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泻热汤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竹叶 (切 ?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射干煎方
  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三黄泻热汤方
  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黄泻热汤
  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五两) 猪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槟榔散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浓朴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温脾丸
  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曲 大黄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
  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两) 浓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 麦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术散
  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 浓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 曲 芎 (各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丸
  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宜,服建中汤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元参 葶苈(各二两) 芎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露宿丸见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大曲丸
  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一两) 桔梗 女萎(各二两) 吴茱萸 皂荚(各五两) 蜀椒(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丸
  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 (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干姜散
  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干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麦 (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丸
  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 麦 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