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一·蛮夷二

  新罗 东女国 廪君 大食国 私阿修国 俱振提国  牂牁  龟  兹乾陀国

  新罗  

  新罗国,东南与日本邻,东与长人国接。长人身三丈,锯牙钩爪,不火食,逐禽兽而食之,时亦食人。裸其躯,黑毛覆之。其境限以连山数千里,中有山峡,固以铁门,谓之铁关。常使弓弩数千守之,由是不过。(出《纪闻》)

  又新罗国有第一贵(明抄本“贵”作“国”)族金哥,其远祖名旁竾,有弟一人,甚有家财。其兄旁竾,因分居,乞衣食。国人有与其隙地一亩,乃求蚕谷种于弟,弟蒸而与之,旁竾不知也。至蚕时,止一生焉,日长寸余,居旬大如牛,食数树叶不足。其弟知之,伺(“寸余居旬大如牛食数树叶不足其弟知之伺”十八字原空缺,据黄本补)间,杀其蚕。经日,四方百里内蚕,悉飞集其家。国人谓之巨蚕,意其蚕之王也。四邻共缲之,不供。谷唯一茎植焉,其穗长尺余。旁竾常守之。忽为鸟所折,衔去。旁竾逐之,上山五六里,鸟入一石罅,日没径黑,旁竾因止石侧。至夜半月明,见群小儿,赤衣共戏。一小儿曰:“汝要何物?”一曰:“要酒。”小儿出一金锥子,击石,酒及樽悉具。一曰:“要食”,又击之,饼饵羹炙,罗于石上。良久,饮食而去(“去”原作“久”,据明抄本改),以金锥插于石罅。旁竾大喜,取其锥而还,所欲随击而办,因是富侔国力,常以珠玑赡其弟,弟云:“我或如兄得金锥也。”旁竾知其愚,谕之不及,乃如其言。弟蚕之,止得一金如常者。谷种之,复一茎植焉,将熟,亦为鸟所衔。其弟大悦,随之入山,至鸟入处,遇群鬼。怒曰,“是窃余锥者。”乃执之。谓曰:“尔欲为我筑糖三版乎?尔欲鼻长一丈乎?”其弟请筑糖三版,三日,饥困不成,求哀于鬼。鬼乃拔其鼻,鼻如象而归。国人怪而聚观之,惭恚而卒。其后子孙戏锥求狼粪,因雷震,锥失所在。(出《酉阳杂俎》)

  又登州贾者马行余转海,拟取昆山路适桐庐,时遇西风,而吹到新罗国。新罗国君闻行余中国而至,接以宾礼。乃曰:“吾虽夷狄之邦,岁有习儒者,举于天阙。登第荣归,吾必禄之甚厚。乃知孔子之道,被于华夏乎。”因与行余论及经籍,行余避位曰:“庸陋贾竖,长养虽在中华,但闻土地所宜,不读诗书之义。熟诗书,明礼义者,其唯士大夫乎!非小人之事也。”乃辞之。新罗君讶曰:“吾以中国之人,尽闻典教。不谓尚有无知之俗欤!”行余还至乡井,自惭以贪吝衣食,愚昧不知学道,为夷狄所嗤,况哲英乎。(出《云溪友议》)

  又天宝初,使赞善大夫魏曜使新罗,策立幼主。曜年老,深惮之。有客曾到新罗,因访其行路。客曰:永徽中,新罗日本皆通好,遣使兼报之。使人既达新罗,将赴日本国,海中遇风,波涛大起,数十日不止。随波漂流,不知所届,忽风止波静,至海岸边。日方欲暮,时同志数船,乃维舟登岸,约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见屋宇,争往趋之。有长人出,长二丈,身具衣服,言语不通。见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拥令入宅中,以石填门,而皆出去。俄有种类百余,相随而到,乃简阅唐人肤体肥充者,得五十余人,尽烹之,相与食啖。兼出醇酒,同为宴乐,夜深皆醉。诸人因得至诸院,后院有妇人三十人,皆前后风漂,为所虏者。自言男子尽被食之,唯留妇人,使造衣服。汝等今乘其醉,何为不去。吾请道焉,众悦。妇人出其练缕数百匹负之,然后取刀,尽断醉者首。乃行至海岸,岸高,昏黑不可下。皆以帛系身,自缒而下,诸人更相缒下,至水滨,皆得入船。及天曙船发,闻山头叫声,顾来处,已有千余矣。络绎下山,须臾至岸,既不及船,虓吼振腾。使者及妇人并得还。(出《纪闻》)

