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相人第一百二

  凡欲擢用,先须辨人形神肌骨之贵贱。且人神隐于中,形藏于身,气发于外,先观其形。夫山有美玉,草木滋茂;人有贵相,气色丰润。人虽处下品,颜色、形神、器度、动止与众殊也。相有七等也:一曰看骨,二曰看神气,三曰看肉,四曰看色,五曰看文理、黑子、赤子,六曰看毛发,七曰看星文。人相有十成:一曰神气清,二曰五岳齐,三曰笑语美媚,四曰声色深沉,五曰须发无间,六曰词语稳重,七曰接对无伪,八曰不欺信行,九曰为事正直,十曰风骨合度。此谓十成之相也。十成之人,其可信乎。经曰:七成八成,臣中(一作子)尊贵,位极人臣也。凡欲相人,先视其头。头者,五脏之主,四体之父,百体之母。头面之间有五狱,有四渎,有四骨。四渎:鼻江,口河,目淮,耳济。四骨:龙骨,神龟,驿马,伏犀。平满为颊,高成为岳。入耳曰龙骨,入鬓曰驿马。耳济为将军,左目后骨为日角,右目后骨为月角,圆为龙宫。鼻上天中曰伏犀,次两边沟,外神龟。额间后为中子,中子下高为龙角骨,主三公台辅之骨。脑后为玉枕。此骨一十六般,并应头面之主。且玉枕之相,自两耳上中平为百岁。前头后脑,前为星堂,后为玉枕也。其一○,卒轴枕。其二,六字枕。其三,连珠枕。其四,仰月枕。其五,覆日枕。其六,两背日枕。其七,上下相背月枕。其八,如环日枕。其九,十字枕。其十,一字枕。其十一,左稍枕。其十二,右稍枕。其十三,垂露枕。其十四,鸡子枕。其十五□,犀口枕。其十六,悬枕。如此者,皆公侯之相也。又若人之形也,魂居肝,魄居肺,志居脾,精居命,神居心。故心有五轮,则目亦有五轮,五行各以居其位。且(一作低)观其目,则知其心矣。是以心圆者上也,铃次之,破地者主奸诈。夫心如月形者为盗,如弓形者主非命,圆者主事不虚妄之情。目多正视,主忠孝慈惠。心铃形者属火,能辩明礼义。目视重大回顾有常,聪明智慧。心破梯者,目视瞬息高下,主多作盗,言词虚妄无信。心月形者,目视百回,高下属水,水流急不还,少信行不忠孝,贬流在外而死。心如弓形者,目视左右高下方回,兼露白睛,必逐远方,为子杀父,为臣杀君。至若解后如鬼神,有形而无骨,莽苍无色,黄色乱翌,口叶舌尖,肠浅语薄,似欢不欢,似颠不颠,面毛半茸若有尘灰,脑发倒垂,鹤头露结,忽行后视,神采昏茸,骨法不正如是者,皆极贱人也。

  金疮统论第一百三

  人为兵器所伤出血者,必甚渴。不可即与饮食,恐簇毛在吻,须干食。食肥腻之物,无所妨害,贵解渴而已。不可多食粥,则血沸出,人必死矣。所忌者有八焉:一曰嗔怒,二曰喜笑,三曰大言,四曰劳力,五曰妄想,六曰热羹粥,七曰饮酒,八曰咸酸。此八者犯之,未有不死者矣。夫金疮不可治之者有九焉:一曰伤脑户,二曰伤天窗,三曰伤臂中跳脉,四曰伤髀中阴股,五曰伤心,六曰伤乳,七曰伤鸠尾,八曰伤小肠,九曰伤五脏。此九者,皆死处也。又曰金疮不可治之者有四焉:一曰脑髓出;二曰脑破,而咽喉中沸声哑,目直视;三曰痛不在疮处者,此谓伤经也矣;四曰出血不止,前赤后黑,或自肌肉腐臭,寒冷坚忍,其疮难愈。此四者,皆不可疗矣。除此之外,复诊其脉:脉虚细者生,数实者死,沉小者生,浮大者死。其所伤在阳处,出血过度,而脉微缓者生,急疾者死矣。

