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一

  选将第一

  传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又曰: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由是言之,可不谨诸?古者国家虽安,必常择将。择将之道,惟审其才之可用也,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故管仲射钩,齐威公任之以霸;孟明三败,秦缪公赦之以胜;穰苴拔于寒微,吴起用于羁旅;张仪之游荡,乐毅之疏贱,孙武之瓦合,白起之世旧,韩信之懦怯,黥布之徒隶;卫青人奴,去病假子;诸葛亮不亲戎服,杜预不便鞍马;谢艾以参军摧石虏,邓禹以文学扶汉业;李靖用于罪累,李收于降附:是岂以形貌阀阅计其间哉?而庸人论将,常视于勇。夫勇者,才之偏尔,未必无害。盖勇必轻斗,未见所以必取胜之道也。大凡将以五才为体,五谨为用。所谓五才者,一曰智,二曰信,三曰仁,四曰勇,五曰严。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所谓五谨者,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诫,五曰约。理者理众如理寡(旌旗有分,金鼓有饣希,故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备者出门如见敌(行则整战阵,住则严防守),果者见敌不怀生(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诫者虽克如始战(宋义谓项羽: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约者法令省而不烦(政烦则人惰,水浊则鱼病。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明君知此十者,而犹惧取人之难,则必设九验之言词以考之,为九术之科例以复之。所谓九验者,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卒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与之期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君子易观,不肖难明。由此验之,可知也)。又曰:二人交争,则知曲直;二人论议,则知道德;二人举重,则知有力;二人忿斗,则知勇怯;二人俱行,则知先后;二人治官,则知贪廉。所谓九术者,一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悉见其劳苦之谓仁将;二曰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荣而无生辱之谓义将;三曰贵而不骄,胜而不逸,贤而能下,刚而能忍之谓礼将;四曰奇变不常,动静无端,转祸为福,因危立胜之谓智将;五曰进之有重赏,退之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之谓信将;六曰足轻戎马,力越十夫,善用短兵,长于射之谓步将;七曰临高历险,驰射若飞,进则先行,退则为殿之谓骑将;八曰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之谓猛将;九曰见贤思齐,见善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简而少傲之谓大将也。然而伎能有长短,局力有大小,器而使之。如钧石之权,不可以称锱铢;斗筲之量,不可以代庾斛。

  若兵法所谓论除谨,动静时,吏卒办,兵甲治,正行伍,连阡陌,明鼓旗,此尉之官尔(尉官,司马);前后知险易,见敌知难易,发斥不亡遗,此侯之官尔(侯,军之虞侯);隧路塞,行辎治,赋物均,处军辑,井灶通,此司空之官尔(军司空,主善治);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浮舆,无遗辎,此舆之官尔(舆,军之后殿者)。然此五者之于大将也,若车之有众材,各司其任,未足以宰制一车之用也。故曰:先语察事,劝而与食,实长希言,赋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切切截截,垂意肃肃,不用谏言,数行刑戮,刑必见血,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辩好胜,嫉贼侵凌,斥人以刑,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容貌怍怍,言语时出,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戒一日,近贤进谋,使人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毕,此十万人之将也(法曰:夫将虽以详重为贵,不可有不决。感此论将之疑,虽以博访为能,而不欲有多端之之少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人之将也。此伎能局力之所以异也。

  凡将,有五危、六败、十过、十五貌情之不相应者,又不可不察。所谓五危者,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此五者用兵之灾也。何谓六败?一曰不量众寡,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有急而心速者,可久也;有贪(一作贫)而好利者,可遗也;有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有智而心怯者,可窘也;有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有廉洁而不爱人者,可悔也;有智而心缓者,可袭也;有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有懦而喜用人者,可欺也(如揣敌人,知其情)。所谓十五貌不与中情相应者,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肃中心欺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成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忄空々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高々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是以择将之主,澄其心如水鉴,平其诚如权衡,使贞伪不能窜于察视,大小不能移其称可。然后可以得人而不惑,得之不惑然后可以任之不疑。《管子》曰:王者不能知人,害霸也;知人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是知能信在于能任,能任在于能用,能用在于能知,则知人之道可不重欤?