  又近有海客往新罗,次至一岛上,满地悉是黑漆匙箸。其处多大木,客仰窥匙箸,乃木之花与须也,因拾百余双还。用之,肥不能使,偶取搅茶,随搅随消焉。(出《酉阳杂俎》)

  又六军使西门思恭,常衔命使于新罗。风水不便,累月漂泛于沧溟,罔知边际。忽南抵一岸,亦有田畴物景,遂登陆四望。俄有一大人,身长五六丈,衣裾差异,声如震雷,下顾西门,有如惊叹。于时以五指撮而提行百余里,入一岩洞间,见其长幼群聚,递相呼集,竞来看玩。言语莫能辨,皆有欢喜之容,如获异物。遂掘一坑而置之,亦来看守之。信宿之后,遂攀缘跃出其坑,径寻旧路而窜。才跳入船,大人已逐而及之矣,便以巨手攀其船舷,于是挥剑,断下三指,指粗于今槌帛棒。大人失指而退,遂解缆。舟中水尽粮竭,经月无食,以身上衣服,啮而啖之。后得达北岸,遂进其三指,漆而藏于内库。洎拜主军,宁以金玉遗人,平生不以饮馔食客,为省其绝粮之难也。(出《玉堂闲话》)

  东女国  

  东女国,西羌别种,俗以女为王。(“王”原作“土”,据明抄本改)与茂州邻,有八十余城。以所居名康延州。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口兵万人,散山谷,号曰宾就。有女官,号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五日一听政。王侍左右女数百人。王死,国中多敛物,至数万。更于王族中,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大王,小者为小王。大王死,则小王位之,或姑死妇继。无墓。所居皆重屋,王至九重,国人至六层。其王服青毛裙,平(“平”原作“下”,据明抄本改)领衫,其袖委地。以文锦为小髻,饰以金耳垂珰。足履素靴。重妇人而轻丈夫,文字同于天竺。以十一月为正,每十月,令巫者赍酒肴,诣山中,散糟麦于空,大咒呼鸟。俄有鸟如雉,飞入巫者之怀,因剖腹视之,有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有大灾。其俗名为鸟卜(“鸟卜”原作“鸟上”,据《新唐书》 二二一上改)。人死则纳骨肉金瓶中,和金屑(“屑”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而埋之。(出《神异记》)

  廪君  

  李时,字玄休,廪君之后,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于丹穴者,名务相。姓巴(“巴”原作“已”,据《录异记》改)氏;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而争焉,于是务相以矛刺穴。能著者为廪君,四姓莫著,而务相之剑悬。又以土为船,雕画之,而浮水中。曰:“若其船浮者为廪君。”务相船又独浮,于是遂称廪君。乘其土船,将其徒卒,当夷水而下,至于盐阳。水神女子止廪君曰:“此鱼盐所有,地又广大,与君俱生,可无行。”廪君曰:(“曰”原作“君”,据明抄本改)“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盐神夜从廪君宿,旦辄去为飞虫,诸神皆从,其飞蔽日。廪君欲杀之,不可别,又不知天地东西。如此者十日,廪君即以青缕遗盐神曰:“婴此即宜之,与汝俱生;不宜,将去汝。”盐神受而婴之。廪君至砀石上,望膺有青缕者,跪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群神与俱飞者皆去,天乃开朗。廪君复乘土船,下(“下”原作“不”,据《录异记》改)及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状。廪君叹曰:“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阶相承。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长五尺,方一丈。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有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岁出钱四十万。巴人以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出《录异记》)

