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地理门

  百粤故地

  自秦皇帝并天下,伐山通道,略定扬粤,为南海、桂林、象郡。今之西广,秦桂林是也;东广,南海也;交址,象郡也。汉武帝平南海,离秦桂林为二郡,曰郁林、苍梧;离象郡为三,日交址、九真、日南。又稍割南海、象郡之余壤,为合浦郡。乃自徐闻渡海、略取海南,为朱崖、儋耳二郡。置刺史于交州。汉分九郡,视秦苦多,其统之则一交州刺史耳。至吴始分为二,于是交、广之名立焉。时交、广为一,广治番禺。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合交、广为一,置采访使于番禺,其规模犹汉时,唯帅府易地也。高宗始置安南都护府于交州。本朝皇佑中,置安抚经略使于桂州,西道帅府始于此。至今八桂、番禺、龙编,鼎峙而立,复秦之故云。

  并边

  广西西南一方,皆迫化外。令甲:邕、宜、钦、廉、融、琼州,吉阳、万安、昌化军,静江府,系沿边;柳、宾、皇、横、郁林、化、雷,系次边。总广西二十五州,而边州十七。静江属县,半抵猺峒。猺峒者,五陵蛮之别也。自静江稍西南,曰融州。其境抗扼王江、乐善、宜良、丈盈、洪源、从允、牂柯、夜郎诸蛮。自融稍西南,曰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羸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南丹者,所谓莫大王者也。自宜稍西南,日邕州。邕境极广,管溪峒羁縻州,县、峒数十。右江直西南,其外则南诏也。左江直正南,其外则安南也。自邕稍东南,曰钦州。钦之西南,接境交址,陆则限以七峒,水则舟楫可通。自钦稍东,日廉州。廉之海,直通交址。自廉东南渡海,曰琼州、万安、昌化、吉阳军。中有黎母山,环山有熟黎、生黎。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城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

  广西省并州

  广西地带蛮夷,山川旷逮,人物稀少,事力微薄,一郡不富浙郡一县。异时偏方割据,境土褊小,故并建荒为州县而务观美。逮夫正统有归,六合混一,乃省并晏州、荔州,今静江府荔浦县是也;龙州,今柳州柳城县是也;鷰州,今藤州镡津县是也。皆废于唐之贞观。溥州,今静江府兴安县也,废于本朝之干德。严州,今象州之来宾县也;澄州,今宾州上林县也。蛮州,今横州永淳县也;牢州、党州,今郁林州南流县也;南仪州,今藤州岑溪县也;绣州,今容州普宁县也;禺州,北流县也;顺州,陆川县也;潘州,今高州茂名县也;南亭州、玉州,今钦州灵山县也。姜州,今廉州合浦县也。皆废于开宝。珠州,今融州融水县也;镇宁州,今宜州带溪寨也;窦州,今高州信宜县也;蒙州,今昭州立山县也。皆废于熙宁。龚州,今浔州平南县也;平州,今融州怀远县也;白州,今郁林博白县也;观州,今宜州高峰寨也;溪州、驯州、叙州,今宜州北遐镇、思立寨也。皆废于绍兴。夫州,大矣,废而为县若寨,又不加大焉,又有不专县寨者。顾有废二州而谨成一县,且或为镇寨;或废一州而并入近县者。然则昔之为州,无乃强名乎!

  五岭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桂林城北二里,有一丘,高数尺,植碑其上曰“桂岭”。及访其实,乃贺州实有桂岭县,正为入岭之驿。全、桂之间,皆是平陆,初无所谓岭者,正秦汉用师南越所由之道。桂岭当在临贺,而全、桂之间,实五岭之一途也。