  将职

  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三军之事专达焉。兵法曰: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盖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故将在军,必先知五事、六术、五权之用,与夫九变四机之说,然后可以内御士众,外料战形;苟昧于兹,虽一日不可居三军之上矣。所谓五事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而民不畏危(道者,仁义也。  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不危疑)。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者,能机权识通变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战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者,部曲队伍有分划也;制者,金鼓旌旗有节制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也;道者,营阵开阖各有道径也;主者,管库厮养,职守主张其事也;用者,军马器械,三军须用之物也)。所谓六术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处舍,营垒也。收藏,财物也。周密牢固,则敌不能凌辱);徒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静则安重,而不为轻举,重则疾速,而不失机权);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谓使间谋观敌,欲潜隐深入也。伍参犹错杂也,使间谍或参之,或伍之于敌之间,而尽知其事);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道言行也)。所谓五权者,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强使人出战而轻敌),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熟谓精审,泰谓不吝赏也)。所谓九变者,圯地无舍(无舍,无依也。水毁曰圯也),衢地合交(结诸侯也),绝地无留(无久止也),围地则谋(发可谋也),死地则战(利死战也),涂有所不由(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则设奇变以防敌之掩袭),军有所不击(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以留之。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逼,死地不可攻。或我强敌弱,前军先至,亦不可击,恐惊之退走也。

  言有如此之军,皆不可击之也),城有所不攻(盖言敌于要害之地,深峻城隍,多积粮食,欲留我师。若攻拔之,未足为利;不拔,则挫我兵势,故不可攻之也),地有所不争(小利之地,得而失人,则不争。言得之难守,失之则无害也),君命有所不受(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所谓四机者,张设轻重,在于一人,谓之气机;道狭路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谓之地机;善行间谍,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谓之事机;车坚舟利,士马闲习,谓之力机。此五事、六术、五权、九变、四机者,皆良将之所要闻,而兵家之所先务也。

  古之言将者曰:静以幽,正以治(清静简易,幽深难测,平正无偏,故能致治也);能清能静,能平能整;不内顾,不迁怒;乐而不忧,深而不疑。凡将之自治如此,然而事有常患,为将之灾。夫鉴凶门而出,临死而不为生,将之勇矣,然而尚死者不胜(将无策略,苟以死先上,士即死之,当敌则慑,故不胜也),必死者可杀。战谨进止,临生而不为死,将之审矣,然而上生者多疑(将无义心,有求全避难,则事多疑),必生者可虏。策不再计,勇不留决,战如风发刃上,果以敏(攻战必利决断,速疾则不失时也),将之决矣,然而忿速者可悔。获财散之,清不可污,将之廉矣,然而廉洁者可辱。恕己以治人,推惠而施恩,将之仁矣,然而爱人者可烦。养士不以异材,与之安,与之危,将之公矣,然而上同者无获(将明,将智,与众同等,不能自用,又不能用人,随众取同,故无功)。自予而不循(常自负,不循理也),将之专矣,然而上专者多死,而下归咎(将无明智,耻求贤问能,而自专于事,故战者多死伤)。惟善自治者,使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虑必杂于利害而后能远兹患也。兵法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以用,此爱之不可独任明也。兵法曰:十卒而杀其三者,威振于敌国;十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然而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者难用,此威之不可独任又明也。惟善御众者,附之以文,齐之以武(文,仁也。武,法也),而后所挥无不从移,所措无不从死;发号施令,人乃乐闻;兴师动众,人乃安斗。黄石曰:士卒可下,而不可使有骄。谦以接士,故曰可下;制之以法,故曰不可骄。其此之谓乎?夫善用兵者,能愚士之耳目,而使之无知(言使军士非将军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聋愚也);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所为之事,所有之谋,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识其所缘之本);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易其居,去安履危;迂其途,舍近取远,故士卒怀必死之心也)。

  师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师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使无退心,孟明焚舟是也)。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一其心也,三军但知进退之令,不知攻取之端)。聚三军之众投于险(险,难也),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盖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道也。古之良将,不以己贵而贱人,不以独见而违众。故冬不被裘,夏不张盖,所以同寒暑;度险不乘,上陵必下,所以同劳佚;军食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所以同饥渴;合战必立矢石所及,所以同安危。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事叛;将自臧,则下少功。如此而望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则安可得哉?夫上之用下也,使智、使勇、使贪、使过(智者乐立功,勇者好行志,贪者好趋利,过者不顾死)。下之为上也,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视下如子,则人死爱;心意激勉,则人死怒;使人以刑,征之以义,则人死威;赏罚分明,则人死义;爵厚赏重,则人死利也)。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不强不能,不使不欲;能受谏,能听诤,能纳人,能采言。故曰:将主之法,务在览英雄之心,盖谓此矣。夫智莫大于弃疑,事莫大于无悔,进退无疑,见敌无谋(深知敌情,计谋素定,进故无疑,不待见敌而谋也),虑必先事也。若一言不信,则三军之心惑;一事不当,则三军之听疑;一法不举,则三军之志惰;一惠不周,则三军之情懈。如此,赏罚岂明而威岂行哉?故刑上极,赏下通,听诛。

