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肝脏脉论第一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 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终会通十二经焉。

  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旺于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两胁 满。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

  春以胃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赜赜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若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螈 筋挛。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肤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至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至胃而腹胀;三日至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若欲治之,当取其经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足为寒时癃,女人月事不来,时亡时有,得之少时有所堕坠。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 ,皆泻之。

  又当灸期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善 ,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 。

  凡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涔涔有汗,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肝着,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 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适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襄公问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黄帝贵之,过于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经足厥阴。厥逆少阳则营卫不通,阴阳交杂,阴气外伤,阳气内击,击则寒,寒则虚,虚则猝然喑哑不声,此为厉风入肝,续命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头,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矢便利,甚则不可治,赊则旬月之内,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为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逆则闷,闷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此为邪热伤肝,甚则不可治。若唇色虽青,向眼不应可治,地黄煎主之(方在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乌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若其人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青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余,其人木形相比,于上角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劳,心小力多,忧劳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佗佗然胁广合坚脆倾正,则肝应之。正青色小理者,则肝小,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则肝大,大则虚,虚则寒,逼胃迫咽,善膈中,且胁下痛。广胁反者则肝高,高则实,实则肝热,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合胁危(一作兔)。 者则肝下,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胁骨坚者,则肝坚,坚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则肝脆,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腹好相者,则肝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则肝偏倾,偏倾则胁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而肝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纳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肝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 点见颜颊上,此必猝死。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阳脉也,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间,其脉根本并在窍阴之间,应在窗笼之其筋,起于小趾次趾之上,结外踝,上循 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 乘季胁,上走腋前廉,挟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鼽,其支者结于目外 为外维。

  其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阴为表里。厥寸,应在背俞,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是也,别走厥阴,下络足趺。主肝生病,病实则胆热,热则厥,厥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一倍,病则胸中有热,心胁头颔痛,缺盆腋下肿,虚则胆寒,寒则痿 , 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病则胸中有寒,少气口苦,身体无膏泽,外至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若阴阳俱静与其俱动,如引绳俱顿者病也(此尽是足少阳胆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足厥阴肝经附于后)。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一本云其支者从少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猝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 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结络诸筋。

  春三月者,主肝胆青筋牵病也,其源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里之 因起,从少阳发动反少阴,气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腰背强急,脚缩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涩涩前寒而后热,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颈直背强,眼赤黄,若欲转动称身回侧,故曰青筋牵病(方在伤寒上卷)。

  扁鹊曰∶灸肝肺二俞,主治丹毒牵病,当根据源处治,调其阳,理其阴,脏腑之疾不生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