  湖广诸山

  南方多佳山。窃谓其本根自衡山来,势如木之有余枝条枚也。东南一干,为广东之韶石,云阙参天,钟虡据地,望之使人肃然想有虞张乐之盛。绵延至英州,群峰玉立,坚润而秀,乃其枝柯也。散布为德庆之三洲岩、惠之罗浮山奥其他不知名之奇山,又其条枚也。西南一干,发为道之九嶷,峥嵘峻极,峰岫挺异,萦纡盘礴,惘不可测。绵延为桂林之山,群峰拔地,森立四野,亦皆其枝柯也。至伏地而行乎黄茅赤土之下,突出为西融州之老君洞天、容之句漏洞天、浔之白石洞天,兹亦其条枚也。东南方至阳,天地之美具焉。草木之生,必向荣于南枝,衡山之阳,亦犹是耳。

  桂山

  山谷诗云:“桂岭连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嗟峨。”唐人谓:“两地不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雁山屡游矣,桂山得雁山之秀,雁山不若桂山之多。若置诸大龙湫、龙鼻泉之侧,则雄伟之气亡矣。桂山之高,曾不及雁山之半,故无尊雄之势,谓可与相颉颃者过矣。乃若阳朔诸山,唯新林舖左右十里内极可赏爱,青山绿水,团栾映带,烟霏不敛,空翠扑人,面面相属。人住其间,真住莲花心也。桂林负郭诸山,颇不及耳。夫其尖翠特立,无不拔地而起,绵延数百里,望之不见首尾,亦云盛哉!

  桂林岩洞

  石湖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及考唐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訾家洲记’云:“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观前人品题桂林之意,端不诬矣。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神刓鬼刻,高者凭崖如化城,下者穿隧若水府;大者可建五丈旗,小者犹可容十客。或浮为洲渚,或内通舟楫。去城不过七八里,近二三里,几杖间可以遍览。岩穴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今述于后:岩则曰读书,曰叠彩,曰伏波,曰龙隐,曰刘仙,曰屏风,曰佛子,日雉岩。洞则曰白龙,曰华景,曰水月,曰龙隐,曰栖霞,曰元风,曰曾公,曰南潜,曰北潜,曰隐山六洞,曰虚秀,曰石乳。峰则曰立鱼,曰独秀。其他不可枚数矣。按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载岩洞与此同,惟白龙乃洞名,龙隐则岩洞俱有,又有虚秀无灵秀。此本旧有错误,今俱改正。

  灵岩

  洞穴有水,然后称奇。桂林诸洞,无虑百所,率近在城外数里,俱有可观。若水东之曾公岩、兴安之石乳洞,皆有流水自洞而出,施直桥横槛其上,遨游者得以徙倚其间。异于他洞者,空明幽遂而已。虽然,未若城南之水月洞,东江之龙隐岩也。水月中通,形如半规,江流贯之,中有石桥,可以觞客。龙隐修曲而高明,江流贯之,鼓桌而入,仰视洞顶,夭矫乎真龙之脊胁也。范石湖谓二洞奇赏绝世。融州老君洞亦通川流,中有一洲,其旁高岑有乳石滴成老君之形,须眉衣冠,无一不具。张于湖榜曰:“天下第一真仙之洞”。以是知凡洞必以川流为贵也。虽然,二贤所赏,水深数尺,广才丈余耳。若夫桂之灵川县,有灵岩者,二贤未知也。是岩也,大江洞其腹,水阔二十丈,深当倍之。余尝摄邑灵川,天久不雨,往祷于岩。方舟造洞,遥望大江平阔,直抵山根,横有一线之光。迩而望之,乃知洞穴表里明彻而然也。即其洞口,水面阽阽,正将枕山不可得入者。舟子击水伏而进,仰视洞顶,与水面相去才丈余。水与洞顶,皆平如掌。舟入渐深.楫声隐隐震洞,固已骇人心目,人声一发,山水皆应,大音叱咤,洞虚裂。当岩之中,洞顶穹窿如宝盖然。其下即神龙所居也。余敛板焚香,巫者以修绠下瓶汲深,奉之以归,辄有感应。是江也,西通猺洞,日泻良材,贯岩而下,水深不可施篙,撑拄岩顶而后得出。余求之事实,谓此江古来绕出山外,忽雷雨数日,神龙穿破山腹,以定窟宅,遂命曰灵岩。县曰灵川,亦以是得名。今洞旁山觜,尚有故江迹存。噫!此岩水色沉碧,雄深严静。人至其间,若有神灵左右之者,诚非游观之地。去城三十里,不若诸洞之迩于人,所以未蒙赏音,惜哉!

