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亡國

  凡亡國之君,其朝未嘗無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嘗無先王之書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其賢不用,其法不行也。苟書法而不行其事,爵賢而不用其道,則法無異乎路說,而賢無異乎木主也(两'"乎"字《治要》作"於")。

  昔桀奔南巢,紂踣於京,厲流於彘,幽滅於戯。當是時也,三后之典尚在,而("而"字原脫,據《治要》補)良謀之臣猶存也。下及春秋之世,楚有伍舉、左史倚相、右尹子革、白公子張(《治要》無"白公子張"四字)而靈王喪師,衛有太叔儀、公子鱄、蘧伯玉、史鰌(《治要》無"史鰌"二字)而獻公出奔,晉有趙宣子(《治要》作"孟")、范武子、太史董狐(《治要》無"太史董狐"四字)而靈公被殺(《治要》作"弑"),魯有子家覊、叔孫婼而昭公野死,齊有晏平仲、南史氏而荘公不免弑("弑"字原脫,據《治要》補),虞、虢有宫之奇、舟之僑而二公絶祀:由是觀之,苟不用賢,雖有無益也。

  然此數國者,皆先君舊臣世禄之士,非遠求也。乃有遠求而不用之者。昔齊宣王(原作"桓公", 據四庫本改。徐湘琳曰:"錢校云,'桓公'當作'宣王'。案,陳士元《孟子雜記》云:'孟子,齊宣王時人。徐幹稱桓公,誤。'")立稷下之宫(原作"官", 據四庫本改),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自孟軻之徒皆遊於齊;楚春申君亦好賓客,敬待豪傑,四方並("並"字徐本譌作"立")集,食客盈館,且聘荀卿,置諸蘭陵。然齊不益強,黄歇遇難,不用故也。夫遠求賢而不用之,何哉?賢者之爲物也,非若美嬪麗妾之可觀於目也,非若端冕帶裳之可加於身也,非若嘉肴庶羞之可實於口也。將以言策,策不用,雖多亦奚以爲?若欲備百僚之名,而不問道德之實,則莫若鑄金爲人而列於朝也,且無食禄之費矣。然彼亦知有馬必待乘之而後致遠(四字《治要》作"然後遠行"),有醫必待使("使"原作"行",據《治要》、《意林》改)之而後愈疾,至於有賢則不知必待用之而後興治(《意林》作"興理")者(《治要》作"也"),何哉?賢者難知歟?何以遠求之;易知歟?何以不能用也。豈爲寡不足用,欲先益之歟?此又惑之甚也。賢者稱於人也,非以力也,力者必須多,而知者不待衆也。故王卒(原缺一字,諸本皆然。徐本據錢校作"卒",又曰:"《百子全書》本作'臣'。"今據錢校補。)七萬,而輔佐六卿也。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周有亂臣十人而四海服,此非用寡之驗歟!

  且六國之君雖不用賢,及其致人也,猶脩禮盡意,不敢侮慢也。至於王莽,旣不能用,及其致之("之"字原脫,據《治要》補)也,尚不能言。莽之爲人也(《治要》無"也"字),内實姦邪,外慕古義,亦聘求名儒,徴命術士,政煩敎虐,無以致之,於是脅之以峻刑,威之以重戮,賢者恐懼,莫敢不至。徒張設虚名,以夸海内,莽亦卒以滅亡。且莽之爵人也("也"字原脫,據《治要》補),其實囚之也。囚人者,非必著之(《治要》無"之"字)桎梏而置之囹圄之謂也,拘係之愁憂之之謂也。使在朝之人,欲進則不得陳其謀,欲退則不得安其身,是則以綸組爲繩索,以印佩爲鉗鐡也(原注:一作"以印綬爲鉗鐡也"。)。小人雖樂之,君子則以爲辱矣("矣"字原脱,據《治要》補)。故明王之得賢也,得其心也,非謂得其軀也。苟得其軀而不論其心也(《治要》無"也"字),斯與籠鳥檻獸無以異也(《治要》無"未有異也")。則賢者之於我也,亦猶怨讐也(《治要》無"也"字),豈爲我用哉!雖日("日"字誤原作"曰",據《治要》改。此二字《治要》作"日雖")班萬鍾之禄,將何益歟!故苟得其心,萬里猶近;苟失其心,同衾爲遠。今不脩所以得賢者之心,而務循(《治要》作"脩")所以執賢者之身,至於社稷顛覆,宗廟廢絶,豈不哀哉!

  荀子(《治要》作"孫子")曰:"人主之患(《荀子·致士篇》作"害"),不在乎(《治要》作"於")言不用賢,而在乎(《治要》作"於")誠不用賢(二句《荀子》作"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前賢多疑其誤)。言用賢者(《荀子》句端有"夫"字),口也;郤賢者,行也。(二句原作"言賢者口也,知賢者行也", 據《治要》及《荀子》改補。"郤"字徐本譌作"欲"),口行相反(《治要》無"相"字,《荀子》有),而欲賢者之進(《荀子》作"至"),不肖者之退(二"之"字據《治要》及《荀子》補,《荀子》句末有"也"字),不亦難乎!夫照(《荀子》作"耀")蟬者,務明其火(《荀子》"務"下有"在"字),振其树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树無益也。人主有能明其德者(《荀子》句端有"今"字),則天下其)歸之(《荀子》無"其"字,若蟬之歸火也(《荀子》"火"前有"明"字)。"善哉言乎(《治要》作"也")!昔伊尹在田畝之中,以樂堯、舜之道,聞成湯作興,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紂之惡,居於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亦自商如周;其次則寗戚如齊,百里奚入秦,范蠡如越,樂毅逰燕。故人君苟脩其道義,昭其德音,愼其威儀,審其敎令,刑無頗僻(《治要》作"類"),獄無放殘,仁愛普殷,惠澤流播,百官樂職,萬民得所,則賢者仰之如天地,愛之如親戚(《治要》作"其親"),樂之如塤箎,歆之如蘭芳,故其歸我也,猶决壅導滯注之大壑("滯"下原衍一"水"字,據《治要》删),何不至之有乎("乎"字原脱,據《治要》補)?苟麤穢暴虐,馨香不登,讒邪在側,佞媚充朝,殺戮不辜,刑罰濫害,宫室崇侈,妻妾無度,撞鐘舞女,淫樂日縱,賦稅(《治要》作"征稅")繁多,財力匱竭,百姓凍餓,死莩(《治要》作"怨喪")盈野,矜己自得,諫者被誅,内外震駭(《治要》作"騷"),遠近怨悲,則賢者之視我容貌也如魍魎(《治要》作"蝄蜽"),臺殿也如狴犴(《治要》作"狴牢"),采服也如衰絰,絃歌也如號哭,酒醴也如滫滌,肴饌也如糞土(此六句《治要》均無中間之"也"字)。從(《治要》作"衆")事舉錯,每無一善,彼之惡我也如是,其肯至哉!今不務明其義,而徒設其禄,可以獲小人,難以得君子。君子者,行不媮(《治要》作"苟")合,立不易方,不以天下枉道,不以樂生害仁,安可以禄誘哉!雖強搏執之而不獲已,亦杜口佯愚,苟免不暇,國之安危將何頼焉(《治要》無"焉"字)。故《詩》曰:"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此之謂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