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叙山水篇

  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叙山水篇第一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前汉郊祀志云。干封中。武帝浮江。台曰翻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远公与慧永。慧持。昙顺。昙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昺。昙诜。白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十八贤有传附篇末。池上昔有文殊瑞像阁。今像亡阁废。有文殊殿瑞像者。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旁有志云。

  自寻阳出。枞杨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桑钦水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彭蠡县。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在江州寻阳。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江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左挟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有匡俗先生者。之南十里。有妙智院。旧名行春亭。由妙智五里。至蛇冈。高僧传云。安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让国于季父而出家。汉魏间行达郜亭湖时湖神能分风上下。

  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游此山。遂托空崖。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奇声骇人。此其变化不可测者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迹之所罕经也。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三湖。北望九江。

  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下半里许。有重巘。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奇神。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中。蔚然成林。计奉在民间二百年。容状常如二十时。


  俄而升举。遂绝迹于杏林。其北岭西崖常有悬流。淫霪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崖穷绝。莫有升之者。有野夫见人着沙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踞鞍。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


  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似出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佛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气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昺然与众山殊别。天将雨。其下水气涌起。如车马盖。此即龙井之所吐。其左有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方物之奇。焉可得胜名哉。略举其异。耳刘昭注续汉志郦道元注水经。并用惠远语。又豫章旧志云。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东野王与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郦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山。故谓之庐山。张僧鉴寻阳记云。山南有三宫。所谓天子都也。庐宫溪水出焉。上宫人所不至。有三石梁。长十余丈。阁才盈赤。其下无底。其中宫在别岩。悉是文石。两边有小圆峰。奇特号为右障峰。石形若羊马来道。相对下宫。

  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接。因命之。

  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8□亭。应真凌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宜。

  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接。因命之。
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8□亭。应真凌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宜。

  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余古今赋咏不可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案晋书庾亮传云。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余古今赋咏不可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案晋书庾亮传云。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