至广,记诵绝人,勤于笔札,至老不倦。于以参较错互,辨正讹谬。其学能举大而不遗么细,沾溉小儒,自饾饤一得之勤,以及考证声韵金石舆地名家者十 数而不止,上者推演以自植,下者椑贩而谀闻,是亭林之所长也。予少小鲜所闻见,雅善遗忘,唯以食贫居贱,知民间所疾苦,则心求所以振起而补救之者。稍长, 困于奔走,涉世事,读官书,则知求所以致弊之故,而澄其源,又知举事骇众则败成,常求顺人情,去太甚,默运转移而不觉,必能自信也。而后载笔,然犹必时察 事变,稍有窒碍则不惜详更节目,要于必可举行以无误后世,是予之所长也。至于诗文一艺,结习同深。亭林之诗导源历下,沿西昆、玉溪、杜陵以窥柴桑,予则托 始供奉,溯康乐、平原以达步兵、东阿,而弛负于曲江、杜陵。亭林诗从声色入,予诗从气体入,言必有物,风云月露,不得涉其毫沈,是则所同也。亭林之文,宗 考亭以跻南丰,以其立志远,而读书多,更事数,时时有独到语,为曾、朱两家所未及。予为文能发事物之情状,窥见至隐有如面谈,繁或千言,短则数语,因类付 形,达意而止,是则千虑之一,抑亦有不敢多让者。要之亭林之学成于责实,予之学出于导虚,使得周旋几席,以上下其论议,则予可免凭臆之讥,而亭林亦少术疏 之诮矣。亭林见韵补,而自伤谫陋独学,欲求如才老者与之讲习,则予读亭林遗书,而不能不重为之叹息者,亦无怪矣。

  自编《小倦游阁文集》三十卷总目序

  凡正集十九卷,内赋二卷,诗二卷,文十五卷,共二百六十一首。别集十一卷,内赋一卷,诗二卷,文八卷,共二百十九首。

  叙曰:予为孺子时,初读《文选》即仿为古赋五言诗,又性好搀论得失,授古证今,依眉山、龙川墙壁而为之。所居卑,闻见至鲜。比及成童,累稿过寸,虽未尝 出以示人,然颇自矜,恃以为为举世所不为也。嘉庆庚申秋试,识阳湖张君翰风于号舍。翰风锐精舆地,而服权家言,知余来自川楚,询军中事实。予既告以所亲 历,复为言贼不难治状,翰风叹绝。旁及诗、古文、词,遂絮语达旦。既辍试,再三过从。翰风执手曰:“吾子济世才也,然好为诗,是耗神甚。今当别,幸为生民 自爱。”予辍韵语自此始。嗣翰风过扬州,为予删诸体诗千余首,存四之一而焚其余。经今三十年,必不得已而有言,亦艰涩非复少小体势矣。识翰风后二年,又识 其甥武进董君晋卿。晋卿甫弱冠,工为赋及古文。览其赋,闳廓幽窈,古文亦浑深,有作者之意,虽沿用桐城方望溪、刘才甫之法,而气力遒健能自拔。故予雅不喜 望溪、才甫,而特爱晋卿。退视己作,率芜蔓不可采。自是始专以一心求人情事理之原,有所得而达于词尽意则止。依傍之陋,渐就湔除矣。然亦以廿余年,蓬转江 淮间,行笈难携书籍,旧业韩、欧、苏、王之章句,悉遗忘不能举,唯以周秦诸子自随,尤好孙卿,《吕览》,然《南华内篇》《离骚经》,反覆讽咏,卒不得其旨 归。古今文士,言得力必于《庄》《骚》,乃后知姿性弱劣,莫能相强也。又未习小学,故训大都依俗说,尤平近不能发奇趣,故嗜书,然畏录副。草稿数十百卷, 常改窜至不可辨,从兄子时孟,略以意为缮录,从弟季怀续加勘校,分言事、纪事、杂箸三编,然首尾不完具。道光甲申,予年适五十,衰颓荒落,自分终已不可 用,遂欲芟葺旧文,而笥中稿本,半为鼠耗,存者又涂抹潦草不能授书手,目力复昏耗不自耐,时作时辍。今年长夏家食,乃锐意择可识别者得若干篇,其有托体较 大,关系身世,则归之正集。虽么小不足数,而稍有意兴,与夫乡曲贤士女之宜纪述,以及代言之足济时用者,录为别集。代言中成于受意者,署曰代某,若断自己 意则曰为某,以示区别。《两渊》最少作,《说储》所言稍长涉事矣。然唯《农政》一册,差足自信,余说殊有不尽,可见诸施行者,既别录为成书,唯摘取叙论入 集。窃尝谓古今人思力应不相远,而古人成材多者,则以其绩学敦行不怠倦,阅历久而精进深,故出于心借于手,能以理明词举也。后之人稍长涉事,则颓然自放, 以晋卿之杰出流辈,而自壮岁以后,转侧齐豫燕赵之郊者十余年,所作顾平近不能称初志,矧余之学殖既浅薄,而数十年所遭遇,又拂逆郁勃百出者耶,则其文之无 可观采也明矣。故集录如右,略述颠末,以示子弟,使有志者得以及时自力焉。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