  罗丛岩

  罗丛岩在浔州西南六十里。岩中明快,可容数百人。每遇重九,合邻郡之人而集焉,以为登高之乐。岩内有三圣殿,殿侧有石钟,其大合抱,自然天成,殿东则有碧虚洞,由石穴而入,通行平坦,其屈曲约半里余,出于岩之东。洞内则有石佛、石磬、石狮子、石牀、石钟。殿西则有灵源洞,由石穴而入,通行平坦,其屈曲约一二里,出于岩之西。洞内则有石罗汉、石象、石马、石鱼、石笋、石鼓。凡游两洞者,必秉火炬以观。联岩之外,西则有水月岩,约深数丈,约阔十五丈。泉源清彻,四时不涸,中有异鱼存焉。岩口则有龙王殿,入岩中则有观音堂。或遇岁旱,里人祷之,甘雨必应。由大岩之中,皆用石板平砌,而出岩门,则有钟楼。楼之西,倚岩则以石甃,高数丈,为方丈。楼之外,则有三门。门之外,则有超然亭。亭之左右,则用石板为路,连袤一二里,四围皆植松竹,实浔之胜概云。

  黎母山

  海南四州军中,有黎母山。其山之水,分流四郡。熟黎所居,半险半易,生黎之处,则已阻深,然皆环黎母山居耳。若黎母山巅数百里,常在云雾之上,虽黎人亦不可至也。秋晴清澄,或见尖翠浮空,下积鸿濛。其上之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人欲穷其高,往往迷不知津,而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见水泉甘美耳。此岂蜀之菊花潭、老人村之类耶?

  广西水经

  凡广西诸水,无不自蛮夷中来。静江水曰漓水,其源虽自湘水来,然湘本北行,秦史禄决为支渠南注之融江,而融江实自猺峒来。汉武帝平南越,发零陵,下漓水,盖沂湘而上,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漓水自桂历昭而至苍梧。融州之水,牂牁江是也。其源自西南夷中来。武帝发夜郎,下牂牁,即出此也。宜州之水,自南丹州合集诸蛮溪谷而来,东合于牂牁,历柳历象而至浔。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为左江,自交址来;一为右江,自大理国威楚府大槃水来。江合于邕,历横历贵,与牂牁合于浔而东行,历藤而与漓水合于苍梧。苍梧者,诸水之所会,名曰三江口,实南越之上流也。水自是安行,入于南海矣。

  牁江

  西融州城外江水,即牁江之下流也。江面颇阔,昔尝有大水泛出蜀南州牌。汉武平南越,发夜郎,下牁,非由融州,则何自而至南越哉?令静江府桑江寨,其水亦合于融江之上流,或云桑江,亦牁音之讹也。大抵融州之西,为蜀之南,地本接连,但隔于蛮猺,不可通耳。

  灵渠

  湘水之源,本北出湖南;融江,本南入广西。其间地势最高者,静江府之兴安县也。昔始皇帝南戍五岭,史禄于湘源上流漓水一派凿渠,逾兴安而南注于融,以便于运饷。盖北水南流,北舟逾岭,可以为难矣。禄之凿渠也,于上流砂碛中叠石作铧觜,锐其前,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渠,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绕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曰湘曰漓,往往行人于此销魂。自铧觜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猛势,故堤不坏,而渠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渠水铙迤兴安县,民田赖之。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尝观禄之遗迹,窃叹始皇之猜忍,其余威能罔水行舟,万世之下乃赖之。岂唯始皇,禄亦人杰矣,因名曰日灵渠。

