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黄帝问曰∶夫疟疾皆生于风,其以日作,以时发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欠伸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俱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曰∶何气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阳实而阴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一作二阴)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渴,故欲冷冻饮料。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令人汗出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得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行于阳,夜∶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曰∶其作日晏与其日早,何气使然?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皆客于脊背,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 骨,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注于太冲之脉(《素问》二十一作二十五,二十五作二十六,太冲作伏膂),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营气俱行,不能偕出,故间日乃作。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不当风府,其日作奈何?曰∶(《素问》此下有八十八字,《甲乙经》本无,故不抄入)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病作(《素问》作则其府也)。曰∶风之与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休者,何也?曰∶风气常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次而内传(《素问》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曰∶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风,夏气凄沧之水寒迫之,藏于腠理及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病以时作,名曰寒疟也。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曰∶此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者,名曰瘅疟。曰∶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之寒,汤火不能温,及其热,冰水不能寒,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阴盛而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者则寒,阳胜者则热。热疟者,风寒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曰∶方其盛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已发,为其气逆也。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阳已伤,阴从之,故气未并,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其往而未得并者也。曰∶疟不发其应何如?曰∶疟者,必更盛更虚,随气之所在,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

  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曰,其间日,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相失,时不相得,故休数日乃发也。阴阳更胜,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不必应者,何也?曰∶此应四时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曰∶温疟与寒疟者,皆安舍,其在何脏?曰∶温疟者,得之于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寒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在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衰矣。衰则气反复入,复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曰∶瘅疟何如?曰∶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气逆上,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反之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故名曰瘅疟。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血。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一,疟不渴间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阳明,《素问》刺太阴。渴而间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阳,《素问》刺足少阳。一,瘟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解在热病部)。一,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渴,渴止汗乃出,难已,间日作,刺中出血(《素问》先寒后热下有 喝喝然五字)。一,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恶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一,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阳明跗上,及调冲阳。一,足太阴。一,足少阴疟,令人呕吐甚,多寒少热,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取太溪。一,足厥阴腹。一,刺手少阴,是谓神门。一,肝疟,令人色苍苍然(《素问》下有太息二字),其状若死者,刺足令人凄少阴。一,胃疟,令人且病寒,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一,阴二疟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穴也。一,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肩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发则汗出恶风,刺足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胫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肘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其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神庭及百会主之。 疟,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大杼。 疟,取完骨及风池、溪、腕骨、阳谷、侠溪、至阴、通谷、京骨,皆主之。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疟热盛,列缺主之。疟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热疟口干,商阳主之。疟寒甚(《千金》下云欲呕沫),阳溪主之。风疟汗不出,偏历主之。疟面赤肿,温留主之。 疟,心下胀满痛,上气,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疟项痛,因忽暴逆,腋门主之。疟发有四时,面上赤,KT KT 无所见,中渚主之。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井主之。风疟,支正主之。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少海主之。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疟多寒少热,大钟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疟热少气,间寒不能自温膝重, 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疟日西发,临泣主之。疟振寒,腋下肿,丘墟主之。疟从 起,束骨主之。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疟头重,寒背起,先寒后热,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疟不渴,间日作,昆仑主之。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