  无诳其名,无变其旗(军法不反令于父,不移令于子。有罪,虽亲不问其名,不易其旗),示公而不改法也。夫令素行于民,则民服;令不素行,则民不服。故令素信者,与众相得也。凡兵之败道有六,皆将之过:谓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夫以一击十之道,先须察敌人与我将之智谋、兵之勇怯、天时地利、饥饱劳佚,十倍相辽,然后奋一以击十。若势均力敌,不能自料,以我之一,击敌之十,则须奔走,不能返舍复为驻止矣);卒强吏弱曰弛(言卒伍豪强,将帅懦弱,不能驱卒,故弛折坏散);吏强卒弱曰陷(言其将欲为攻取,士卒怯弱,不量其力,强进之,则陷没于死也);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大吏,大将也。大将怒之而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言吏卒皆不为常度,引兵出阵,或纵或横,此乃自乱也);将不能料敌,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此必走之兵也)。此六者,将之不可不察也。军之所患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退,是谓縻军(为将,不知进退之利害,惟欲从己周权,令军士不能收功而縻系之矣);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惑(军国异容,所理各异,欲以治国之法以治军,则军事惑乱);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军之任,则军疑(不知用兵机谋之人,用为将,则军不治而士疑惑也)。三军既疑既惑,是谓乱军引胜(士疑惑而无畏,则乱)。此三者,又不可不察也。兵法曰:知可与战、不可与战者,胜;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者,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者,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者,胜之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故善用兵者,如携手而使人,人人不得已也。

  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故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兵法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全;可杀,而不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此三者,将之胜败之先得也。夫上将,料敌之极,计险厄远近(馈运之费人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险厄远近。言若能料此以制敌,乃为将臻极之道也)。至于天时审得,地形审便,车马审强,众寡审悉,士卒审谏,器械审利,居处审安,堠望审察,军用审足,进退审宜,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良将之百举百胜,得此道也。夫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赴,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不敢不重也。兵法曰:上烦轻,上暇重。子路问于孔子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荀卿曰:“百事之成也,在恭;其败也,在慢。”故恭胜怠则吉,怠胜恭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恭谋无旷,恭事无旷,恭吏无旷,恭众无旷,恭敌无旷,是之谓五无旷,然后可以为天下之将而通于神明。善用兵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岂有败者哉?  军制

  古者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夏商而上,制度无载,不可得而记也。《周官》以一卿为大司马,掌制军诰禁。又有小司马、军司马官,皆用大夫。又有兴司马、行司马官,皆用士。是谓建其正,立其二,设其考,陈其众,以相督摄,以相辅承,而武官之例备矣。凡制军,国中自六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一乡万有二千五百家,家出一人,故五人为伍,而属之比长;五伍为两,而属之闾胥;四两为卒,而属之族师;五卒为旅,而属之党长;五旅为师,而属之州长;五师为军,而属之命卿,是谓五有长,两有司马,卒有长,师有帅,军有将焉;居守征行以相部曲,而师营之法备矣。齐威公用管夷吾之说制国,五家为轨,则五人为伍,有轨长以帅之;十轨为里,则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以帅之;四里为连,则二百人为卒,有连长以帅之;十连为乡,则二千人为旅,有乡长人以帅之;五乡为一帅,则万人为军,有五乡之帅以帅之。故有中军之军,高子之军,国子之军焉。旅治,略本周法,亦大国三军之制也。战国以前,军士在于闾里,有事焉而简稽,有时焉而教习,于功暇日农作而居家,未有留屯坐食番上长征之法。是以其所处军置吏之名,一随于乡党;惟出师行营,则以部队裨校之号,一切为殊。汉以后,大改三代之军,始有州郡教士、京都校卒,而掌兵兴众,不任乡党之吏矣。初诏郡国选有材力之民,籍为材官骑士,使守尉令丞典领课试,以备征讨。京师则有虎贲羽林之士,多者千人,就选材高者迁为将监,而属在光禄。又有南官北官卫士,有令丞一人掌之;左右剑戟士,有都侯丞一人掌之,而属在卫尉。又有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士各七百人,设置员吏,稍尊有司马,稍尊有校尉,而属在北军中候。

