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三衢杨氏补泻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

  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

  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摄法应知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

  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

  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

  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也。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

  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

  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

  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拔针一法最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口诀)

  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口诀)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口诀)

  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喎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志意求,指头手法为留气,身除疾痛再无忧。

  (口诀)

  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

  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运气行针好用工,遍身疼痛忽无踪,此法密传堪济世,论金宜值万千钟。

  (口诀)

  提气法,提气从阴微拈提,冷麻之症一时除。

  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拈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可治冷麻之症。

  提气从阴六数同,堪除顽痹有奇功,欲知奥妙先师诀,取次机关一掌中。

  (口诀)

  中气法,能除积,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痛疼,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一般造化两般功,手中运气叮咛使,妙理玄机起疲癃。

  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

  (口诀)

  苍龙摆尾手法,补。

  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

  或用补法而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活变也。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舡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体有千般症,一插须教疾病休。

  (口诀)

  赤凤摇头手法,泻。

  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似舡中之橹,犹如赤凤摇头,辨别迎随逆顺,不可违理胡求。

  (口诀)

  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龙虎交争战,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白虎右旋六阴通,返复玄机随法取,消息阴阳九六中。

  (口诀)

  龙虎升降手法。

  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捻妙法,气行上下合交迁,依师口诀分明说,目下教君疾病痊。

  (口诀)

  五脏交经。

  五脏交经须气溢,候他气血散宣时,苍龙摆尾东西拨,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五行定穴分经络,如船解缆自通亨,必在针头分造化,须交气血自纵横。

  (口诀)

  通关交经。通关交经、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补泻得理。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用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气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

  (口诀)

  膈角交经。膈角交经,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无病手中行,仰卧须停稳,法得气调均,飞经疗入角,便是一提金。

  (口诀)

  关节交经。关节交经,气至关节,立起针来,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必令气走纳经中,手法运之三五度,须知其气自然通。

  (口诀)

  子午补泻总歌。

  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交疾再侵。

  凡用针者,若刺针时,先用口温针,次用左手压穴,其下针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微紧,留待气至后,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

  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为泻即安。

  (口诀)

  子午捣臼法,水蛊膈气。

  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均,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捣臼是神机,九入六出会者稀,万病自然合大数,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诀)

  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

  子后要知寒与热,左转为补右为泻,提针为热插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午后要知寒与热,右转为补左为泻,顺则为左逆为右,此是神仙真妙诀。

  (口诀)

  子午补泻歌。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滚汤煎冷雪,若要寒时皮内寻,不枉教君皮破裂。阴阳返复怎生知?虚实辨别临时诀,针头如弩似发机,等闲休与非人说。

  (口诀)

  子午倾针。

  子午倾针,要识脉经,病在何脏,补泻法行。

  凡欲下针之时,先取六指之诀,须知经络,病在何脏,用针依前补泻,出入内外,如有不应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内,有阴有阳,有阳中隐阴,有阴中隐阳,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右转却为泻之记,女人反此不为真,此是阴阳补泻义。热病不瘥泻之须,冷病缠身补是奇,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脉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

  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迎而夺之,是为之泻。”《素问》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待阴气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待阳气备,乃去针也。”

  (口诀)

  十二经络之病,欲针之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经云:“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余,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属金,下针得气,随而济之,右手取针,徐出而疾扪之,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属木,下针得气,迎而夺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是谓之泻也。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
  外拈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转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补虚呵外转)(女人吸来外转泻实肥)

  捻针补泻

  (男子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

  捻针补泻

  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如不应,依前导引之;再不应,依生成息数,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冷热应手。

  下手八法口诀:
  揣:

  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曰:“刺荣毋伤卫,刺卫毋伤荣。”又曰:“刺荣无伤卫者,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也。

  爪:

  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搓:

  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此则迎随之法也。故经曰:“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此则左右补泻之大法也。

  弹:

  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摇:

  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故曰:“针头补泻。”

  扪:

  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

  循:

  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

  捻: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