  治金疮第一百四

  金疮方,右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于五里采一方草木茎叶,每种各半把,勿令脱漏一事。日午时,切碓捣,令极烂,仍先拣好石灰一斗同杵之。复选大实树三两株,凿作十窍,令可受药。然后实于窍中,紧筑之毕,即以麻皮系之。用麻捣石灰,密泥,不令泄气。更以皮缠定,令牢。到九月九日子时取出,阴干百日,药成。捣之,曝,令极干,更捣,用绢罗之。凡有金疮伤所出血,用药封裹,勿令转动,十日即瘥矣,不脓不肿不畏风。若伤后数日始得药,须先用温水洗,令血出即敷之。此药大验如神,预多合之,金疮之要无出之者。治金疮中风痉口不语方:赤箭一两,桂心三分,防风三分,去芦头巴豆二分,去皮及心,然后研之极烂,用纸裹压。又法:用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天南星三分,炮令烈;白附子半两,泡烈;朱砂一两,水飞过;干姜一分,泡烈;附子三分,去皮尖脐,泡干烈;蝎半两。主用右件捣罗为末,用酽醋三升熬成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不计时候,熬葱酒下服后汗出为效。金疮辟风止痛方:当归半两,锉微炒;川椒半两,去蒂及开口者,微炒出汗;泽泻半两;芎一两,附子一两,去皮脐。右件捣药罗为末,若金疮有出瘀血,以温酒调下一钱,日三服。止金疮出血不止方:龙骨一两,锉微炒;芎一两;熟干地黄一两;鹿茸半两,涂酥灸,令微黄色,先须去毛;乌樟根三两;突厥白一两。右件捣罗为末,敷在疮上,血即止。如服以温酒调下二钱,日三服。金疮内漏方:金疮通内血者为内漏,而胁胀者不能食死。瘀血搏在于腹内,脉牢大者生,沉细者死。其方:以虻虫三十枚,去翅及足,微炒;桃仁一两,汤沉去皮尖双心麸微炒;黄桂心一两半;川大黄三两,锉碎微炒;水蛭三十枚,微炒黄。右件为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钟煎至五分温,和滓服。日五服,夜三服。如卒无小便,用水并酒代之。服讫,然后以胡粉散敷上疮。胡粉方:粉二两,干姜二两,生栗子二枚,阴干去皮,为末敷疮上,即痊矣。出箭头方:蜣螂自死者一枚,土狗子三枚,妇人发灰少许。右将蜣螂去壳,取其白肉,与二味同研如泥,用生油涂中箭处,则如膏药。俟肉做痒,即以两手蹙之,其箭自出。出骨中箭头方:雄黄一分;蜣螂一分,研石灰末一分,牛粪火烧之,令赤色;葳灵仙一分;朝牡鼠一枚,去头取血。右为末,入鼠血,并炼蜜和丸,如黄米大,内疮口中,其箭镞不拘远年自出。出肉中箭头方:巴头一枚,去皮;腻粉一分;砒霜少许;磁石半两,细研;蜣螂一枚。右为末,以鸡子清和丸,如菜豆大。先以针拨开疮疥,用生男子乳汁化一丸,拨在破处上,用醋面纸封贴。常痒,痒极不可忍,其镞自出也。多年者两上,当年者一上即出。箭镞出后服食方:牡丹皮半两,盐半两,白敛半两。右为末,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分。中毒箭方:芦根一两;蓝叶一两;紫檀半两;石灰末二两,以牛粪火烧令赤。右为末,不拘时候,以蓝叶叶汁调下一钱粥饮下,亦得。中毒前后皮肉瘀肿方:梨母子一斤,烂研去核;盐麸子五两,捣之,曝干更捣,用绢罗之,去粗滓;绿豆三两,炒熟;石灰末三两,牛粪火烧令赤;蓝子五两;黄连三两,去须独颗;栗子三两,生用;黑豆三两,炒熟;大黄五两;赤芍药三两。右为末,炼蜜调为膏。每服以温酒下一茶匙,日三四服。刀枪破腹肠胃突出方:磁石三两,烧红醋,淬七次,捣碎研如粉;滑石三两;铁锈三两。右为末,敷枪肠胃上。后别以磁石末用粥饮调下一钱,一日三四服。腹破缝补方:又若皮肉断裂,剥取新桑白皮作线缝之,以新桑白皮裹之,又以新桑白皮汁涂之,极妙。小疗但以桑白皮裹,便如筋断后,亦封于上可以续之。傅毒箭及马汁方:虻虫大者去翼,于端午日收之,阴干为末,每服一钱,拨破疮口,以药傅之;然后醋面糊纸靥子贴之,即出毒也。又方:石灰末二两,以牛粪火烧令赤色;密佗僧一两,黄柏半两,锉;腻粉一分。右为末。每用,先以盐水洗疮,后用药敷之,日一换之。

  疫气统论第一百五

  结营须避山川卑湿之地。其湿燥毒气袭人口鼻者,则山瘴之虐疠生焉。又若寒暑之气不节,夏寒冬燠,或夏伤于大暑,热气盛藏于皮腹之间,加以士卒之众气相蒸为温臭,则时疫生焉。抑又所营之地,士卒不便水土之性、温凉之气,致阴阳二气紊乱于肠胃间,则霍乱吐泻生焉。斯之三者,众气生疾之地十有五六焉。故临戎之际,得不预备之乎?

