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曰:邪之中人臓奈何?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

  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㿉;微涩,为内㿉,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纳的通假字,下同)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别本作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

  黄帝曰:治内腑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与的通假字)之齐(脐的通假字,下同)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别本作赤)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