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審大臣

  帝者昧旦而視朝廷(《治要》無"廷"字),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爲之,豈非群(各本皆同,徐本據《百子全書》本改作"辟"。並曰:"辟公,此指諸侯。《詩·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朱熹《集傳》:'辟公,諸侯也。'"按"羣公卿士"屢見《後漢書》、《三國志》詔書,如《後漢書·孝順紀》:"(陽嘉二年詔)羣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孝桓帝紀》:"(和平元年詔)羣公卿士,虔恭爾位,。"《順烈梁皇后紀》:"(和平元年詔)不能復與羣公卿士共相終竟."例多,不具舉。'辟'乃'群'之譌,改者非是也。)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君之(《治要》無"之"字)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其如是也(《治要》無"也"字),故博求聰明睿(《治要》作"叡")哲君子,措諸上位,使("使"字原脱,据《治要》補)執邦之政令焉。執政聰明叡哲(四字原脱,据《治要》補),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其職;百僚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致其治,則九牧之民(《治要》作"人")莫不得其所。故《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故大臣者,治萬邦之重器也,不可以衆譽著也,人主所宜親察也,衆譽者可以聞斯人而已。故堯之聞舜也以衆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衆譽而获大賢,其文王乎?畋於渭水邉,道遇姜太公(《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五作"文王遇姜公于渭陽",卷八百三十四"陽"作"濵"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亦引作'文王遇太公於渭濵'。"),皤然皓首,方秉(《御覽》卷十五作"執", 卷八百三十四作"秉",均無"方"字。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卷二作'執'。")竿而釣(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六作'持竿垂釣'。",文王召而與之言,則帝王之佐也,乃載之歸,以爲太師。姜太公當此時,貧且賤矣,年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乎賢君之心,其術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此二句異文頗多,《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三、卷十五、卷八百三十四,《初學記》卷二、卷六均引之,以《御覽》卷十五所引意長,曰:"灼若披雲而見白日,霍若開霧而覩青山"。 徐湘琳曰:"錢校云,合參諸本,是首句當作'文王得之',後二句兩'然'字皆衍,'天'字當作'山'無可疑者。以原本文義可通,姑仍其舊。")斯豈假之於衆人哉!非惟聖然也,覇者亦有之。昔齊桓公夙出,甯戚方爲旅人,宿乎大車之下,擊牛角而歌,歌聲悲激,其辭有疾於世,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與之言,乃立功之士也,於是舉而用之,使知國政。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乎己心而徒因衆譽也,用人而因衆譽焉,斯不欲爲治也,將以爲名也,然則見之不自知而以衆譽爲驗也,此所謂效衆譽也,非所謂效得賢能也。苟以衆譽爲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聖人知衆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獨,不以一驗爲也,况乎舉非四嶽也。世非有唐虞也,大道寝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徐本譌作"或")矣,非有獨見之明,專任衆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大賢哉!

  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大賢爲行也,裒然不自見(原缺一字,《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皆作"見",據補。徐本亦作"見",據《百子全書》補。),儡然若無能,不與時争是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心統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而不惑,真僞叢萃而不迷。故其得志,則邦家治以和,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頼其澤,八極之内同爲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哉("哉"徐本譌作"者")!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覇君之聽,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爲賤丈夫矣。魯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争也,亦謂之無能,爲之謠曰:"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黒(徐湘琳曰:"當同上作'羔'。"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聖人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况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爲非也,其所譽者未必爲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醜者非醜,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之譏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灾,無異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尚書》曰:"股肱惰哉(原作"肱股墮哉",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萬事墮("墮"原作"隳",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哉。"此之謂也。

  然則君子不爲時俗之所稱(徐湘琳曰:"錢校云,句末似有脫字。"),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訓詁之儒也。夫治國致平之術,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寡不稱衆,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爲流俗之士所裁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没齒窮年不免於匹夫。昔荀卿生乎戰國之際,而有叡哲之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國之君以爲迂濶,不逹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於遊說之士,謂其邪術(原注:一作"講其邪僻"。徐湘琳曰:"錢校云,'謂'字當誤。"),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受爵賞爲上客者,不可勝數也。故名實之不相當也,其所從來尚(原注:一作"久"。)矣!何世無之,天下有道,然後斯物廢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