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治學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此二字徐本脱)。學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御覽》卷六百七作"治")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此四句《御覽》作"初學則如夜在玄室,所求不得"),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徐湘琳曰:"清王謨《漢魏叢書》輯本作'辨'"按二字通。)矣。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敎官,掌敎國子(徐湘琳曰:"教字衍文。《兩京遺編》、《漢魏叢書》本無'教'字,可據刪。"按明程榮《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有"教"字。《周禮》:"諸子掌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教治."《通典》卷五十三:"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掌敎國子"即"掌國子之教",疑不可刪),敎以六德,曰:智、仁、聖、義、中、和;敎以六行,曰:孝、友、睦、婣、任、恤;敎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三敎備而人道畢矣。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爲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爲美觀,故可以供神明。故《尚書》曰:"若作梓材,旣勤樸斵,惟其塗丹雘。"

  夫聽黄鐘之聲(《御覽》卷五百八十四作"黄鍾之音"),然後知擊缶之細;視衮龍之文,然後知被褐之陋;渉庠序之敎,然後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徐湘琳曰:"俞樾《曲園雜纂》所見本'顧'作'故',謂當作'考'。案:此句承上登山而言,顧,回視也。"),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學之謂也。倚("倚"原作"倦",據《意林》改)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漢魏叢書》本作"狥",二字通)飛,不如修翼(原作"循雌",据《意林》卷五、《御覽》卷六百七改。徐湘琳曰:"'雌'疑'雎'字之誤。雎雉鳴也,蓋矯首而徇飛鳥,不可必得,不如循聲而求之,必可獲雉也。")之;孤居而願智,不如務(《意林》作"積")學之必逹也。故君子心不苟願,必以求學;身不苟動,必以從師;言不苟出,必以博聞(徐湘琳曰:"疑當作'問'。")。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繼也。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馬雖有逸足,而不閑輿,則不爲良駿;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爲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若有似乎畫采,玄黄之色旣著,而純皓之體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歟?

  子夏曰:"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則志益廣。"故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没而後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爲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樂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聖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學者所以緫群道也。群道統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此二"己"字徐本譌作"已"),唯所用之。故岀則元亨,處則利貞,黙則立象,語則成文。述千載之上,若共一時;論殊俗之類,若與同室。度幽明之故,若見其情;原治亂之漸,若指已効。故《詩》曰 "學有緝熈于光明",其此之謂也。

  夫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爲則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風而炎熾,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觀天地而畫八卦(徐湘琳曰:"依下句例,当作'畫卦','八'字衍。"按《漢書·律曆志》上:"伏戲畫八卦。" 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風俗通義·皇霸》:"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八卦。"又《漢書·敍傳》下:"虙羲畫卦,書契後作。"《全後漢文》卷九十七《資中古碑伏羲讚》:"伏羲蒼精,初造工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類聚》卷五十八引成公綏《故筆賦》:"慕羲氏之畫卦,載萬物於五行。"作"畫卦"者出於賦贊,此當以作"畫八卦"意長),燧人察時令而鑚火,帝軒聞鳳鳴而調律,倉頡視鳥跡而作書:斯大聖之學乎神明,而發乎物類也。賢者不能學於遠,乃學於近,故以聖人爲師。昔顔淵之學聖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類而長之,篤思而聞之者也。非唯賢者學於聖人,聖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因於文、武,文、武因於成湯,成湯因於夏后,夏后因於堯、舜。故六籍者,群聖相因之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徐湘琳曰:"錢校云:'到'字疑當作'致'或'至'。"),昭明而成博逹矣!凡學者,大義爲先,物名爲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然鄙儒之博學也,務於物名,詳於器械,矜(徐湘琳曰:"王謨《漢魏叢書》輯本作作'考'。"按程本作"矜",《四庫全書》本同。)於詁訓,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此無異乎女史誦詩,内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故君子必擇師焉。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