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经教部·卷十二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子内观之,历历分也。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所以五藏藏五神也。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溥,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世以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之难伏,惟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著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犹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之。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称最灵,性命合道,当保爱之。内观其身,谁尊之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静臭秽,浊乱形神。孰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全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

  老君曰: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和谓之智,智週万物谓之慧,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駃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塊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得谓之神,莫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著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识从何而起?从心识起。心从我起,我从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净,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缠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肯用道,欲富而不肯求宝,欲疾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明从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身觉,分别物理,微细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已有,今使除也。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不暗昧也。心通者,不质碍也。此皆本自然也。粗言数者,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长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抱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牛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週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唯在心志也。

  ◎洞玄灵宝定观经

  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言此经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心,故名灵宝。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纯也,一而无杂。人者,通理达性之人也。曰者,语辞也:夫欲修道,先能舍事进趣之心,名为修道;一切无染,名为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六尘为外事,须远离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染著,名为都绝。境不来忤,心即无恼。心不起染,境则无烦。心境两忘,即无烦恼。故名无与忤心。然后安坐摄澄烦恼,名之为安。本心不起,名之为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慧心内照,名曰内观。漏念未除,名为心起。前念忽起,后觉则随;起心既灭,觉照亦忘,故称除灭。了心不起,名之为安。觉性不动,名之为静。故称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众心不起,妄念悉忘。乱想不生,何有贪著?故曰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昼之言净,夜之言垢。垢净两忘,无有间替,故名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妄想分别,名曰动心。觉照祛之,故名为灭。慧照常明无有间,故名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一切无著,名之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为不依。照而常寂,故为常住。然则凡心躁竞,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言习性烦恼,难可灭除。定力未成,暂停还失也。去留交战,百体流行心起染境,境来牵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战。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定心不起,则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废。少得净已,则于行立坐卧之时初得清净,正慧未生,故云少得净已。四威仪之时也。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见一切诸相,为涉之处。起一切诸心,名为喧闹之所也。息乱归寂,名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为安也。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有无双遣,寂用俱忘;万法不二,名之唯一。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偏心执静,名曰束心。心外见相,名为颠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从定发慧,名为放任。定慧齐融,名曰得所。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调适。制而不著,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为真定。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諠无恶,强来就諠习性尘劳,常须制御,不可纵逸。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见本性空寂,故为真宅。慧用无边,故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本心清净,犹如水镜,照用无碍,万物俱现。名为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诸法性空,寂无所起,故为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急求知见,真定乃亡。贪著诸相,故云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了无分别,名之不用。韬光晦迹,故曰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寂照齐融,故云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为心取相,诸相应生。一切邪魔,竞来挠乱。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此为诸相不可取著。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前念不生,故云无覆。后念不起,故曰无基。旧业日销,新业不造宿习并尽,名曰旧业日销。更不起心,故名新业不造。无所挂碍,回脱尘笼一切无染,故名无所挂碍;解脱无系,故云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智照不灭,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心得清净,尘念尽知,故曰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真气胎息,故疾尽瘳。体道合真,身轻不老。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骨髓坚满,故填补夭损。驻颜不易,名为还年复命也。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五者练形为气,名曰真人得本元气,故曰练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六者练气成神,名曰神人真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七者练神合道,名曰至人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鉴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绝也。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圆明,万法俱备。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通神合道,即身得道真。心证身亡,不离生死。《西升经》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而说颂曰:

  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动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老君清净心经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即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

  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为见有心。既见有心,则见有身。既见其身,则见万物。既见万物,则生贪著。既生贪著,则生烦恼。既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既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死,受地狱苦,永与道隔。人常清静,则自得道。于是而说偈曰:

  天尊妙用常眼前,举体动心皆自然。

  息个动心看动处,动处分明无际边。

  边际由来本性空,非观心照得虚空。

  自悟因缘无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宫。

  宫中宫外光且明,万法圆中一道平。

  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

  神既内寂不亏盈,善恶若空何处生?

  只为凡夫生异见,强于地上起纵横。

  纵横遮莫千般苦,一一谛观无宰主。

  谛观无主本无宗,只个因缘即会中。

  中间虽会常无会,放会无为任物通。

  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冤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诸众生,欲度厄难,各已清净,信受奉行。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