  癸水

  漓水自癸方双来,直柢静江府城东北角,遂并城东而南。古记云:“赖有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又有石记云:“湘南南粤北,此地居然自牛肋,直饶四面血成地,一骑刀兵入不得。”五代、靖康之乱,大盗满四方,独不至静江,风水之说,固有验矣。昔于城东北角,沟漓水绕城而西,复南,东合于漓。厥后居民壅之,沟遂废。范石湖帅桂,乃浚斯沟,涟漪如带。于沟口伏波岩之下,八桂堂之前,创为危亭,名以癸水。此沟未废,桂人屡有登科。既废二十年间,几类天荒。石湖以淳熙甲午复沟,乙未科果有蒋汝霖,戊戌科有蒋来叟,辛丑科二人登科。今石湖‘癸水亭记’,但言癸水之乐土福地耳,复沟之效,未续论也。

  龙门

  浔、象之间有龙门。春水大至,鲟鳇大鱼自海逆流而上,渔师于龙门之下,回澜之中,设网横江,举而得之。有嘲之者曰:“是殆南选之龙门也。”苍梧上流,亦有龙门滩,其形势甚可畏。

  象山

  象州郡治西楼,正面西山。山腹忽起白云,状如白象,移时不灭。然不可常见。案:秦象郡乃交址,非象州也,今象州城门乃画一白象,不审何义。然象州自昔不遭兵革,凡有大盗,皆相戒以不宜犯象鼻,然则城门之昼象,岂谓此耶?

  天威遥

  钦之士人曾果,得唐人‘天威遥碑’,文义骈俪,诚唐文也。碑旨言:安南静海军地皆滨海,海有三险,巨石矻立,鲸波触之,画夜震汹。漕运之舟,涉深海以避之。少为风引,遵崖而行,必瓦碎于三险之下。而陆有川遥,顽石梗断焉。伏波尝加功力,迄不克就。厥后守臣屡欲开凿,以便漕运。锥一下,火光煜然。高骈节度安南,斋戚祷祠,将施功焉。一夕大雨,震电于石所者累日,人自分沦没矣。既霁,则顽石破碎,水深丈余。旁有一石犹存,未可通舟。骈又虔祷,俄复大尔震电,悉碎余石,遂成巨川。自是舟运无艰,名之曰“天威遥”。退而求诸传,载天威遥事略同,但不若是详尔。

  天分遥

  钦江南入海,凡七十二折。南人谓水一折为遥,故有七十二遥之名。七十二遥中,有水分为二川。其一,西南入交址海。其一,东南入琼廉海。名曰天分遥。人云,五州昔与交址定界于此,言若天分然也。令交址于天分遥已自占,又于境界数百余里吴婆灶之东以立界标,而采捕其下,钦人舟楫少至焉。

  三合流

  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址洋。中有三合流,波头濆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蕃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江浙之海也。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也。南舶往来,必冲三流之中,得风一息,可济。苟入险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传闻东大洋海,有长砂石塘数万里,尾闾所泄,沦入九幽。昔尝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至于东大海,尾闾之声,震汹无地。俄得大东风以免。

  象鼻砂

  钦廉海中有砂碛,长数百里,在钦境乌雷庙前,直入大海,形若象鼻,故以得名。是砂也,隐在波中,深不数尺,海舶遇之辄碎。去岸数里,其碛乃阔数丈,以通风帆。不然,钦殆不得而水运矣。尝闻之舶商日:“自广州而东,其海易行;自广州而西,其海难行;自钦廉而西,则尤为难行。”盖福建、两浙滨海多港,忽遇恶风,则急投近港。若广西海岸皆砂土,无多港澳,暴风卒起,无所逃匿。至于钦廉之西南,海多巨石,尤为难行,观钦之象鼻,其端倪已见矣。

  天涯海角

  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钦远于廉,则天崖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斯亭并城之东,地势颇高。下临大江,可以观览。昔余襄公守钦,为直钩轩于亭之东偏,即江滨之三石,命曰钓石、醉石、卧石。富为吟咏,载在篇什。

  

  江浙之潮,自有定候,钦廉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二弦小潮,谓之子水,顷刻竟落,未尝再长。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初不系月之盛衰,岂不异哉!案二弦似误。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