  皆闲时宿卫,有征则行。自高帝至建安,虽士员官号更易废置不常,而汉之营法具此也。魏晋已降,军号尤繁,处置统隶大约如汉。逮于西魏,始立诸府。府不满百人,有郎将主之,隶在二十四军。军一开府将之,每二开府属一大将军。凡十二大将军,分属六柱国。隋则每府有队副、旅帅、校尉、鹰扬郎将、副郎将,步卒有步兵校尉,骑士有越骑校尉,杂典兵马,而征防上免,内听命于十二卫。

  卫二将军,一大将军判之。唐贞观以后,上府至千二百人,中府至千人,下府八百人。十人为火,火有长,备六驮马;五十人为一队,立队正;三百人为一团,置团校尉。而府有折冲、左右果毅,知府并判府事。内属诸卫,则如隋制。凡武士,成丁入军,六十而免。应宿卫者,离为三番;其征人防人,亦有迭次。起西魏大统,至唐天宝,凡名军防、乡团、卫士、武士,皆谓此也。

  宋沿唐末五代之制,并号禁军,黥面营处,衣食公上,草教日阅,无得番休。

  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自厢都指挥使而下,皆节级有员品,每都立军使都头兵马使,则古之队正之任也;每营立指挥使,则古之旅师之任也;每军立都指挥使都虞侯,则古之师帅之任也;每军、每厢、每第立都指挥使,则古之军将之任也。各有副,以贰其政。其两河、关西诸州,则别募藩汉丁壮,差置将职,以效内军。至其戍守征伐,则古有大将、元帅、大总管,今谓招讨使、都部署是也。古有副将、副元帅、副总管,今谓招讨副使、副部署钤辖是也。古有跳荡、左右虞侯,今谓之先锋、策先锋、殿后、策殿后是也。古有校尉已下兵职,今谓都鉴队将之类是也。立军制吏,古今率同,其名虽殊,其任则一。凡氵位师者,亦当参考前制,以为今事之式法焉。

  料兵

  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捅,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古法:马步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总三万七千五百人。近代营阵法,或以二万人为率。今按古法,马军每将三百人,其差次则先以善骑者,次以乔健者,末以善用短兵者,总六千人;步军每将五百人,其差次先以强力疾足、负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远趋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射亲者四千人,次但能射远者四千人,次壮硕轻勇能格斗者一万人,总二万四千人;将校并居内,为马步战兵之数也。其所由曹司、车御、火长、收人、工匠,别计七千五百人。

  此合兵之大率也。过与不及此数者,约而损益之。或有蕃健,则以蕃将统押,每将一百五十人。蕃戎斗战善聚散,必以队少为利也。

  选锋

  夫士卒疲勇,不可混同为一,一则勇士不劝,疲兵因其所容,出而不战自败也。故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昔齐以伎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汉有三河侠士剑客奇才,吴谓之解烦,齐谓之决命,唐则谓之跳荡,是皆选锋之别名也,兵之胜术无先于此。凡军众既具,则大将勒诸营,各选精锐之士,须乔健出众、武艺轶格者,部为别队,大约十人选一,万人选千。所选务寡,要在必当,择腹心健将统押。自大将亲兵、前锋奇伏之类,皆品量配充。此色之外,又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枝距神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为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愤之士;有贫穷忿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赘婿入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亻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由是集而别之,礼而厚之,属之于大将,有急则随事呼用,使各使所能,无不尽力致效也。

  选能

  夫总兵之任,务搜拔众材,以助观听,以咨筹略。春秋战国之际,虽九九之伎,鸡鸣狗盗之士,无不廷见收养,以为己用,其藏器草莱奋迹麾下者,盖不乏矣。故大将有受任,则与副佐讲求人材。有异能者,无问势之大小贵贱,皆置在幕府,以备役用。其或杖策挟术自干于军门,亦询视其颜色,察验其所来;所复可,则明试而录之。凡沉谋秘略出于人上者,可使佐谋;巧词善说能移人意者,可使游说,历聘四方;知风俗人情之隐者,可使佐术;得敌人门庐请谒之情者,可使为间;知山川险易、形势利害、井泉刍牧、道途迂直者,可使导军;巧思出入,能烁金剡木为器械者,可使佐攻;材力乔健,能猿腾鹘击、逾沟越垒、来往无迹者,可使密觇;能占风候气、视月观星、揲箸转式、达于休咎者,可使佐谲。凡此色类,非可悉数,但负一能,军中皆有以用之,不可弃也,由智将之所栽量尔。其待遇资给,则随色为差次。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