  治疫气第一百六

  时气疫方:用茵陈二两;大麻仁五两,研如膏;豉五分,炒干;常山三两;栀子二两;芒硝三两,细研;鳖甲二两,涂醋汁,令去裙◆;杏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面炒,微黄色;巴豆一两,去皮心炒,令黄纸裹压去油,细研。右为末,合匀炼蜜和捣五六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粥饮下三丸,或吐或痢或汗。或不吐痢或不汗,再饵之。若更不吐痢,以热粥饮投之。观其症候加减。霍乱吐泻方:桑叶一握,褊(一作篇)竹一握。右细锉末,用水一大盏服。山瘴虐方:常山三两,乌梅二十七枚,甑带三寸,独颗蒜一枚,以酒二大盏作二服。初一服先未发时吃,次一服临欲发时服。如不发即止。温虐方:麻黄一两,去根节;牡蛎粉一合(一作分);蜀漆、甘草、犀角屑、知母,各半两。右为末,用水两大盏,慢火煎一盏半去粗。分为三服,早起午初夜服之。

  治皲瘃第一百七

  士卒涉水蹈冰,蒙犯霜雪寒风,一切凌冻所苦,或失于饮食,肌体虚劳,故头目手足皲瘃也。冶手足皲瘃血出方:猪胰洗之立止。手足皲瘃方:右取川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滓倾出,令燥。须臾复浸干,即涂羊猪脑髓尤妙。涉水冒霜,手足冻裂方:又取菱叶浓煎汁热,洗之即愈。手足冻裂成疮方:右以羊髓熬成膏油,入炒,黄丹搅匀,令搽涂之,三五次即愈。手足指节皲裂欲坠落方:莱州青石作器物者,以刀子细刮取末,欲落指节尚柱文缕微连,便以石灰末厚覆其上,以帛子系缠之,其痛即止,其指十日即复安矣。

  禳厌第一百八

  厌敌兵法:中夜设于北斗,不致酒脯,焚香为祭,藉用白茅,用五色彩为币。大将北面再拜祷祝,以所祈之事三奠而止。伐阴木之枝为六甲符,符中书六甲名。祭罢以为六囊,各盛一符。即以本旬符囊系于旗纛内,勿令人觉之。遂举而止,敌人当自骇走矣。厌疫法:大疫,当取虏获首级不计多少,于上风焚之。人疫大盛,则有用此法,疫少亦假用之。令其烟气冲袭(一作疫)者经时撤去,可以辟厉气矣。厌王气法:敌之王气久而不衰者,观其气王于何方,当六甲旬首正子时,于营中月空上环三九步,以朱画八卦坛位,成三界,其内画十二辰及月将之名,东西南北相去数步。取苍狗白鸡各一只,大将披素服,右手仗剑,左手按二畜,北面立,默诵敌将名氏,即斩之,埋于气旺之方,深三尺,气衰则去之。厌敌将法:敌将之命厌于我(命者,谓五行细人密构其敌将之命也,当合生年月日时也),我即以所旺相之色可以克彼者,随所旺月日及时,密制克之(所旺日时,假令敌将火命王,我则择火日水时为黑道休省之,勿令他人见)。战阵当以皂旗为冲(它者仿此。)厌鸟伏兵法:夜伏兵于林薄,虑禽鸟惊啼者,当以朱书十干之号,有十二辰之名、十二月之号、十二岁之号,有二十八宿之号,悬于巢上林上,则禽自不惊啼,而兵可伏矣(干谓从甲到癸,辰谓从子到亥,月从陬到涂,岁从摄提格到赤奋若,星从角到轸也)。

  相马统论第一百九

  夫马之初生无毛者,能行千里;先举一足者,行五百里。但数其筋得十,即凡马也;十一、十二者,五百;十三者,千里;过十三者,天马也(一作枝)。毛起腕上者,六百里。腹脊上下平者,百里。五项圆者,五百里。眼中如童儿并坐者,二百里。腹下有黄筋者,五百里。耳根下生角,长一寸者,三百里;二寸者,五百里;三寸者,一千里。尿射过前脚者,五百里。项如渴乌者,一千里。如初生而七日不能行,才行便能饮水者,千里之驹也。放尿举足者亦然(一作前)。腹下毛逆生者同。芝兰孔中有毛长一寸,此驽马也。鼻中金字者(金一作人)十八岁,四字者八岁,八字者四岁。鼻上赤者二十岁,鼻上青者三十岁。鼻上如有公王字者,二十五岁。眼圆有旋毛者,三十岁。目下不满而白精多者,此多惊也。目白不深,唇不覆齿,口小又浅,不健食。齿参差不相当,难驭。齿欲得上钩者好也。凡马头欲如侧抟,耳欲得厚小。左耳却,害主;右耳却,不入阵。眼圆欲得满睛,弩肉满身,额前锥毛欲得浓盛,鼻欲得大,唇欲得缓,上唇欲得下中,口欲得红并方大,舌欲得(一作如)悬钩,面欲藏,骨隹欲宽,胸欲广,双肋欲得分明,蹄欲得厚,膝欲得开,腹欲得垂,阴欲得小,肚欲得方,┩肉垂足,足后欲得无毛,尾欲得毛散,尾核欲得长齐于梁骨,尾林欲得粗,汗沟欲得深,膊际横文欲得分明,脊欲得平,身欲得短,毛欲得细而突(一作笑)。如是者,马之要相也。

