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三关主对法第六

  诸浮、诸沉、诸弦、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平寸口脉主对法∶

  手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小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寸口脉沉,胸中短气。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寸口脉浮而滑者,头中痛。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寸口脉弦大,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寸口脉实者,心劳。寸口脉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寸口脉偏绝,则臂僻不遂,两手俱绝者,不可治。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寸口脉来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摩伤寒膏。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出。寸口脉数,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间烦满而渴者,宜服知母汤。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敷熨之佳。灸诸治风穴。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寸口脉弦,心下,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脘(一作三里)补之。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寸口脉伏,胸中逆气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身,针太冲补之。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汤。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及灸中府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关上脉弦而长(《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有积在脐左右上下。)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加大黄二两佳。(《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脘泻之。关上脉微,为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汤(一作丸)、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及针章门补之。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一作紫菀汤、人参大平胃丸。)

  针胃脘泻之。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宜服竹叶汤,及针胃脘补之。关上脉虚细,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干地黄汤、四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关上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之。关上脉软,苦虚冷,脾虚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脘补之。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尺脉弱者,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尺脉细微,溏泄冷利。(《素问》云∶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尺脉大者,热在脬中,小便赤痛。尺脉粗而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尺寸俱软弱,内愠热,手足逆冷,汗出。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尺寸俱沉,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尺寸俱微,少心力,不欲言,气血不足,其人脚弱短气。尺寸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本无此四字),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尺脉滑,气血实,经脉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尺脉伏,小腹痛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本无此五字),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泻之。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其大便?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