  大食国  

  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生花如人首,但不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出《酉阳杂俎》)

  私阿修国  

  私阿修国金辽山寺中,有石鼍,众僧饮食将尽,向石鼍作礼,于是饮食悉具。(出《酉阳杂俎》)

  俱振提国  

  俱振提国尚鬼神,城北隔真珠江二十里,有神。春秋之时,国王所须什物金银器,神厨中自然而出,祠毕亦灭。天后使人验之,不妄。(出《酉阳杂俎》)

  牂牁  

  獠在牂牁,其妇人七月生子,死则竖棺埋之。木耳夷,旧牢西,以鹿角为器。其死则屈而烧,而埋其骨。木耳夷人,黑如漆。小寒则焙沙自处,但出其面。(出《酉阳杂俎》)

  龟兹  

  古龟兹国主阿主儿者,有神异力,能降伏毒蛇龙。时有人买市人金银宝货,至夜中,钱并化为炭。境内数百家,皆失金宝。王有男先出家,成阿罗汉果。王问之,罗汉曰:“此龙所为,居北山,其头若虎,今在某处眠耳。”王乃易衣持剑,默至龙所,见龙卧,将斩之。思曰:“吾斩寐龙,谁知吾有神力。”遂叱龙,龙惊起,化为狮子,王即乘其上。龙怒,作雷声,腾空,至城北二十里。王谓龙曰:“尔不降,当断尔头。”龙惧王神力,人语曰:“勿杀我,我当与王为乘。欲有所向,随心即至。”王许之,后遂乘龙而行。(出《酉阳杂俎》)葱岭以东,人好淫僻,故龟兹于阗置女市,以收钱。(出《十三州志》)

  龟兹,元日斗羊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婆逻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焉耆,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三日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五月五日弥勒下生。七月七日祀生祖。九月九日麻撒。十月十日,王为厌法,王领家出宫,首领代王焉,一日一夜,处分王事。十月十四日,每日作乐,至岁穷。拔汗那。十二月及元日,王及首领,分为两朋,各出一人,著甲。众人执瓦石棒棍,东西互击,甲人先死即止,以占当年丰俭。(出《酉阳杂俎》)

  乾陀国  

  乾陀国,昔有王神男多谋,号伽当。讨袭诸国,所向悉降。至五天竺国,得上细緤二条,自留一,一与妃。妃因衣其緤谒王。緤当妃乳上,有郁金香手印迹,王见惊恐,谓妃曰:“尔忽衣此手迹衣服何也?”妃言向王所赐之緤。王怒,问藏臣,藏臣曰:“緤本有是,非臣之咎。”王追商者问之。商言天竺国娑陀婆恨王,有宿愿。每年所赋细緤,并重叠积之,手染郁金,柘于緤上,千万重手印即透。丈夫衣之,手印当背;妇人衣之,手印当乳。王令左右披之,皆如商者。王因叩剑曰:“吾若不以此剑裁娑陀恨王手足,无以寝食。”乃遣使就南天竺,索娑陀婆恨王手足。使至其国,娑陀婆恨王与群臣绐报曰:“我国虽有王名娑陀婆恨,元无王也,但以金为王,设于殿上。凡统领教习,皆臣下耳。”王遂起象马兵,南讨其国。国隐其王于地窟中,铸金人,来迎伽王。伽王知其伪,且自恃神力,因断金人手足。娑陀婆恨王于窟中,手足悉皆自落。(出《酉阳杂俎》)

  乾陀国者,尸毗王仓库,为火所烧。其中粳米焦者,于今尚存。服一粒,永不患疟。(出《酉阳杂俎》)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