  马忌第一百一十

  石灰泥槽损马,不得系马于门上。令落驹养猕猴于坊内,辟患并去疥癣。戊寅日及庚寅时,不得作厩,作之者不及一年凶。丙寅日不可出入马,三年人马俱死。申日不宜取马,必死。戊午、庚子之日不取,并忌入厩,大败。凡养马作厩之法,当择时日之良,而知所忌之凶矣。

  马毛利害第一百一十一

  若马或白点入口者,名的卢。目下有横毛者,名死泣旋。毛在吻后者,名御褐。白马黑鬃,鞍下有回毛者,名负尸。腋下有回毛者,名挟尸。左胁下有白毛直上者,名曰带剑。汗沟过尾根者,踏杀人。腮上有旋毛者,名目围。或后足左右白者,或马浑身白而四蹄黑者,或从前膊外从项去到夹腮应有毛旋者,或毛旋在项者,或爪黑面白者,已上马毛病者,不利主也。或马前两甲膊后近低处毛旋者,能行五百里;后膊近前低处毛旋者,行七百里;后前膊到喉中间有旋毛者,名印绶,能行千里,无益主也。

  治马金疮药第一百一十二

  马中金疮,肠胃突出方:芍药、黄耆、当归、芎、白芷、续断、鹿茸、黄芩、细辛、干姜、附子。已上各三两,右为末,先将酒令醉服五分,七日三服,稍加到方寸立愈。  治马杂病第一百一十三  灌马方:春夏用白矾,秋冬用郁金、芎、当归、大黄、升麻、黄连、细辛、干姜。已上各一两,右为末,入汤中,以酒调灌之。啖马方:郁金、大黄、甘草、山栀子、贝母、白芍药、黄芩、秦胶(一作艽)黄柏、黄连、款冬花、知母、桔梗、藁本等,分为末,右用油并蜜和啖之,每足二两。治马瘟方:右以獭肝肚肉去粪煮汁灌之。治马肚热结寒颤不食方:黄连末二两,白藓皮末一两,油五合,以腊猪脂四两、白水一升半调下,牵行抛粪立效。治马卒热肚结欲死方:以蓝汁二升,并水二升同灌之,立效。治马迨起方:又取壁上多年石灰细研罗,又用油调二两灌之,立效。治马黑方:忽卧不起,汗流如珠,肉颤气喘者,尝汗淡不死,汗咸即死。以人脚下汗袜,以水二升洗,取汁灌之,立瘥。治马不进水草方:芒硝一两、人骆半升。已上和郁金散灌之,并刺带血出一升。治马伤水方:又以葱盐油相和,搓成团子,纳鼻中以捉马鼻,令不通气,又待眼中泪出,即止。治马伤食方:右以生萝卜三五个,切作片子啖之,立效。治马喉中肿方:软物裹刀子,露一刺咽喉,令便瘥。又方:以干马粪置瓶中,将头发盖之,以火烧烟出,薰马鼻中,立瘥。又方:以猪脊边脂,伴发烧薰鼻中,立效。治马草结方:以白矾末,分为二,两服。每服和水,饮后即啖之,神效。又方:以手捻令销,如不销,火烧扫帚柄筑之,效。点马眼方:青盐、黄{厂瓦}仁、马牙硝,已上各等分细研,用蜜煎,以磁瓶盛水,慢点之。治马疥疮方:臭黄腊月猪脂,煎令发销,及熟涂之,立效。治马疮方:以齿苋石灰同捣,令习捣作饼子。候晒干,复捣为末。先以口含水洗净,用药贴之。治驹儿肚泻方:以藁本为末,将大麻子研汁调三钱灌下,便效,次将黄连末、麻子解之。肠药方:莨菪子、乌头、芫花、茱萸、扣眷、苍术、木鳖子、葶苈子,右等分为末,每咀用半两,以醋面椒蒜煎为膏治之。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